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洞见|思考自己的思考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前两周,我参加进行了热线团体学习。

"个案分析"是关于案主"想在日常生活工作想保持正念,但却做不到,因此陷入苦恼自责"的情况。

她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天,我要在600多份文件上盖章,每份文件里有好几个内页都要盖,加起来近几千个章。

她想到"半天要盖几千个章",就觉得很枯燥无聊,然后会发现自己无法做到正念。

于是她找旁边的同事一边聊天一边盖章,但是发现既无法专心地听同事说了什么,也无法专心盖章,还担心盖章盖错了地方更麻烦。

咨询师之所以拿这个案例出来求助,是因为她觉得陪伴聆听案主的过程 只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找到问题的实质。

其实我在值班和接个案的时候,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

总是觉得被来访者的问题带着游花园,怎么也搞不清楚问题的脉络和实质。

但是督导一开始看到这个案例,有一种" 案主逃避面对问题 "的直觉。且不说这个直觉是否正确,因为需要继续与来访者一起探索了解。

但是很显然 这种洞见是我没有而且很羡慕的 。因为我觉得正是缺乏这种通过经验不断积累的洞察力,因此才容易被问题带走。

但是督导告诉我们, 洞见并不是阻碍咨询深入的关键,盲点才是。

盲点会让我们陷入如迷一般的局里,看不到出路在哪里。

表面上看来,原来的咨询师把不能保持"正念"的问题,具体化了工作中"盖章"的事件,并且了解到案主当时烦躁、自责的感受。 但还是没有深入到问题实质:为什么盖章会觉得烦躁自责。

督导给我们做了展示,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很显然,因为督导的一个提问,问题慢慢得以展开。

我自问,如果我是当时的咨询师,我可以问出这个问题吗?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我也觉得一个下午盖几千个章很无聊。

我认同了来访者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来访者的问题,也是我的问题。

当局者迷,犹如深陷迷宫,是受困于来访者/自己的问题,找不到出路。 对于助人者的咨询者来说,就是一个盲点。

因此, 盲点之所以成为盲点,是没有办法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意识不到在思考,当然也就意识不到思考的局限。

当局者迷,迷在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局限中。

蔡钰在得到《批判性性思维》中支出,

我们的思考自由度,受两件事限制。

第一是知识面局限。 例如,从未见过未听过苹果的人,很难相信有苹果的存在。

第二是思维方式局限。 例如,如果你习惯了由上往下切苹果,就很难发现横着从侧面切,苹果的中心居然是五角星的形状。

知识面局限性好办,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海量吸收可以很快提升。

但破除思维局限却很难,在于我们很难觉察自己的思考,这大大限制了思考自由度。

为什么很难觉知自己的思考?最近一个事件让我体会很深:

有一天,一个朋友去我家做客。我们一起开车回家,我开车,他坐在副驾驶位上。

路上我的朋友"哇哇"不断:

"哇,这家网红餐厅原来在这!"

"哇,你们家附近居然有华德福的幼儿园,以后孩子上幼儿园可方便了!"

"哇,你们家小区楼下居然还有这种植物,这种花可少见。"

……

一路下来,我不禁有个疑问:怎么每天我回家那么无聊,他却可以那么嗨呢?

这些餐厅,植物,幼儿园我都知道,但早已经习以为常,并不觉得他们是有多网红和稀奇。

道理也不难理解,当一再重复的事物在我们大脑里面变得习惯和普通,就不会再对我们的感官进行刺激。

但第一次到我家的朋友,一路上被各种从来没有见过的事物持续刺激着,所以他可以惊奇地发现各种好玩的事情。

但是当这些事物对我不再新鲜,不再能刺激我,我的大脑会进入无意识部分。

人的大脑活动中,有很多无意识的部分。就如永不间断的水流,不断地流淌过我们的意识。

无意识使我们就不断被延绵不断的各种想法分走注意力,专注于当下的事情。

很多"自动化"的思考模式,在这种"无意识"中快速运作,让我们很难跳出想法,去审视它们具体内容和生成机制。

有时候,当面对问题时,我们作思考下判断的速度太快,以至于我们都没反应过来,却已经完成了思考过程,并做出了相应的言行反应。

例如,在城市里,遇到了分叉路,你会选择道路1还是道路2?

有些人会选择道路1,因为道路1是一条大路,他觉得比较安全。

有些人会选择道路2,因为道路2是一条小路,路上有一些好吃的,人也不少。他很想去走走逛逛吃吃,同时也觉得可以问一下路,看看怎么走到目的地。

有些人会选择调头,因为他打开了打开导航仪,发现自己走错了方向。

这些选择很有可能都是短短的几秒钟之内做出的。但是为什么面临着同一个选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呢?

因为每个人大脑中的"算法"不一样。

为什么大部分人不会去细想这个问题?

