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是怎么身亡的?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骆宾王是怎么死的?~

被杀说:《旧唐书·骆宾王传》曰:“敬业败,伏诛。”《新唐书·李勣传》曰:“敬业与敬猷、之奇、求仁、宾王轻骑遁江都,悉焚其图籍,携妻子奔润州,潜蒜山下,将入海逃高丽,抵海陵,阻风遗山江中,其将王那相斩之,凡二十五首,传东都,皆夷其家。”又《资治通鉴·唐纪十九》云:“乙丑,敬业至海陵界,阻风,其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宾王首来降。”正史记载的都是他兵败被杀。与骆宾王是世交的宋之问在《祭杜审言学士文》中也说:“骆(宾王)则不能保族而全躯。”对他的死表示出无限痛惜。
投水自尽说:唐代张鷟《朝野佥载》云:“骆宾王《帝京篇》曰:‘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后与徐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此其谶也。”他认为骆宾王在早年所作《帝京篇》中,早就预言自己要投江而死。
逃遁说:据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记载,明武宗正德年间,南通城东的黄泥口发现了骆宾王墓穴,墓主衣冠如新。后来该墓被迁至狼山,至今遗迹犹存。又清代陈熙晋在《骆临海集笺注·附录》中说,雍正年间有个自称李勣三十七代孙的李于涛,据其家谱称,扬州兵变失败后,骆宾王与徐敬业之子隐藏于邗河的白水荡,得以逃脱。以后骆宾王客死崇川,骆宾王墓就是徐敬业之子所修。唐代海陵的地望在今江苏泰州一带,距南通市很近。骆宾王在兵败后,可能就近隐遁,后来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恨凄惨离世,这就是南通骆墓的由来。

  骆祥发,骆宾王的同宗后人,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一直致力于骆宾王研究。

  公元684年唐高宗刚刚去世不久,武则天废掉了自己的儿子中宗,另立温顺的儿子李旦为帝,同时大开杀戒,清除李唐宗室元老,打算废唐自立。

  这年九月,开国元勋徐绩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叛。徐绩又被赐姓李。

  在徐敬业起义的队伍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在大唐上下几乎无人不晓。这个人就是初唐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骆祥发,骆宾王的同宗后人,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一直致力于骆宾王研究。

  采访骆祥发:(骆宾王)当时的文章有很高的声誉,政治上很不得志,这个人很有用世之心,很想为国家干一番事业。

  因为他性格比较耿直,敢想敢说,因此带着一种诗人的浪漫气质,往往同许多人搞不好关系,受到官场的排挤,所以他做小官几次被罢官,但他用世之心始终不减。

  所以等到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私下找他,马上就去了。

  面对大唐的现状,骆宾王内心波澜起伏。

  他拿起笔,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檄文。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

  “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采访骆祥发:把内心的悲愤情感在讨武檄文中抒发出来,才高为下,政治上的不得志的总爆发。 短时间内集中十万军队,这篇檄文起了很大作用,很有号召力。所以他生命的最后时光是非常辉煌的,正因为他这篇檄文传下来,王勃的《滕王阁序》与骆宾王的讨武檄文应当是双璧。

  公元六八四年农历十一月,起义军与朝廷军队决战于扬州下阿溪全军溃败。

  这天晚上,骆宾王与徐敬业等人连夜奔赴润州,准备入海逃往高丽,徐敬业怎么也未料到,黑暗中一把尖刀伸向了他。

  徐敬业的部下王那相带头反叛, 将徐敬业等二十五人杀掉,把人头献给了朝廷。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述了这个场景。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官方对骆宾王的下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说骆宾王被诛杀,成书于北宋的《新唐书》却说骆宾王逃跑了。难道在这不同的记载背后,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

  围绕着骆宾王扬州兵败后的行踪,史学界众说纷纭,而这一谜团也成为千古未解之谜。

  作为骆宾王的义乌同宗后人,骆祥发一直对骆宾王的下落之谜十分关注。他试图从骆宾王的生平入手去破解这个谜团。

  然而有关骆宾王的生平记载很少,史籍只是对他扬州兵败后的最后时刻有寥寥数语的记录。

  骆祥发只好从骆宾王流传下来的诗文中去寻找蛛丝马迹。

  骆宾王交友很广,在与他交往的人中既有普通百姓,又有宋之问这样的诗人。宋之问因为排行第五,又被称为宋五之问。

  但是,骆祥发并没有从诗文中找到丝毫线索,就在这时他从唐朝的一位小说家身上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线索。

