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什么叫出三识?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关于佛学术语:三和,是什么意思?~

根境识是讲精神世界的思想活动现象的。比如说这个物质世界海上的种种现象,根如海,境如风,识如浪。风吹海,波浪生。

【识(Vijnana)】


shi

佛教术语。梵文vi(分析、分割)和jnana(智)的合成语,意指对对象进行分析、分类所起的认识作用。在佛教教义中有多种含义:1、一切精神活动的主体,是“心”、“意”的异名。《俱舍论》卷四谓“心、意、识体一”,随义建立种种名相”,“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2、心的一种特殊功能,与“心”、“意”略有不同。谓能缘之心对所缘之境有了别作用。《成唯识论》卷五称“识以了境为自性”;3、五蕴中之“识蕴”,即小乘所讲“六识”和大乘所说“八识”的心王;4、十二因缘中之“识支”。《俱舍论》卷九有“于母胎等正结生时一刹那位五蕴名识”之说。

识是佛学的中心思想之一, 其说遍于大小乘、显密教、性相宗。有一识、二识、三识、五识、六识、八识、九识、十识等不同学说。

八识 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属于感觉,第六识既管思维,也管感觉。第七识以“恒审思量”即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为其特性,其作用胜过第六识,并联系第八识与前六识,名为末那。第八阿赖耶识也叫藏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以含藏一切诸法种子,为有漏无漏一切有为法的根本。一些大乘派别多沿用八识说,但稍有变化。《大乘义章》卷三所讲八识,其中第七识名阿陀那识,第八识名阿梨耶识。

九识 性宗主张九识。即于八识之外,另立证有无为的真如识。梁真谛译《摄大乘论》,将第九识名为庵摩罗识,又名无垢识或清净识。但唐玄奘译《摄大乘论》仍用八识,以第九识为第八识异名。谓第八识有染净二分,取染分的有为有漏名阿赖耶识,取净分的无为无漏名庵摩罗识。

十识 密宗依《释摩诃衍论》讲十识。其第九识名多一识,第十识名一一心识,又称一切一心识。

十一识 梁真谛译世亲《摄论释》卷五,将识分为十一种:1、身识。眼、耳、鼻、舌、身五根;2、身者识。即染污识;3、受者识,谓意根;4、应受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5、正受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6、世识。生死相续不绝之识;7、数识。一乃至阿僧只数之识;8、处识。器世界;9、言说识。依于见闻觉知的一切言说;10、自他差别识。谓自身他身依止上之差别;11、善恶两道差别识。指生死多种之差别。

一识 成实学派及经部只讲一识、谓一识依于六根而缘六境。密教亦有主张一识之说。

二识 《大乘起信论》说有二识:1、阿梨耶识,又名无没识;2、分别事识,又名意识。即依阿梨耶识而生,能分别色声等六境的眼耳等六识,合称分别事识。

五识 《大乘起信论》又根据识的作用立五识:1、业识。谓依根本无明之惑而始动本心之识;2、转识。即转业识而生能见作用之识;3、现识。随能见的作用而现所见的幻妄境界之识;4、知识。对自心所现之境而生种种邪分别之识;5、相续识。由邪分别而于爱境生乐觉,于不爱境生苦觉,苦乐之念连续不断,并依之而起惑业,使生死相续之识。前三识相当于《成唯识论》中阿赖耶识的自体分、见分和相分;后二识属于意识的作用。

此外,尚有主张五识或六识的,其含义与八识之前五识、前六识略同。而显密两教皆主张有无量识,认为外境无量无边,如来智慧又甚深无量,故识亦是无量。(元湛)

FROM:【《中国大百科全书(摘录)》】

三识:真识、现识、分别识。真识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通真而不通妄。现识是能变现的识,即阿赖耶识,含藏一切善恶种子,变现根身世界。分别识是能起分别的识,即第七末那识,在六尘境界中起种种分别。


佛学什么叫出三识?视频

相关评论:
  • 13930678304有两个概念不太清楚,请知晓佛学思想的解释下他们的主要思想内涵:“因 ...
    方傅卿又唯之言,取遮遣遍计所执性,识之言,取依他圆成之二性。唯识论七曰:“唯识言有深意趣。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离诸识实...

