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中医基础理论是什么呢?~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病因讨论了外感六淫和疠气;内伤七情太过;病理产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湿痰饮、结石;以及过劳、过逸、饮食失宜、外伤、用药不当等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等内容。
  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协调。发病的两要素是正气和邪气。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等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发病途径主要是外感和内伤。发病类型则包括新感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复发等。
  病机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和内生五邪等;还讨论了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四)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养生即保养生命,包括强身,防病,延寿三项内容。其实施主要在于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摄、加强体能锻炼、谨和寒热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绍了中医养生常用的方法。
  治疗原则主要讨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还有藏象学说。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哦。打个比方,中基好比是数学公式,疾病是问题,那么中诊就是识别问题,应用公式,得出答案。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中医学属于在科学的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的“天人合一”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正因为如此,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具备整体观念的特色,它就不会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医学,具备了整体观念若是还不具备动态的性质,那么,这种理论也就还没有完全把握到中医学的真谛。所以。尽管中医学早已意识到“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特色,但现有的中医学,除了《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几乎还没有人能达到这样的能全方位的突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色的,既能揭示脏腑的阴阳气化规律、沟通与天地阴阳气化规律联系,又能揭示疾病的证侯规律的理论体系。 比如说中医学有从整体观念角度形成的“正气与邪气是构成疾病的基本矛盾”的概念,按理说这应该是中医确定病名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其几乎丧失了阴阳五行理论对其的指导作用与价值,必然就分不清“病因”与“证因”的区别与联系,意识到“病”和“证”是构成疾病的基本要素,而是把“病因”与“证因”混为一谈,甚至最后连病症这些分别处于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也混淆了。如是,其所谓的辨证论治其实是一种以“证”或“症”代病的不伦不类的混血儿,这也是在西医学强势压力下,中医药学在大范围内不能真正显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的症结所在。

楼上说的以外,再加上:
中医的理论基础,就是以人为本的天人合一观。
中医的前驱是阴阳家及道家。中国的文化基础,儒释道,都用人身这个工具,来实现理想。儒家说:“仁者人也”。佛教说:“人身难得”,道家说:“天人合一”。只有人身才有修道的平台,只有人才能修成正果。人,指的是具有思维,魂魄精神,及物质的整体,也只有采用整体论的中医,才能够治疗:人。人的概念不是身或心,而是精(人的物质表象)气(人的能量表象)神(人的超物质表象)的总合,缺一不可,也就是说,人是精气神的综合体,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以人为本的天人合一观。

其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哲学基础是阴阳理论,五行学说等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 811818 中药学 主干学科:中药学、药学、中医学。 开设的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8个相似问题

看你想学成什么样的中医呢。
你说呢??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8487561236中医理论体系的三大基石是什么?
    蒲航灵理论体系的三大基石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中医特色是;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包含恒动)!

  • 18487561236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蒲航灵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着《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

  • 1848756123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蒲航灵1、背书 :需要背诵药物升降沉浮归经功效,经典等内容。2、临床实践 :验证理论提高理论认识,需要认真学习。3、总结 :要时刻总结自己的经验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4、悟 :学好中医的关键在于悟性,但是悟性的前提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由来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 18487561236中医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蒲航灵5. 五行学说则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来概括不同事物的属性,并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模式来阐述事物间的联系和转化。中医学主要运用五行学说来阐述内脏之间的功能联系,并指导疾病的治疗。6.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属于哲学范畴,主要是阴阳五行。这些理论不被认为是科学,因为它们不符合科学的方法和规则...

  • 18487561236中医的基本知识
    蒲航灵中医的基本知识,相关内容如下:1. 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是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对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基本概念,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五行理论则将事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体现了事物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

  • 18487561236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蒲航灵2. 《黄帝内经》的问世,约两千年前,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书中不仅记录了医学知识,也成为了后世医学实践与研究的源头。3. 中医学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其“天人合一”和“辨证论治”的理念上。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在防治疾病时,...

  • 18487561236《黄帝内经》与中医学五大核心理论
    蒲航灵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阅读提示★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依据:中医学五大核心理论——阴阳五行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天人学说都源于此书。

  • 18487561236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否科学?
    蒲航灵首先,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方法相悖。中医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观念上,这些概念难以被现代科学所证实或解释。中医的诊断方法常常依赖于望、闻、问、切的四诊法,这些方法缺乏科学的客观性和标准化,容易受到主观判断和个人经验的影响,使得中医的诊断结果缺乏可靠性。其次,中医...

  • 18487561236中医基础是什么?
    蒲航灵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和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 1848756123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蒲航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为辩证思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气的理论、经络学说。1、辩证思维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辩证思维为基础的,它是一种全面、系统、动态、发展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观念和相互关系的理解。2、五行学说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五行学说是一种用来描述自然界万物相互关系的理论,包括金、...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