开悟、得道高僧,得的是什么道?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得道高僧的道什么意思?~

品德和修行上有一定程度左右的僧人。褒义词,用来赞美人的。

佛法中,“道”有三种,渐次深入。得其一即能出离生死轮回。三种道,皆是一切外道不知不证,故说“不共外道”。末学随顺真善知识,故略有所知。简述如下:

一. 受持阿含诸经,修“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法,在世间法层面上,在日常生活中,历缘对境,深细观行;现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蕴、处、界合为“一切法”)一切法皆是“无常空”,皆是“缘起性空”。则能渐次断除我见、我执、三缚结、五下分结、五上分结。则为小乘极果人(阿罗汉)。
真实断除我见,无我、人、众生、寿者相的人,即是最初级的“得道”之人(小乘初果人:须陀洹),以其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即能解退生死,不再轮回。

二.受持般若类诸经,在小乘初果(断我见)的基础上,调柔心性,勤修六度。得真善知识摄受,参禅求悟。若能明心,即能现观“诸法实相”;即能真实发起般若中观智。能知实相法之“总相”“别相”。能得总相智、别相智。
如是之人,是大乘菩萨。与小乘阿罗汉相比,智慧深利;不必寿终灭却色身及蕴、处、界一切法,现身即能了知涅磐境界(涅磐即是真心异名,悟后菩萨,触证真心,故说:“不入涅磐而已证涅磐”,非如小乘人,必须寿终之后才能入涅磐,是为:“虽入涅磐而不能证涅磐”)。

三.受持方广唯识诸经,在明心的基础上;随真善知识修学,圆满“十行位”“十回向位”而入初地。初地以上菩萨,实修成佛之道。不仅能知法界实相的“总相”与“别相”。更能渐次修学“道种智”,直至成佛。

如上三种:一为小乘诸果人(或为缘觉辟支佛);二为三贤位菩萨;三为大乘通达位以上菩萨。皆是“得道之人”。简言之,三种道:一为“断我见”;二为“开悟明心”;三为“无生法忍”。前一种,是在世间法层面上修学,可思可议;后二种,是修学大乘出世间甚深微妙法,一切凡愚皆不可思、不可议。乃至阿罗汉、辟支佛,穷尽思维不能了知悟后菩萨之智慧。以其智慧不在思维中可得故。
佛经中,“凡”是指未脱生死系缚的凡夫;“愚”是指虽然已经解脱生死,却未证法界实相的声闻诸果人及缘觉辟支佛。

今末法季,小乘诸果圣人已是极其罕见,何况大乘悟后菩萨乃至通达位以上的诸地菩萨?古来真实“得道高僧”,确定无疑者,如禅宗真悟诸祖,介于以上二三之间;唯识宗玄奘、窥基师徒,是第三种。其余古今“得道高僧”,或因名闻未能显扬,或因实际未能得道。难以判定。

另:进入初地,在成佛之道上,仅圆满第一大阿僧祗劫;尚有二大阿僧祗劫的漫长道路要走。若有人自言是“活佛”,当知是人为大妄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楼主 您好

开悟的标的很明确,就是亲证万法的本源,此心名如来藏。(见楞伽经、楞严经、大般涅盘经等)

如果找到的真心,确实符合三乘佛法,也能契合禅宗公案,而且又能自我证实此心的确是无生之法,却又能出生万法,能够印证无误,检查完全没有遗漏的话,那就是禅宗的开悟明新了。

而只要有正知见者,多少能判断其是否为悟,因为如果是错悟的话,一定是落入到生灭的五阴。

至於开悟后是否脱离六道的束缚,那就要看行者是否已经断尽我执。 一般开悟明心,若无四禅八定的实证,多半是初果或二果解脱,烦恼习气都还在。不是一时俱脱。

佛家的“悟”有很多阶段和境界,而禅宗讲的开悟主要是指“见性”!!

“见性”是一瞬间的事儿,据说可以在一瞬间遍观大千世界和诸法实相。因此,真正的高僧对于自己有没有见性、开悟是很清楚的,他得道之后自然会拥有判断别人是否开悟的能力!!

没有真正悟道的人,不能准确地判断别人是否开悟。

“见性”可以了生死、脱离轮回,但对于他自己而言,其实已无生死可了了。

判断是否开悟:请看《宗镜录》

现摘其中主要部分:
“今有十问以定纪纲。
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不。
还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不。
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不。
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不。
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不。
还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不。
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不。
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祗对着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辩得真实不。
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否
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不。

若实未得如是功。不可起过头欺诳之心生自许知足之意。”

开悟了的高僧,“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如何判断自己已经开悟?有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佛经都能看明白:《金刚经》《心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阿弥陀佛!末学也不知是否答对。

开悟了的高僧,他开悟了就是“什么都得不到”。这个只有开悟了以后自然知道,没有办法用语言传授,就是用语言和你说,你也一头雾水,莫名其妙,以为他有神经病。


开悟、得道高僧,得的是什么道?视频

相关评论:
  • 18812332947修行之路漫漫,百年来有哪些高僧最终成功得道?
    戎张乐佛教自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千五百多年,它起源于印度,据传是由印度的一位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立的,经过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佛教还是没有消失在岁月长河里面,而是一直传承到了现在,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在学习佛教文化,走上了修行之路。但在最近百年中,仅有寥寥几位可以称作是得道高僧的僧侣。所谓...

