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是第几名?

来自:网名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秀才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排第几位?~

秀才只是一种称谓,一类人群的称呼。
只要过的乡试,都可以称呼为秀才。
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乡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进士”,第一名为“状元”或“殿元”。
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被称做“连中三元”。

古代科举制等级排名由低到高是这样的: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



古代科举是非常之难的。好不夸张的说,在古代考中举人的概率比我们现在考上985,211的概率还要低。在古代,也没有什么高铁、飞机什么交通工具,全靠自己两条腿,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路上餐风饮露就不提了,你可能还得提前出发,一般会试都是秋天,年初就得出发了。例如倩女幽魂中的宁采臣就是赶考的秀才之一。



一、秀才
1、要想在科举考试中举,首先要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那就是秀才。可考个秀才要先过三关,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院试。
2、考试由知县主持,一般都是在二月份,连考五场。第一场为正场,考四书文二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题目、诗、文写法皆有一定格式,全卷不得多于七百字。
第二场为招覆,考四书文一篇,性理论或孝经论一篇,默写《圣谕广训》约百字,不得误写添改。
第三场称再覆,考四书文或经文一篇,律赋一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默写前场「圣谕广训」首二句。
第四五场考连覆:经文、诗赋、经文,姘文。



3、在第一场考试会刷下去百分之二十,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参加府试,试期多在四月,考试科目分帖经、杂文、策论三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共录五十人,分甲、乙两等,前十名为甲等。
4、通常在这场会刷下去近一半的考生。接下来就是院试,院试就是最后考秀才的考试,院考由学政主持。学政由皇帝钦派翰林充任,其品级是三品,院试的结果下来才是最终的秀才。根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记载,平均每个县三年才能出十几个秀才。
二、举人
要成为举人,秀才需要通过乡试考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各省在京的主考官主持,考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考试内容主要为时事政治、经史百家和八股文等,考中者称为举人。
乡试是定期举行的,考试的地方叫贡院。除非贡院国家发生重大事件,一般考试时间不会变动。所以不需要预先发放通知,到时全国考生自动做好应试的准备。若遇朝廷寿诞、登基等庆典活动,还会临时加科称做恩科。主持考试的正副主考官由中央委派并由当地的政府官员组成临时机构进行主持活动。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考试后一日出场,这也是精神和体力的考验。



考棚又是一间一间的,作为专供考生在贡院内,答卷和吃饭、住宿的,科举考试是考生每人一个单间。贡院里的搜查很严,考生进入贡院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夹带"。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锁门。考生们参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内,不许出来,直到考试结束。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

三、贡士
成为举人后,由省衙提供物资以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会试通常安排在第二年的三月。
会试也考三场:第一场考生写四篇有关历史题材的文章——三篇阐述和一篇评论;第二场四篇考经义的文章和一首五言律诗;第三场则写一篇政治论文——策论。会试结果三天后即公布,中考者被授予贡士头街,并获一个半月后参加殿试的资格。

四、进士
成为贡士以后有资格参加殿试,科就没那么容易考了,除了考“帖经”之外,还要考“时务策”和“杂文”。“时务策”考的是你对国家问题的分析能力,要求你能够指点江山;“杂文”则考诗赋,要求考生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具备优秀的文学才能。比起偏重“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进士科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显然更高,也考得更灵活,难度自然也就大很多了。进士科考试真的可以说很难,落榜的人也一抓一大把。比如如杜甫,写诗都写到了“诗圣”级别,照样考不上。因此,进士及第,在当时也被称为“登龙门”。殿试在四月份举行,是紧随在会试之后考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后成为进士。需要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不需要考试,直接授封官职。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五、探花、榜眼、状元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探花。



总之,在那个时代的学子们都把科举考试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科举得中,金榜题名,这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正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第六名。进士前三名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考试次序从小到大:秀才,举人,进士。

古代科举(主要是指明清)分为六次考试,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前三者是确定资格,后三者属于正式的科举。

