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资治通鉴》是帝王之书

来自:学习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为什么说《资治通鉴》是"皇帝教科书~

旧史学的服务对象只限于封建帝王官僚和知识分子,只写封建帝王一家一姓之兴旺圣衰,只写帝王将相个人的生平传记。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的念头起于做宋英宗侍臣之时。他说:“光承乏侍臣,尝从容奏旧史文繁,自布衣之士鲜能该通,况天子一日万机,诚无暇周览,乞自战国以还讫于显德,凡关国家之兴衰,系众庶之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诠次为编年一书。”

英宗看完初稿后,认为很好,鼓励司马光继续编撰。于是司马光选拔助手继续编写,书名暂定为《论次历代君臣事迹》,这已经有点儿帝王教科书的味道了。英宗死,神宗立,神宗一眼看出此书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作用,可让君王从中借鉴经验教训,于是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自动笔写了一篇序言。

很明显,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是专一给宋代帝王们编的一部提供治乱兴衰经验而又简明扼要的历史教科书。

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历史上的君主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创业之君,如汉高祖、汉光武、隋文帝、唐太宗等;守成之君,如汉文帝和汉景帝等;中兴之君,如汉宣帝等;陵夷之君是指那些“习于宴安,乐于怠惰,人之忠邪,混而不分,事之得失,置而不察,苟取目前之佚,不思永远之患”,使“祖考之业”日趋颓下的君主,像西汉的元帝、成帝,东汉的桓帝、灵帝,都属于这一类。在司马光看来,这类君主还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那些乱亡之君,他们“心不入德义,性不受法则,舍道以趋恶,弃礼以纵欲,谗谄者用,正直者诛,荒淫无厌,刑杀无度,神怒不顾,民怨不知”,像陈后主、隋炀帝等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对于乱亡之君,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的鉴戒。

《通鉴》全书贯穿着封建的历史观,强调维护纲纪名分,主张维持现状,反对任何改革措施,认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规劝帝王只可任用有德之人等等。

为什么要编这样的书呢?道理其实很简单——给统治者(及其辅助统治的知识分子)准备的用于吸取历史上经验教训、以便有效进行统治工作的一部教科书。现在人不是喜欢编《什么什么实战案例》的书吗?这些书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帝王统治天下实战案例丛书”,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神秘莫测的所谓“帝王术”丛书。

中国的圣贤从来都不太喜欢自然科学的历史,而把政治(统治)历史看成天下唯一的科学,因为它对于现实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帮助帝王在政治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认识从周代就开始了,统治者有他们这方面的精神财富——就是《尚书》,《资治通鉴》。后来,形成一个传统——颇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统治者,无论是封建的(皇帝们)还是半封建的(蒋介石)还是半无产的(洪秀全等)、或者是纯粹的农民(朱元璋等),都将这样类型的书,作为自己统治天下的秘方。这样的历史书也曾经承担着包治中国天下的政治类“本草纲目”。 当然,它对于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文化心理和人格构成起到了非常巨大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日积月累,经年经甲子,如千年发酵的老酒,喝在中国统治者的肚里,扩散到他们的血液中,种植为一种本土统治特质。源于网络分享。。。

我的理解:
资讲的是有助于,有益于;治讲的是治理,对君王而言即是治理国家,管理朝堂;通即是通古博今喽,鉴是借鉴的意思,通鉴最好是两个字一起理解,借鉴历史,于君王就是借鉴曾经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的教训与闪光点!
下面是我刚从百度收集的:
书名的来历: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完成,历时十九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所以 ,资,有助于;治,治理;鉴,借鉴。
另外: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 、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此书引起司马光之后许多史学家的醒思,史学家面临改朝换代,君臣异位的尴尬时期时,往往以资治通鉴的撰写精神为原则,强调君臣处理事情与一般人处理事情有所不同与学习思考。这一个特点由书名也可看出,「资治」两字意谓著帮助。「通」则意谓著博通古今,「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书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於往事,以资於治道」。

因为其作者司马光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总结治世经国的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所以可以称得上是帝王的教科书,因此被称作是“帝王之书”吧

以史明鉴。


为什么说《资治通鉴》是帝王之书视频

相关评论:
  • 18676391022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如何影响千秋帝王?
    季菁叔答:宋神宗给司马光主持编写的通史所定之名,“资治”意味着供统治所用,“通鉴”则是借鉴之意。按近代人更简明的评价,《资治通鉴》是一部标准的帝王教科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代最注重借鉴历史谋略,现实治国之术却极糟。不过,历届宰相和他们的皇上差不多都属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只勉强降住宋江、...