  • 13930678304识的佛学六识
    方傅卿【 识 】《 佛学大词典 》梵语vijn~a^na,巴利语vin~n~a^n!a。音译作毗阇那、毗若南。 vijn~a^na 为 vi(分析、分割)与 jn~a^na(知)之合成语,乃谓分析、分类对象而后认知之作用。虽至后世时,心(梵citta ,巴同)、意(梵mano ,巴同)、识三语汇分别使用,然于初期时皆混合使用...

  • 13930678304学佛学什么
    方傅卿学佛是修心,佛法是心地法门。修心首先从学做人开始,如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具体的说,依照恩师---楞严悲华禅师的开示,学佛修行的次第是:道前基础 第一阶段之道前基础是指入道修行之前必备的认识基础,其分有三:第一、认识人生三世因果而能知苦想修。

  • 13930678304佛学中所说的“见闻觉知”是什么意思?
    方傅卿意识之用为知,又云识。智度论四十曰:‘问曰:何以故三识(鼻、舌、身)所和合为一,三识所知别为三?答曰:是三识助道法多,是故别说。余三识不尔,是故合说。是三识但知世间事,是故合为一。余三亦知世间,亦知出世间,是故别说。以上是佛法中对见闻觉知的粗略解释。

  • 13930678304佛学(教)中赖耶三相是什么意思
    方傅卿佛学术语。唯识宗以阿赖耶识之自体本具诸法之因与果,为显其体、义之差别,而立三相。(一)自相,为第八识自体之相。此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称为赖耶三藏),与杂染(诸有漏法)互相为缘,故有情执之为自内我,此即显示初能变识之所有自相能摄持因与果。盖因第八识能摄持杂染...

  • 13930678304佛家佛法识是什么意思
    方傅卿的心王。5. 最后,“佛法识”在十二因缘中被称为“识支”,如《俱舍论》卷九所述,在正结生时,五蕴被称为识。总之,“佛法识”是佛学的中心思想之一,其理论贯穿大小乘、显密教、性相宗等佛教教派,有多种不同的学说,包括一识、二识、三识、五识、六识、运弯闹八识、九识、十识等。

  • 13930678304谁告诉佛学名言?要原文,注明出处
    方傅卿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中阿含经》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及涅槃寂静,是三是法印。——《莲花面经》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优婆塞戒经》菩提资粮未具,不得菩提,一切善...

  • 13930678304谁能详细解释一下佛学中的第一至第八识
    方傅卿同时,我们所看到的山河大地这些外部环境都是第八识显现出来的。所以佛教说: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但是因为第七识的存在,使我们死死的认为肉身就是自己,把“我”和山河大地分割开了,使的山河大地感觉起来仿佛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客观环境,却不知道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第八识的...

  • 13930678304末那识与阿赖耶识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方傅卿然而从阿赖耶识产生的末那识,却将生出自己的阿赖耶识,误解其为我、自我、常一主宰的我,而加以执着。阿赖耶识(藏识)其后又被分为能藏、所藏、执藏三方面来研究。‘能藏’是指收藏种子,‘所藏’是指收藏诸法所薰习的种子,‘执藏’是就被末那识执着而言。阿赖耶识的异名,除一切种子识之外,又有异熟识、...

  • 13930678304什么是三身,什么是四智
    方傅卿三身,佛学术语,梵语 trikāyāh 的意译,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义,聚集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称为法身(梵dharmakāya ),智法之聚集称为报身(梵sambhogakāya ),功德法之聚集称为应身(梵nirmāṇakāya )。法身:代表着佛法,绝对真理,也指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佛...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