因为这些算法运作太快速,以至于我们很难去捕捉到它。

如果自己的思考都无法觉知,如何反思思考?我在最近发生的一件小事上找到答案。

前两周孩子生病了,我让老爸带他去中医养生馆做艾灸理疗。

理疗时间比较长,午饭时间在养生馆呆着,需要自己去准备午饭。

考虑到老爸对养生馆的工作人员和对周围环境也不了解。

我跟一名熟悉的工作人员打了招呼,想请她帮忙安排好。

午饭时间,我给老爸打电话,向他了解中午饭的情况,他告诉我已经叫了肠粉外卖,孩子正在吃。

我心里疑惑着:就吃一碟肠粉,够吗?但是老爸说,行啦,已经准备好了,不用多问。

于是我也没多说。

那天下午下班后,我赶过去接他们回家,顺口问了老爸一句:肚子饿吗?

他的情绪突然想被点燃,生气地对我说:肯定饿啦,中午才吃了一点。

我回他说,你早点告诉我啊,我以为你们想吃肠粉。我早就请工作人员打好照顾,可以帮忙你叫外卖,附近很多快餐店,粥粉面饭都有。

他更生气地说,你又不早说!

我心里想:不说也可以问我或工作人员啊。

但是我没有出声,除了因为当他在情绪说下去可能引起更大的争吵,还在于我有点怔住了。

因为我在爸爸处理问题的反应中, 看到了自己身上同样的被动反应模式。

我第一次从旁观者的角度,更清醒地看到自己,而不是像过往一样,陷入情绪漩涡,并不断在疑惑和痛苦中,轮回着同样的模式。

这个生活小插曲,让我发现: 旁观者身份,其实就是一种更清醒、更置身局外的洞察者身份。

我们都做自己的旁观者,一个我正在思考,一个我正在观察第一个我的思考。

怎么能训练这种自我分裂的能力,自己来当自己的旁观者呢?

一是练习静坐冥想。

二是记录情绪日记。(再次安利)

面对我们不断涌现的念头,如果我们能审视它的内容、解构、由来,检查它与事实可能存在的偏差,我们就是在不断地训练自己给自己当旁观者,追求更高的思考自由度。

这就像得到《老喻人生算法课》中举例:

举个例子,我在加拿大学打高尔夫,老师是位本地排名靠前的教练,他把我的动作录下来,然后用软件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分析。

为了求解核心算法,我们也必须拆解一个个认知。这就好像研究生物时,我们要用显微镜看细胞切片。

为了拆解一下大脑工作的慢动作,老喻把“从获取信息到采取行动”这个过程,当做一个认知行为的最小闭环,拆解为"感知——认知——决策——行动"四个环节。

我想起了孩子学习乐高的过程。

为了搞清楚机械是怎么运作的,老师首先会把各部分拆解逐一介绍,并且详细的介绍它的运作原理。

例如,为了让孩子明白三个齿轮如何向同一方向转动。老师首先会把装置拆卸为齿轮,齿轮之间的连接,连接后各齿轮转动方向等等。

有点像"庖丁解牛"的过程。《情绪日记》也是如此, 它不但让我们看到思考的各个元素,还清晰这些元素如何发生相互作用。

STEP1|感知事件

把我们认为值得复盘的事件,录入让我们特别不舒服/有成就感等等,尽量用 客观的语言记录下来,这是通过身体各种感官从外界去获取信息的过程。

例如,今天我在课室里跟好朋友吵架。我叫了他5此,他一直没反应。

STEP2|记录感受

记录我们在整个事件中最强烈的感受和情绪。可 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可以是一种,也可以几种。个人经验不适宜超过三种。

例如:我觉得很生气,害怕和伤心。

STEP3|记录言行

在这样的想法和感受下,我们做出了怎样的行为,说了什么样的话。记录言行有个作用,是让我们可以初步跟自己和事件拉开距离。

例如:我一生气,走到他面前,打了他一圈,对他破口直骂:因为你是谁呀?!成绩上去了,成为了老师的红人,现在眼里没人了是吧?

STEP4|记录想法和需求(期待)

我们每一种感受背后,都必然带有一种想法,这种想法背后都带着一种需求。

很多时候并不是事件引发我们的情绪,是我们的想法,想法背后的需求。

例如,我很生气,他怎么可以那么无视我的存在?我希期待他可以重视我这个朋友。

我很害怕,我担心他再也不把我当成朋友了。我期待和他一直成为关系最铁的朋友。

我很伤心,因为我觉得是因为我成绩不好,他开始嫌弃我这个朋友了。我的期待是无论我的成绩如何,他依然会像以前一样,把我当成他最好的朋友。

STEP5|更多事实

——"其他当事人"视角

代入事件中其他当事人,尽量体验一下:

如果我是他/她,我有怎样的感受,想法和体会?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例如:

在刚刚的事件中,如果我是朋友的角色,我可能会体会到生气和疑惑:我的朋友怎么了?怎么无端端的对我又打又骂?真的把我打的好疼,骂人也毫无依据,我真的很生气!这样的朋友,还可以算是真的好朋友吗?

