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量互变规律的角度,如何看待新冠疫情?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新冠疫情中的质变和量变~

新冠疫情中的质变和量变如果时间拉长,这样的影响就会累积扩大;说不定,就会从量变到质变。因为,其实到了一定程度,竞争很激烈,各家的实力其实已经差别不大。一些关键技术早一点点诞生,就能在关键环节卡位;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一新冠的特征
(1)新冠病毒:特征之一,就是极具伪装性。就是说,这种病毒可以伪装成没有症状,使感染者看起来像健康人一样。也可以伪装成各种症状,使感染者看起来像是患了一般感冒、急性肠胃炎、急性咽喉炎等。
(2)新冠病毒:的传播方式几乎包括了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除了传统的飞沫传染之外,还包括接触传染、消化道传染、呼吸道传染、血液传染、空气传染,可谓全方位的无所不在的传播扩散。所以,“新冠病毒”特征之三就是传播途径多样。


二如何预防新冠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讲究个人卫生,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勤洗手,不用脏手触摸口、眼、鼻,不随地吐痰。避免聚餐。聚餐人群相互之间都是密切接触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可直接污染到整个聚餐人群,极易造成疾病传播。
(2)外出佩戴口罩。公众外出前往公共场所、就医(除发热门诊)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正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儿童选用性能相当产品)。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自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奋战,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现已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关键时期。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我们要全面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疫情防控,审时度势,正确看待疫情的发展变化,以变应变,准确地识别疫情的变化,采取科学的应变方法与手段、主动谋求应变的制高点,努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双胜利。

实践是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的实现方式
“生态”一词是外来语,源于希腊文,意谓居所的栖息之地。现代意义的生态不仅指人们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同时也渗透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在我国的古代就崇尚“天人合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期就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类源于自然又依赖自然生存和发展,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的实现方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将人类以外的整个自然界划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两个范畴。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中关于人与自然共同体关系的思想至少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必须充分认识人类和自然之间相互交融和相互制约的共同体关系,尤其是人类对于自然的单向“生存依赖”,必须对自然怀抱充分的尊重、敬畏和感恩之心。
地球承载着生命与人类文明,从宇宙视角来看,这颗星球璀璨、伟大。我们的生存之路路是客观存在的,应遵从自然法则,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要限抑物本倾向,复归人本精神和“道法自然”。然而现代社会发展往往背离此道,自近三百年前的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迅速扩大,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无数的原始森林遭到肆意砍伐,水源地遭到破坏污染。近100年来,有110种哺乳动物、139 种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互联网时代后,物本主义的工具理性更趋发达,掌握了核裂变、宇宙探索、人工智能、生化工程等尖端技术,仿佛人类似乎可以“改造自然”,背离人类源于自然依赖自然生存和发展是法则,其结果如同恩格斯所警告的 “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辩证看待当前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唯物辩证法 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也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我们用辩证的来看新冠肺炎疫情这个“黑天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短期内固然会造成不小的短期冲击,尤其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经济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再加之我国又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为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阵以待采取国家宏观调控等手段,应对经济下行的各种挑战。但从长期来看,疫情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冲击是短期的,它能使我们把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动力,并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以赢得这场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大考。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运用这一观点深入分析当前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可以看到疫情的影响是有限的并带有阶段性,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尽管我国疫情防控还处于关键时期,但有一种经济现象值得关注,除了全国企业陆续复工复产外,线上消费、线上娱乐、线上教育、外卖日益火爆,推动新业态、新商业、新模式发展得更加壮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学会“弹钢琴”。要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状况,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可能冲击和影响,关注民生,做好“六稳”工作,以应对各种复杂困难的局面。坚信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战胜SARS疫情的成功经验,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社会全面发展。