过了县试、府试,称为童生;

过了院试,称为秀才,也叫生员,表示有了参加正式科举的资格。院试第一叫案首。

过了乡试,称为举人,第一叫解元。

过了会试,称为贡士,第一叫会元,前十称元魁。

过了殿试,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二甲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为进士。

秀才历史

《管子》记载:“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当时对秀才的定义其实很简单,农人的孩子,那些非常优秀的,就可以叫做秀才了,同时他们也可以考取功名,入朝为官,也可以选择做一个普通秀才。

所以一直以来都有“穷秀才”这一说法。但一般的农人都难以改变自己命运,寒窗苦读多年,依旧有很多不能考取功名。

秀才,在汉晋南北时期,并非科举考试,而是由当地推选的贤良有才之人。在汉朝时,和“孝”“廉”并为举士的科目,公元25年,刘秀称帝,为了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将秀才改为了“茂才”。也就是在汉朝的时候,秀才算是有了自己真正的官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秀才



秀才是第六名。
进士前三名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考试次序从小到大:秀才,举人,进士。

1、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2、榜眼:“榜眼”,是指全国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所选拔出来的进士第二人。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3、探花:"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4、进士: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5、举人:举人,为一种士人的身份,等级在“生员”之上。雅称为“孝廉”,俗称“老爷”。对入京师参与会试的举人雅称为“公车”。举人有时也被称为乡进士。

6、秀才:秀才别称茂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

秀才不是一个名次的概念,也别称茂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通俗的讲,古时候读书人先考了秀才,就得到生员的资格,然后考举人、考进士。
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门槛。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
通常,进士前三名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
1、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2、榜眼:“榜眼”,是指全国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所选拔出来的进士第二人。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3、探花:"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状元是第一名秀才比状元,应该是第一的,具体你可以百度搜选一下

.秀才是第几名?在在高考的在赶考的时候,秀才是第一名


秀才是第几名?视频

相关评论:
  • 18075703878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
    巴赖震科举制成熟后分为六级:童生(第一级县试)、秀才(第二级府试)、举人(第三级院试)、贡士(第四级乡试)、进士(第五级会试)、探花(第六级殿试第三名称探花)、榜眼(第六级殿试第二名称榜眼)、状元(南宋以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若是谁家儿郎中了个状元、榜眼或者是探花,真可谓方圆几...

  • 18075703878古代科举考试第几名最好?
    巴赖震乡试第一名解元、院试第一名秀才、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一名状元 。明清科举制度正式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分...

  • 18075703878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这几个职称是怎么排列的
    巴赖震状元第一,进士,举人,秀才。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18075703878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这几个职称是怎么排列的
    巴赖震3. 贡士:通过会试的选拔,成为贡士,地位在举人之上,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生。4. 进士:在殿试中表现卓越,获得进士头衔,这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学位,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后。5. 探花、榜眼、状元:进士中的前三名,分别称为探花、榜眼、状元,其中状元为第一名,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这三名被统称为...

  • 18075703878科举考试分为哪几级?
    巴赖震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4、殿试由...

  • 18075703878秀才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排第几位?
    巴赖震秀才只是一种称谓,一类人群的称呼。只要过的乡试,都可以称呼为秀才。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乡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进士”,第一...

  • 18075703878秀才是科举考试中的哪一级别?
    巴赖震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 18075703878科举制度中的殿试第几名是状元?
    巴赖震童生:凡应考生员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乡试(大比)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二...

  • 18075703878古代科举考试分几级?
    巴赖震童生 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院试 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乡试(大比)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称...

  • 18075703878古代的秀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巴赖震秀才的才智相当于一本到研究生之间,文凭相当于现在的大专,谋生能力大概相当于当今社会的大、中专学历。秀才是古代功名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等级,很难直接与现代的学历制度相等同。具体从以下方面参考:一、谋生能力相当于当今社会的中、大专学历 古代秀才如果考不上举人,通常便可以蒙学为生,就是说可以在...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