  • 18812332947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戎张乐佛教的最高境界叫做涅盘。涅盘,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即是修行得道的圣者,形体灭尽,入于不生不灭的解脱境界。涅盘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盘,今顺古亦云涅盘。又名泥洹,或云涅盘那,皆音之讹略,或楚夏不同。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

  • 18812332947何谓得道
    戎张乐一、何谓得道 有一位年轻和尚,一心求道,多年苦修参禅,但一直没有开悟。有一天,他打听到深山中有一古寺,住持和尚修炼圆通,是得道高憎。于是年轻和尚打点行装,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来到住持和尚面前,两人打起了机锋。年轻和尚:“请问高僧,您得道之前,做什么?”住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年轻和尚...

  • 18812332947济公是汉传佛教哪个宗的?
    戎张乐济公是禅宗的。佛教的传布分南北二支,北传佛教称为大乘教,南传佛教称为小乘教,或称原始佛教。大乘佛教的区域是中国,西藏,蒙古,朝鲜,日本等地。小乘佛教的区域是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及高棉等地。中国佛教十宗:成实宗,俱舍宗,性宗,相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

  • 18812332947佛门大德有哪些?
    戎张乐达摩祖师说:「没有,在印度我传法是不用衣钵袈裟作表信,因为印度人心很直率,修行得道就说得道,有人证明他开悟得道就可以了。若未经证明,他自己不会说我已得道、证果,我已证阿罗汉,或我又是菩萨了。中国人不同,中国大乘根性者是多,可是打妄语的人也多,修道未成道业,就自吹说成了;没证果也自说已证果,所以...

  • 18812332947禅宗的高僧是否成佛、成菩萨了?
    戎张乐证圣菩萨位是显然的。成佛没有,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了禅宗教法直透法身,成的是法身佛,并不是福德智慧圆满之佛,这个问题印光大师也曾经讲到过。如今的禅宗已名存实亡:既没有得道的法师,也没有上上根器的弟子。早已失去其特色,唯剩口头禅而已,很多佛子缺少实修,唯好“谈空说妙”,妄上加...

  • 18812332947不修净土的高僧大德圆寂后是不是仍然不能出离六道轮回?
    戎张乐禅宗历史上有过很多高僧大德,开悟的程度很高,有很大神通,还能知道自己几世后的事。但该轮回还要轮回。印光大师说:五祖戒、草堂清、所悟之禅,今人何能仿佛,而且又复受生。然而世上不自量力的人太多,不估量自己的根性,就动辄笑其他修行法门“着相”,境界太低,而自己又做不到。正如慧能大师所...

  • 18812332947这个世界如果有前世后世的话,那么想问一下大师?
    戎张乐这是个动机问题,不是能力问题。解开那些迷可以令众生开悟成佛吗?如果可以,不用高僧,佛就会出来揭开了。问题是,揭开了也不会帮助众生开悟,只是添众生烦恼,所以高僧佛菩萨都不干这事情。等于有人问为什么佛菩萨不显神通出来给大家看一样,假设佛菩萨真的现了神通给大家看,大家看完了好像看完科幻...

  • 18812332947怎样入定?每天打坐一小时,可以不睡觉的那种
    戎张乐过去开悟的高僧大德,他们每个人入定的方法和秘诀,都是通过如何睡觉捕捉到的。你如果没有学会如何睡觉,你是不可能入定、得道的。除了这个办法,绝对没有第二个办法!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你不管采用何种方法,要想入定,必须要捕捉到你是如何睡觉的。正是因为大家都会睡觉,所以能学会入定。打坐打瞌睡不...

  • 18812332947白隐慧鹤的人物轶事
    戎张乐此事传出后,舆论哗然,纷纷指责白隐禅师道貌岸然,是一匹披着羊皮的狼。白隐禅师名声扫地。白隐禅师默默地做了这小孩的褓姆,天天带著小孩化缘奶汁,到处遭受辱骂与耻笑:“这个坏和尚!”“这个不正经的和尚!”“什么狗屁得道高僧,原来只会引诱人家女孩!”。但是白隐禅师不论受到如何糟蹋和侮辱,仍是默默的抚养这小孩。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