  张鷟, 唐朝小说家,他在《朝野佥载》中明确写到:骆宾王兵败后投江水而死。

  张鷟是与骆宾王同时代的人,这个说法也许比较可信,或者至少比官方的记载来得可靠。因为《旧唐书》和《资治通鉴》成书都晚于张鷟的《朝野佥载》。

  据史料记载,王那相叛变是在徐敬业一行停舟山畔的时候,叛变的人包括他的部下。因为事情来得突然,徐敬业一遭暗算,其他的随行者在混乱中纷纷跳水逃生,这些人中有的被淹死,有的被杀死,有的逃跑了。

  采访骆祥发: 张鷟这个人是一个笔记小说家,他喜欢写那种,听到的稀奇古怪的新闻,他都记录下来。那么他可能听到那天晚上失败,逃亡的路上,那天王那相叛变的时候,可能骆宾王已经跳水了,那么他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他就把它记下来了。

  张鷟的记载恰好和《资治通鉴.考异》的有关记载相互印证。《资治通鉴》中这样写到:“伪将王那相斩之(指徐敬业)来降,余党赴水死”,说明当时在慌乱的场景中,的确有很多人选择了跳水逃生。

  骆祥发判断,骆宾王跳水而死的说法,很可能就来自当时的脱逃者之口。

  一代诗人就这样消失在滔滔的江水中,结束了曾经辉煌的生命,张鷟不禁感慨万千这让他想起了骆宾王曾经写下的著名歌行《帝京篇》。

  采访骆祥发:帝京篇是骆宾王在诗歌当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骆宾王(这个作品)当时被称为绝唱,在长安一带,因为帝京篇是绝唱,那么在初唐声望很高。
  首页 上页 | 1 | 2 | 3 | 4... 下页 尾页 共 6 页


  写这首长篇歌行时,刚刚从大漠边塞从军回来,虽然这已是他第三次回到长安城,四年一别,他还是震惊于长安的繁华。

  亲眼目睹了大漠将士的出生入死,他无法平静于达官贵人夜夜笙歌的奢华生活,在《帝京篇》中他入木三分的描写了这种浮华。

  采访骆祥发:这个写了以后骆宾王笔锋一转,“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意思是,警告这些统治者你们不要忘乎所以,风浪一起来的话,很快可能就完了。他给他们敲警钟,结果张鷟说他自己讲到了自己。

  “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这两句诗本来是骆宾王用来警告王公贵族的,张鷟认为它却成了骆宾王的谶语。

  虽然骆宾王投江而死的传闻更多的带有小说家的浪漫猜想,但是张鷟提供了一条十分重要的线索,骆宾王有可能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选择了投江。

  采访骆祥发: 因为他说投江而死,投江而死不一定是死,也可能逃生了,再加上骆宾王十岁之前住在义乌老家,那个地方叫骆家塘,他村子门口就是一口大塘,边上是义乌江,那么他小的时候肯定游泳,水性肯定懂,所以那天晚上他跳水而死,有点水性,又靠在山边,逃出的可能性是很大。

  骆祥发的推断很快在唐朝另一个人的记述中得到了印证。

  郗云卿是中宗复位后奉诏搜访骆宾王诗文的朝廷官员,他与骆宾王同时代,但比骆宾王稍晚。他在奉命所辑的《骆宾王文集》原序中,明确提出骆宾王逃遁了。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张鷟和郗云卿既然都是和骆宾王同时代的人,为什么会说法不同呢?到底谁更接近事实的真相呢?骆宾王到底是死还是逃亡了呢?

  公元705年,扬州事件落下了帷幕,刚刚复位的中宗却陷入了进退两难之中。

  采访骆祥发: 当然中宗复位是依靠利用武则天身边的人,宰相张柬之带领羽林军进去,进了宫里面去,强迫武则天退位,那么才恢复中宗帝位。所以他一登位以后,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武则天是自己的母亲,总不好去彻底否定她,所以她这个面子还是要考虑。另外一方面许多人是拥护他的,没有这许多人拥护,他是恢复不了帝位,所以这样的话,这方面他要照顾,所以他一登基以后,一复位以后,他就下诏(把)徐敬业的祖父李绩的坟墓,重新给他恢复。那么派郗云卿去搜求骆宾王诗文,表面他没有宣布骆宾王平反,实际上这是一种平反。

  郗运卿穿过街巷,去寻找当年的扬州事件的参与者。他不知道经过武则天的镇压,他们还有多少人能够活下来,他担心即便他们真的幸存下来,是不是敢于开口让他了解到扬州事件的真相?