  • 18676391022资治通鉴要告诉皇帝什么
    季菁叔答:他认为,“学者官僚”司马光带着极为实用的目的撰写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教科书”,而诞生了这部书的11世纪,则是中国古代政治最为文明、理性的时期。另外,关于宋朝的好些事,他觉得还有重新叙述和评价的必要。澎湃新闻:梁启超说《资治通鉴》是“皇帝教科书”,康熙曾留下107条批注。为什么它在...

  • 18676391022资治通鉴有什么作用?
    季菁叔答:司马迁是为写史而写史,纯粹为抒发个人情感而写文章是个人主义,主要是给一般人看的。司马光是官方要求写的历史,是给帝王看的教科书,目标是让帝王更好地治国。 总体来说,史记地社会影响更大,看的人更多、借鉴的人更多,同时也是记录那段历史唯一的凭证。而资治通鉴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写出来的。不过,...

  • 18676391022《资治通鉴》中的智慧,读史使人明智,史书中的独特魅力,你知道吗...
    季菁叔答:读史书的关键就在于领悟,要能领悟其中的道理,使其变成自己的智慧。在自己遇到相同的困难时,能够应对的方法。要知道我们将要经历的各种困难,都曾经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发生过。史记 所以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本史书,它有着“帝王之书”之称,那就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

  • 18676391022为什么普通人不要读资治通鉴
    季菁叔答:毛泽东为何读了17遍《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述《资治通鉴》: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 18676391022读通的价值 ——再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
    季菁叔答:读通的价值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 《资治通鉴》从成书之日起,就被确定为“帝王教科书”,管理专业书。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们读通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柏杨在《白话资治通鉴》序言中说:“与其说是帝王的镜子,毋宁说是人民的镜子。通过《资治通鉴》,可看出我们所处的历史位置和面对的祸福...

  • 18676391022《尚书》又称为《书》,因何是古代帝王政治的百科全书?
    季菁叔答:《资治通鉴》是选用的编年体,处起公元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公年959年(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本书分二百九十四卷,约三百万字。地方志的作用,一般就是为了咨政、忠恕之道、存史。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意义很清晰,便是为皇帝从各代执政者的惨痛教训中给予参考,所以他特意请...

  • 18676391022为什么《资治通鉴》是从三家分晋开始写的?
    季菁叔答:司马光想从哪里开始就从哪里开始,既然他从三家分晋开始,那我们就按照他从三家分晋这个事实去分析,对与错,也只是借鉴作用,省得老夫子司马光一激动从棺材板里跳出来:原来皇帝没了!司马光写作《资治通鉴》的目的就不是给普通百姓看的,它是给帝王看的,是“教育”帝王的史书,广泛一点来说是教育...

  • 18676391022为什么不建议读资治通鉴
    季菁叔答:成书于北宋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教科书”。在南宋时就被皇室列为禁书,只有皇帝和太子能读,其他人胆敢偷看,就有谋反之嫌,甚至会惹上杀身之祸。清朝的康熙、乾隆等帝王都曾阅读过《通鉴》,并有御批传世。毛泽东也把《资治通鉴》放在床头,反复研读了17遍之多。所以说,在...

  • 18676391022读史以明志,知古可鉴今这句话出自哪里
    季菁叔答:《资治通鉴》,读此书不一定做帝王,帝王却必读此书,书中短短三句话,说透帝王的“治国之术”!读史以明智,知古可鉴今!这是对读历史书的注解,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这些事情不能改变,但对我们现在和未来却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因为世上的东西往往存在着循环,历史上的事可能会重复上演,不同...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