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节 理统计与应力场分析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盆区岩层中断裂构造绝大多数为伸展断层,逆冲断层少见,X共轭剪节理普遍发育,常见的有走向NW与NE的共轭系和走向NE与SW的共轭系。这些共轭节理系切割了多 时代的岩层甚至盆缘的花岗岩体,本身也被其他方向的节理所切割。少数地段还见近SN 向的基性岩墙侵入其中。为了区分不同的节理系统,弄清它们的形成时代及其古应力场状 态,笔者等开展了盆地带岩层的节理测量统计。

图5-10 闽西—赣南地区地质简图

野外工作中,对永定县湖雷盆地、龙南县东坑-临江盆地和其他盆地的晚三叠世、早 侏罗世、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等不同时代的岩层进行了近20处露头 点节理的系统测量,每点测量面积为4m2,节理测量次数98~138,共获2000多组数据。 在大量野外测量数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划分出四期共轭剪节理系统:既发育在古近 系和整个白垩系又出现在侏罗系的划为第四期节理系,推测为新生代区域应力场作用的产 物,其共轭剪节理的锐角等分线呈近EW方向展布;广泛发育在下白垩统和上侏罗统的划 为第三期,其共轭剪节理的锐角等分线呈SE-NW方向展布,为早白垩世区域应力场作 用的结果;发育在下侏罗统上部和中侏罗统、不进入白垩系的划为第二期节理系,其共轭 剪节理的锐角等分线呈近SN方向展布,最大主应力轴较陡立;主要发育在上三叠统—下 侏罗统下部的为第一期,其共轭剪节理的锐角等分线近SN方向展布,最大和最小主应力 轴近水平展布,中间主应力轴陡立,为早中生代后碰撞造山阶段区域应力场的表现。

经赤平投影,求得了不同时代岩层中的节理极密值。从代表性图件可见,每个赤平投 影图都展示了两个节理极密点,对应于一对共轭剪节理(图5-11)。结果表明,晚三叠 世-早侏罗世早期粗碎屑岩岩层中剪切面的优势变形方位是:35/125∠81,157/247∠80(图5-11(f));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岩层中节理的方位有些变化,湖雷盆地中共轭 剪切面的优势方位是:10/280∠76,30/120∠80(图5-11(d)),而东坑-临江盆地中 X型剪切面的优势变形方位是:0/270∠64,16/106∠77(图5-11(e));早白垩世岩层 中共轭剪切面的优势方位是:66/156∠68,138/228∠66(白渡盆地,图5-11(b)), 56/146∠80,134/224∠82(仁居盆地,图5-11(c));晚白垩世-古近纪岩层中的脆性 变形方位比较简单:X型剪切面优势产状为135/225∠70,34/124∠52(图5-11(a))。

将共轭节理系极密数值作吴氏网投影换算,分别获得了不同时代主应力轴的倾伏向 与倾伏角数值: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期σ1=4∠20;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σ1= 14∠55,5∠65;早白垩世σ1=102∠2,278∠4;晚白垩世—古近纪σ1=264∠10。反映 南岭东段盆地群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演化过程:早期从近SN向的水平挤压转变为近SN 向的陡倾垂向挤压、近EW向水平拉伸,中期表现为SE-NW方向的水平挤压,晚期则 表现为近EW向水平挤压、SN向伸展。这一结果,与野外观察到的地质证据如岩层产状、 盆地展布、盆地边界、盆内物质组合等证据吻合较好。




盆地节 理统计与应力场分析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