  采访骆祥发: 中宗复位是公元705年,那么他被他皇后韦氏毒死是在公元710年。所以他在位时间只有五年时间。那么他命令郗云卿搜求骆宾王诗文也在这个过程里。推理的话,应当他复位以后,郗云卿去搜求(诗文),所以真正离开扬州兵败这个时间,二十二、三年吧。

  二十多年的时光流转,扬州事件的亲历者可能还活在人世,中宗对待扬州事件的态度,让郗云卿有可能启开历史的尘封之门。

  采访骆祥发: 所以他接触了这许多人当中,很多都是同骆宾王同时代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扬州兵败以后,许多人都是目击者,甚至是亲历者,他得到了骆宾王逃亡的信息。

  就在这时候,骆祥发突然发现了郗云卿在搜访骆宾王诗文过程中,一个意外的插曲。他发现,郗云卿最初也认同了官方“伏诛”的说法,但是后来又改变了看法。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骆宾王到底是不是逃亡了呢?

  骆祥发在宋代藏书家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里找到了答案。

  陈振孙在书中讲到,郗云卿所辑的《骆宾王文集》,原来有两个版本的序言,最早的一个版本郗云卿认为骆宾王是被官方诛杀的,后来的一个版本则说骆宾王逃跑了。这两个不同的序言,前一个简短,后来的就长了,而且有详细的叙述。

  采访骆祥发:在我看来,郗云卿提出来这个观点,他原来是那个观点,现在改变了这个观点,中间这个改变肯定会有些根据。因为他是做这个工作的,所以他改变这个观点应当可信。

  这样一个意外的发现,让骆祥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郗云卿否定官方“伏诛”的说法和当时流传的“投江水而死”的传闻,一定是他在搜访骆宾王诗文过程中,得到了可靠的线索,从而明确提出骆宾王逃亡的观点。

唐朝著名诗人骆宾王生死之谜 公元684年唐高宗刚刚去世不久,武则天废掉了自己的儿子中宗,另立温顺的儿子李旦为帝,同时大开杀戒,清除李唐宗室元老,打算废唐自立。 这年九月,开国元勋徐绩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叛。徐绩又被赐姓李。 在徐敬业起义的队伍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在大唐上下几乎无人不晓。这个人就是初唐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骆祥发,骆宾王的同宗后人,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一直致力于骆宾王研究。 采访骆祥发:(骆宾王)当时的文章有很高的声誉,政治上很不得志,这个人很有用世之心,很想为国家干一番事业。 因为他性格比较耿直,敢想敢说,因此带着一种诗人的浪漫气质,往往同许多人搞不好关系,受到官场排挤,所以他做小官几次被罢官,但他用世之心始终不减。 所以等到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私下找他,马上就去了。 面对大唐的现状,骆宾王内心波澜起伏。 他拿起笔,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檄文。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於翚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於话言,或受顾命於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这篇檄文立论严正,先声夺人,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列数其罪。借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据《新唐书》所载,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时,惊问是谁写的,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可见这篇檄文煽动力之强了。 采访骆祥发:把内心的悲愤情感在讨武檄文中抒发出来,才高为下,政治上的不得志的总爆发。 短时间内集中十万军队,这篇檄文起了很大作用,很有号召力。所以他生命的最后时光是非常辉煌的,正因为他这篇檄文传下来,王勃的《滕王阁序》与骆宾王的讨武檄文应当是双璧。 公元六八四年农历十一月,起义军与朝廷军队决战于扬州下阿溪全军溃败。 这天晚上,骆宾王与徐敬业等人连夜奔赴润州,准备入海逃往高丽,徐敬业怎么也未料到,黑暗中一把尖刀伸向了他。 徐敬业的部下王那相带头反叛, 将徐敬业等二十五人杀掉,把人头献给了朝廷。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述了这个场景。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官方对骆宾王的下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说骆宾王被诛杀,成书于北宋的《新唐书》却说骆宾王逃跑了。难道在这不同的记载背后,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 围绕着骆宾王扬州兵败后的行踪,史学界众说纷纭,而这一谜团也成为千古未解之谜。 作为骆宾王的义乌同宗后人,骆祥发一直对骆宾王的下落之谜十分关注。他试图从骆宾王的生平入手去破解这个谜团。 然而有关骆宾王的生平记载很少,史籍只是对他扬州兵败后的最后时刻有寥寥数语的记录。 骆祥发只好从骆宾王流传下来的诗文中去寻找蛛丝马迹。 骆宾王交友很广,在与他交往的人中既有普通百姓,又有宋之问这样的诗人。宋之问因为排行第五,又被称为宋五之问。 但是,骆祥发并没有从诗文中找到丝毫线索,就在这时他从唐朝的一位小说家身上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线索。 张鷟, 唐朝小说家,他在《朝野佥载》中明确写到:骆宾王兵败后投江水而死。 张鷟是与骆宾王同时代的人,这个说法也许比较可信,或者至少比官方的记载可靠。因为《旧唐书》和《资治通鉴》成书都晚于张鷟的《朝野佥载》。

其实对于骆宾王的死因历史上说法不一,但是有一种可能性比较大。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公元679年),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后来他的朋友张鷟说,骆宾王兵败后投江水而死。当然,这也只是历史上的一种说法,到底是不是这么死的,现在也无从考证了。另外,张鷟是唐朝的小说家,骆宾王的死因只是他在小说中虚构的也有可能!