大局已明,群体性过度恐慌是最大的病毒

解筱文

中国的事情,怕就怕走极端,群体性忽左忽右。老祖宗的大智慧告诉我们,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方可长盛不衰。新冠肺炎初期,疾控部门和地方政府隐情不实报,大事化小,以常规手段“冷处理”,向外传达的信息是 “人不传人”“可防可控”,结果事与愿违,造成后患,损失巨大,拖累全民买单。

而当疫情真相大白后,又急剧转到另一个极端。凡是涉及该病毒对人产生影响的可能被不断抛出,诸如眼睛结膜传播、粪口传播、人与人15秒可传染、气溶胶传播、潜伏期最长可达24天、病毒不怕炎热湿润天气等等观点,一些观点缺乏实证性数据支撑或为极小概率的可能。

也许很多观点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在今天这样异常发达的新媒体时代,这些新闻信息的极速扩散和聚合,让相当一部分群众心生恐慌。虽然一些观点也被后来辟谣,但受制于之前“人不传人”误导,很多人还是“宁可信其有”。这个时期,比病毒更可怕的其实是群体性过度恐慌。过度恐慌究其根本,其实是我们对此不知底细的恐惧。

当然,生命至上,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应该得到珍爱,不在灾难中的个体,很难体会到患者被病魔的折磨,很难体会到医护等一线人员的艰辛努力。对于他们,特别是患者,一定会有恐慌,特别是面对死亡的恐惧。但是,更多远离灾难发生地的个体,除了报以悲悯和同情,而无能为力之时,就应该更好的求生,心向美好,看到更多希望。

让我们看一组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的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将此类比,虽有悖我们的情感,但是可以让更多的生者,以更加理性的心态面对,积极消融恐慌,科学坦然应对,主动参与抗击。

截至2月14日16时30分,全国感染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63940人,死亡病例1381人,全国确诊病死率为2.16%;武汉累计确诊病例35991人,死亡病例1016人,病死率2.82%;湖北省确诊病例51986人,死亡病例1318人,病死率2.54%;外省市区,确诊病例人数排第二的广东省,累计确诊1261人,死亡病例2人,病死率0.16%,北京市累计确诊病例372人,死亡病例3人,病死率0.08%。作为新冠肺炎发病原点城市,武汉市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及流动人口共计1400多万人。按照累计确诊病例35991人计算,确诊概率2.5‰,病死率7.3/十万。如果将由武汉发病而非武汉确诊就医人数统计在内(非武汉地区确诊和死亡的人数以50%计),确诊率2.86‰,病死率1.35/十万。而2018年,武汉市自然死亡人口4.79万人,死亡率5.51‰。远离武汉的北京市,2018年末常住人口 2154.2 万人,全年人口死亡率 5.58‰,1998至2017年的20年间,一直在5‰左右。从中可见,新冠肺炎被确诊的概率、病死概率远低于自然死亡率。

再根据国家卫健委法定传染病疫情数据,2018年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7770749例,死亡23377人。其中,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死亡3163人,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死亡19332人。也就是当年呼吸道传染病年死亡人数超过目前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并且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播传染病死亡人数远高于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人数。

实事求是地讲,新冠肺炎确实存在难治疗、难防控,但是不代表不能防控和不能治疗。我认为,它一定有其规律,必然遵循我们已知的三个基本科学常识,即:随距递减原则、能量有限原则、能量守恒定律。如果这个病毒传播超越这三条常识,那么人类现在的科学认知恐怕要彻底颠覆!

第一,随距递减。该病毒作为一种物质,它的传播会随着离传播源的距离越来越远而逐渐递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各种隔离措施,拉大或阻断病毒传播距离。从地域看,原发地产生的患者,其病毒携带能量和传播力肯定远高于第二次及第三次等传播者,病毒能量总体处于层层衰减状态。这也就是在同条件下,源发患者病重,而二次传播患者较轻的缘故。这也就是专家所讲的,抗击的最后,病毒不断衰减,越来越弱,变成流感,最终人体适应性增强。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该病毒在传播中产生新的种种变异,若与其他物质结合,产生更大威力的病毒,我们怎么办?我想说,如果说该病毒是自然进化而来的,那么它距离上一次类似影响的“非典”才17年,这样的概率就又一次发生在中国,已经令人称奇了,如果在传播中还能短时期再变异成更厉害的病毒,那么不是某些人类有问题,就是大自然已经对这个星球失望了。