——"墙上苍蝇"视角

假设自己是在事件中一只趴在墙头上的苍蝇, 在脑海中重新回到事件中的场景,以墙上"苍蝇"的视角抽离出来,重新经历一次事件,会看到更多未被发现的事实。

"其他当事人"视角可以建立代入感,"墙上苍蝇"视角可以建立抽离感。

代入感是换位思维,抽离感则是多角思维,都有助于帮助我们产生更多的洞见。

二级心理咨询师

超个人心理学学修者

心灵私影像摄影师


获得洞见|思考自己的思考视频

相关评论:
  • 17673169143洞见自己
    安洪爬        洞见自己是怎么回事呢?那就是在每个当下,去发现自己,了解自己,理解自己,认识自己。      这既不需要逻辑思考,也不需要仔细分析,更不需要心存算计。一般情况,我们都是通过我们做过什么,做成了什么等等来了解自己。    &#...

  • 17673169143如何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做一个有洞见的人?
    安洪爬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洞见力与聪明度无关,而是与思考模式有关,更准确的说是与系统2有关。因为系统2主导大脑的深度思考能力,这是打开洞见力大门的钥匙,是一辈子只看到表面信息的人而得不到的钥匙。且,有一点很明确的是,系统2也与天赋无关,系统2的最终效率如何,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获得提升...

  • 17673169143洞见是什么意思
    安洪爬故事起源: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孔子:“如何才能洞察人心?”孔子回答说:“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能够洞察他的内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洞见需要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获得,只有真正了解一个人或事物的外在表现,才能洞悉其内在的本质。洞见的造句 1.我通过观察和思考,对这个问题有了洞见。2.他的洞见...

  • 17673169143洞见症结是什么意思
    安洪爬洞见症结是什么意思如下:这个表达方式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或团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分析能力或观察能力。除了“洞见症结”,还有一些类似的比喻性表达方式,如“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等,它们都强调了对问题核心的准确把握。

  • 17673169143自我认知的4个圈层
    安洪爬不麻木的对待日常:认真对待日常生活,哪怕是洗衣,做饭,拖地等简单的日常,专注的日常一点一滴,才会带来深刻的体验。有意识地添加不适:适当的给自己一些不舒服的体验,可以锻炼意志,增强自信,产生深刻的洞见。2.认知破圈第二步 有意识无能力——透彻的思考——有意识有能力 追问法:为什么? 为什么...

  • 17673169143我们需要思考一下自己的思考
    安洪爬正如我们的眼睛需要光线才能看见,我们的头脑也需要思想才能构思。  --拿破仑·希尔 我们普通人经常会陷入一种困境:对于外界的变化不敏感,对于热点的讨论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观点,当你突然被点名要求发表意见时发现自己没有很深的洞见,所以最近听到的一句话很受益:我们要经常思考一下自己的思考。...

  • 17673169143如何培养自己的洞见力
    安洪爬我们的产品是让每一个人的知识变的更完善,有了这些完善的知识之后,才可能去达到游刃有余,还有一种从宏观上把握的程度。所以我想两天的会议很短,各位都从专家眼中吸取了很多的营养。过后的一个星期内各位试图用专家讲的原理和方法去分析目前的金融现状,到了那个阶段就可以用专家的思维去进行思考。

  • 17673169143深度思考的5个方法(纯干货)
    安洪爬追问的艺术呼吸的目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目的?——能量获取与运转……这种层层递进的追问,让你的思考如涟漪般扩散,触及事物的本质。方法三:多维度视角的剖析深度思考并非局限于单一视角,而是需要从各个角度审视。比如占卜中的卦象解读,就是通过观察变化,寻找多面真理。逆向思考能揭示隐藏的真相...

  • 17673169143读《洞见》的感想
    安洪爬因为有了这个经历,那么以后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跟别人意见相左的时候,就能够多考虑一下,去想一想为什么别人会这么想问题,他的出发点是什么,他的立场是什么?多换位思考一下。认知还是对于价值的判断。这个在投资领域体现的很明显。很多人就是认知不足,没有自己的判断,只会随大流,听风就是...

  • 17673169143发呆治愈自己是什么意思?
    安洪爬发呆不仅仅是具有安抚心灵的功效,还有可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假如我们希望有新的想法、新的灵感,我们可以尝试花时间发呆,让思维变得清晰,放松大脑。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可能会思考原本没有想到的问题,甚至灵光乍现,寻找到新的解决方案。发呆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认知方式。在沉浸于自己的思考中,我们也会获...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