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幸福哲学中,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endoxa是什么意思?~

【关于endoxa的说明】endoxa是形容词endoxos的复数中性形式,来自doxa(中文通常译为“意见”),意思是“得到认可的意见”或“有声望的意见”(reputableopinions)。②亚里士多德对endoxa的定义是“对于所有人、多数人或智慧的人来说正确的东西”(《论题篇》I.1,100b21-22)。因此它与doxa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强调为人接受的一面。因为这种意见可能仅仅是智慧者或哲学家(也就是少数人)的观点,因此T.埃尔文(Terence Irwin)在他翻译的《尼各马可伦理学》③中将其译为common beliefs,以及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中将其译为“普遍接受的意见”或“公认的意见”就都显得不大妥当。④因为不管译为“得到认可的意见”还是“有声望的意见”都会使行文略显冗长,在本文中笔者保留该词的希腊文形式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详尽的解释了他关于幸福的定义,以及怎样才能称得上幸福。本文将先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总结阐述,并具体就思辨这种幸福进行探讨。 • 幸福是至善,是一种终极目标。
“根据我们的看法,政治学的目标善究竟是什么?在实践中所能实现的至善又是什么?在名称上,大多数人在这里诚然是一致的,一般大众和有教养的人都把它称之为幸福。”然而亚翁不同于一般大众把“好生活、好品行”这种“抓得着、看的见的东西”作为幸福1,他采用柏拉图的理解2,加以阐释,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幸福是至善,是一种终极目标。
怎样理解这一定义呢,首先关于善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在不同的具体实践中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但可以概括为行动的目标3,而有的目标,比如赚钱,是为了享乐,那么赚钱就不是终极目标,同样的,享乐也可能不是终极目标,“而最高的善必定是一个终极目标和某种完善的东西”。4
那么为什么说幸福是终极的呢?亚里士多德对于终极的解释极为恰当:“作为绝对完善的、永恒地因其自身之故而绝不因他物之故被欲求的东西”5。依前所论,假若某个行动的目标在于赚钱,而赚钱是为了享乐,而为什么要享乐呢?为了快乐,为什么要快乐呢?为了幸福。为什么要幸福呢?没有为什么了,或者说,为了幸福。就是这样,幸福被亚里士多德定义为一种终极的概念,或者说,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里,幸福是一种终极的目标。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幸福是至善,是一种终极目标。 • 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然而以上仅仅是对“幸福”这个概念进行了一个定义,这样一个定义于实际生活并无指 指导意义,亚里士多德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
既然“幸福=至善”,而善就于不同的行为活动有着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行动有着不同的
目的)。于是,亚里士多德尝试从最普遍,最基本的行动来讨论最原点的善。那最基本的行
动是什么呢?是人的存在,但是这种存在不仅仅是生命本身,也不是“感觉的生命”,否则与植物、动物无异,而应该是“有理性天赋的灵魂部分”。6那么最基本、最普遍意义上的行动,区分人与其他生命的,是人的“灵魂的实现活动”或曰“合乎理性的活动”。7基于这样一种行动的目标8,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人的善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的活动”9那么作为至善的幸福,其可以看成合乎德性的活动的实现。
然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幸福不是德性。德性是一种品质,但德性缺乏自足的特性10。
所以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而不是德性本身。“幸福显然就可阐释为本身就值得欲求的实现活动„„所谓本身值得欲求的活动,就是人们无需追求别的东西而只追求活动本身的实现就足够了。合乎德性的行为就具有这种性格„„”11 • 幸福是“一生”的概念
在上面两个小标题,总结了亚里士多德对“什么是幸福?”这一问题的回答,那么在判断什么样的人是幸福的人的时候,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不仅要根据上面两个定义进行判断,而且这个判断必须是基于人的完整一生的。12
但是这样一个强调,也有很大的困惑性:1、如果必须基于人的一生才能判断这个人是不是幸福,那么我们平时说的这人生活的很幸福,是不是就没有意义,或者是一种错误的论断呢?2、如果一个人是否幸福只能在他死后判断,那么他的后人的命运是不是会影响对他的幸福与否的判断呢?
首先,亚里士多德前面对幸福的定义“幸福是一种终极目标”,“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这是两个名词性的定义,不是形容词。那么要说一个人“很幸福”,那就是这个人获得了幸福,或者说达到了幸福,也就是,这个人实现了合乎德性的活动。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中,亚里士多德指出:“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因为人们都有个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人们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目标的,而这个目标就是至善。

善又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级的善要服从较高级的善。人们的实践活动,最终都走向了一个最终的目的,即最高的善。而最高的善到底是什么呢?

亚里士多德认为:行为所能达到的全部善的顶点,就是幸福。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这个最终的自然目的就是至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锻炼身体的目的是为了身体健

每个人的生活实践的维度是不同的。这里,亚里士多德总结了三种与幸福相关的生活。

第一种,追求财富和满足各种欲望的生活。有些人以赚钱为最高目的,追求各种欲望的满足,以为这样就能得到幸福。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种幸福就等同于感官的生理快乐,这与他的幸福理念是相悖的。因为幸福是自由的,但以满足欲望得到幸福,人很容易成为欲望的奴隶,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第二种,政治生活。参与公共事业、参与政治活动也可以实现幸福。政治生活中的幸福就是追求荣誉,荣誉是政治生活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荣誉取决于授予者,而不是接受者”。善或者幸福应该是人们固有的,而不是轻易能被取走的东西。

第三种,思辨的生活。这是亚里士多德最为推崇的,这是一种求知的生活。把思辨活动当作是人存在的最大快乐和最高幸福。思辨是理智的德性,理智是人的最高贵的部分,是我们各部分中最重要、最合德性的。

亚里士多德说:“快乐和荣誉虽然都是可选择的目的,但都是自身以外的它物,唯有思辨生活才是为自身的选择,才是不累于它物的最大幸福。”

中道原则,是亚里士多德在总结了古希腊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的获得幸福要遵循的著名原则,有点像中国文化中的“中庸”。

“中道”不是数学上的“中值”,而是从人的情感和行为这个层面去强调要适中、适度,既不要过度与放纵,也不要不及。这个原则对人的理性要求非常之高,人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做到既节制不放纵,又不畏手畏脚。

以情感为例,自信就是骄傲和自卑的中道,骄傲是一种过分的状态,而自卑又是一种不足的状态。在骄傲和自卑之间,恰到好处的一种状态,就是自信。这就像一个天平一样,自信在这中间,稍微盲目自信一些就成了骄傲,而不太自信一些,就陷入了自卑。当然骄傲和自卑都是极端的状态,自信才是最为适度和适中的最佳状态。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遵循中道原则才能真正获得幸福。这样的幸福观,对当今的人们来说也有很大的价值。每一个现代人如果能读一读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或许能收获对快乐、幸福更深刻的理解。

幸福就是至善,每个人心存善念,我们的发心动念和行为都会受到约束,在遵循中道原则的基础上,去追寻一种思想的乐趣,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