第二,能量有限。对于患者个体而言,无论是病毒“超级个体”,还是“普通携带者”,其携带的病毒总量有大小,但是一定是有限的,所散发传播的病毒量是一定的,绝不可能是无限度的。中国疾控中心、北京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等机构学者对截至1月26日30个省的8866例病例进行分析,日前发表的研究论文《2019年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中表明,新冠病毒(SARS-CoV-2)的基本传染数R0估值为3.77(基本传染数R0指的是在流行病学上,在没有外力介入,同时所有人都没有免疫力下降情况下,一个感染到某种传染病的人会把疾病传染给其他多少个人的平均数)。对于社会大众,如果不能正确理性认知把握,当看到诸如媒体报道,某商场确诊一名患者,数千名群众居家隔离等消息,难免不引起更大恐慌。

第三,能量守恒。病毒作为一种物质,它必然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载体传递给另一个载体,而且能量形式可以互相转换。无论西医,还是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就新冠肺炎的病毒这种物质而言,其本身并不能消失,而是物质形态和能量形态的转换。病急处,西医主杀毒;病缓处,中医主调养转换。最终,不管是人工病毒,还是自然进化病毒,都要被人体适应,包容转换,和平相处。所以,一味地杀毒,并不是源头和系统治病和抗击。从发病源头的武汉和广州等医院的治疗效果看,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更佳。这对于治愈二次以上传播患者,以及其他地域非重症患者,中医将可以更大发挥优势,这意味着在实质性西医治疗药物以及疫苗未问世之时,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看家本领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肺炎,以护佑更多人的健康,或许将探索出更多可能。

从上可见,我们无疑就没有更多理由过度恐慌。其实,群体性过度恐慌比新冠肺炎病毒更为可怕。因为恐慌,新闻发布中,官员数据反复出错、专家口误,这样必然影响决策;因为恐慌,社区人员,丢下送医的患者,让其在寒夜里不知所措,这样必然伤害群众感情;因为恐慌,加剧防控矛盾,造成人群对立,并且一些群众缺乏科学常识,如有人酒精消毒不慎,引发火灾等等,这样必然造成不必要的次生灾难和社会矛盾。

从公开的数据预判抗击新冠肺炎的周期,迎来拐点,全面制胜,绝非短期可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人需要强大的心理和决胜的定力,做好持久抗击准备。

截至2月14日16时30分,全国感染新冠肺炎的确诊人数是63943人,较昨日增加3698人;疑似病例10109人,较昨日增加2450人,治愈病例6928人,较昨日增加1282人。按照2月14日以来数据保守估算,从现在开始即使每天平均治愈出院2000人,最快治愈存量患者,最少需要27.8天时间,假设这27.8天内,每天确认患者平均又新增1000人。那么,还需要13.9天,这一共则需要41.7天。假设41.7天后,再基本无疫情上报。那么,从现在算起,最快全面打赢阻击战,应该是3月底,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也是极为乐观的期望。参考与之相似的“非典”,曾持续大半年才全面搞定,而新冠肺炎从目前看,危害影响远大于“非典”,折中考虑,也应该在4月底或5月初。

虽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周期较长,但是就在2月13日三件大事,值得我们注意,也预示着正迎来曙光。

2月13日早上发布的疫情数据中,湖北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4840例,其中新增“临床诊断病例13332例”。也就是湖北地区将新冠肺炎病例定义为实验室确诊或临床诊断确诊,这可以让病源集中地的更多感染者得到及时有效的隔离救治,防止了不必要的扩散,最重要的是盘清了患者底数。