《资治通鉴》说他与李敬业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他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逃亡后生死不明,而孟綮《本事诗》则说他落发后遍游名山,到了灵隐一年后死了。

张鷟, 唐朝小说家,他在《朝野佥载》中明确写到:骆宾王兵败后投江水而死。
张鷟是与骆宾王同时代的人,这个说法也许比较可信,或者至少比官方的记载来得可靠。
百度百科里有一些
http://baike.baidu.com/view/9950.htm

被害死的


骆宾王是怎么身亡的?视频

相关评论:
  • 18393968907初唐四杰,最年少的王勃为何却位居C位?
    柏趴阁文学史里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排第一的就是王勃,并非最年少,也并非作品最多,凭什么王勃位居C位?因为他是天才。王勃,绛州龙门人,当其他小朋友还在嬉闹时,6岁的他可以写出流利的文章,没错,神童说的就是他了,王勃的父亲也惊异与儿子如此天才,但事实上王博的起跑线已赢了...

  • 18393968907初唐四杰骆宾王的介绍
    柏趴阁李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不知所踪,有人说他已经兵败被乱军所杀,也有人说他是遁入空门,更有传言说他自杀身亡,但最后,他终究没能回到他的出生地。而他在义乌骆家塘的族人出逃到现在的李唐《也称李塘》,从第一代迁到李唐算起,骆宾王的后人们已经在这里居住了1900多年,即使是后来发生战乱,他的后人...

  • 18393968907历史上英年早逝的伟人
    柏趴阁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3岁。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像祁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2、王勃 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

  • 18393968907初唐四杰是哪四位?他们都有哪些代表作?
    柏趴阁王勃,少年聪明,出生书香世家,六岁就会作诗。从小就展现了比较高的诗书才华。著有《王子安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著名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惜英年早逝,对于王勃的死因,也是众说纷纭,有说是因为乘船风浪大,不幸溺亡,也有说是因为投海身亡。骆宾王,一生宦海沉浮...

  • 18393968907我们们知道的唐朝名人
    柏趴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郑公魏征, 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

  • 1839396890716岁就做官的天才少年,最后是什么样的结局?
    柏趴阁几经辗转,王勃终于到达交趾县,见到了生活窘困的父亲,在归途中,偶遇台风,王勃不幸落水身亡。关于王勃的死因都几种说法,有说他是未抵达交趾县前死去,有说他是在见过父亲后归途中死去,有说王勃是落水溺亡,有说他溺水被救后因惊悸而死,但无论怎么说,王勃二十七八岁,正值青春年少,才华横溢,本...

  • 18393968907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他的身上有哪些争议?
    柏趴阁而杨炯对于王勃具体是怎样呢?当年王勃因为一些事情被贬,不得已去蜀中游历,在此困境之中,杨炯依然去造访安慰他,王勃在不幸身亡之后,杨炯悲痛不已,潸然泪下。甚至写了一篇文章来悼念他,由此可见,说王勃厌恶杨炯的说法是错误的。两个人绝对不是不和的关系,甚至是互相欣赏惺惺相惜的关系。至于杨炯的...

  • 18393968907李敬业人物评价
    柏趴阁陈岳认为,如果李敬业能如魏思温所谋,直指河、洛,专力恢复大唐,即使失败身亡,也能彰显其忠义。然而,他的行为若只是希冀金陵王气,那就是真正的叛逆,不败怎么可能呢?王夫之则指出,李敬业起兵反对武氏,其伙伴骆宾王、杜求仁、魏思温等并非因中宗被废而真心拥戴。敬业身为功臣后裔,因朝廷权力不稳...

  • 18393968907历史上年轻有为的实例
    柏趴阁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

  • 1839396890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简介
    柏趴阁唐代诗人王勃,字子安,出生于公元649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的祖父王通,是隋末知名学者,人称文中子。父亲王福畤曾任太常博士和雍州司功等官职。王勃在文学上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被誉为“初唐四杰”,以他们的才情著称。王勃才华横溢,年少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誉为神童,并因其卓越...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