2月13日上午,湖北省、武汉市两级党委一把手同时被调整,新的地方主要领导力量及时到位,这表明上面对疫情局势已有充分把握,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意志更加坚定。

2月13日晚,中国生物宣布已完成对部分康复者血浆的采集工作,成功制备出用于临床治疗的特免血浆。目前用康复者特异血浆临床治疗11例危重病人,治疗效果显著。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情有望由重转轻,病死率进一步降低。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具有科学的判断和认知,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减少广大人民群众无谓恐慌。持续保持冷静、理性的心态,积极主动作为,坚持“两条腿”走路,注重科学防范,有序复工复产,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争取早日全力歼灭。

因为,集体性的过度恐慌会加重全社会的焦虑,放大病毒的狡猾和可怕,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解筱文:战略学者。主评时政、商业、铁路、文化。



要正确看待新冠疫情,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听从党的指挥,做好预防工作,就能把新冠疫情克制住


从质量互变规律的角度,如何看待新冠疫情?视频

相关评论:
  • 13416844163质量互变规律,请举例说明。
    应录全结论是,质量互变规律体现在事物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转变过程中。让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直观理解这个概念:例如,一把精心打造的宝剑,若置于露天环境中,历经风雨侵蚀,即使再珍贵,也可能在漫长岁月中逐渐失去光泽,最终沦为废铁。这个过程展示了量的积累如何引发质的变化。中国古代哲学家也对此有所...

  • 13416844163质量互变规律阐述了什么?
    应录全欢迎探索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它如同一双无形的巧手,编织着世间万物发展中的量变与质变之舞。strong>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在演变过程中量的累积与质的飞跃之间的微妙联系。它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分为量变和质变两种截然不同的阶段。量变如同涓涓细流,是事物...

  • 13416844163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什么
    应录全质量互变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量变指事物数量上的变化,是一种 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标志着量的渐进过程的中断。量变 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所以,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前进...

  • 13416844163论述质量互变的辩证关系和现实意义。
    应录全二、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它们二者的意义:质量互变规律方法论意义在于:第一, 在认识和处理问题上要把握适度的原则。第二, 注意在理论上正确处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第三, 注意...

  • 13416844163论述质量互变规律是如何在自己身上体现的,如何实现人生成长的渐进性与...
    应录全量变是质变的基础,一切质变首先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实现人生成长的渐进性与飞跃性统一,首先要重视量的积累,注重人生细节,从点滴做起。其次,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在人生的关紧时刻,更要加倍刻苦,面对困境不要泄气,也许你再使一点劲,量的积累就达到了质的飞跃了。最后要...

  • 13416844163试用质量互变规律分析说明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应录全质变和量变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的统一,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通过扎实...

  • 13416844163质量互变规律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有什么指导意义?
    应录全首先。这个规律的含义。就是说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而质量的保证。需要有一定的温度湿度等化学条件和物理条件。这些条件如果发生变化,质量也会变化。所以大学生在健康。成长上。要注意这个规律。不管是拼命工作也好;拼命锻炼也好;挣钱养家也好。都要注意质量互变规律。因为大学生。是国家之栋梁...

  • 13416844163试用质量互变原理阐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的哲学道理
    应录全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超出一定的数量界限,就引起质变。质变是原来量变的终结,又是新的量变的开端: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着新的量变。这样,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相互交替,就构成了事物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过程。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辩证的。量变是质变的...

  • 13416844163简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应录全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法则,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转化。简单来说,它阐述了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特性数量的增减,表现为连续且不显著的变化;而质变则是性质的根本改变,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突变,旧有的质态转变为新的质态。在矛盾...

  • 13416844163质量互变规律
    应录全在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中,相比较于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算是争议最小的,最好理解的。自然科学体系内一切可以用形与数的数学方式表达的客观存在,在哲学体系之内都可以用质量互变的规律做出概括、做出表达。这即是说,客观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是可以以形与数的方式做出概括的、...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