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合理使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多媒体技术,顾名思义,即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的技术,以此来创造生动有趣、对多种感官形成刺激的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称为多媒体辅助教学。
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信息社会所必备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引进语文教学的课堂,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下面我以课为例,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多媒体技术辅助汉语拼音教学
拼音字母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这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们传统的拼音教学,教师既教得累,学生也学得很苦。我们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与拼音教学结合起来,力求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设计动画情境,营造愉悦氛围
人教版教材在拼音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集科学性、人文性、趣味性于一体。每一课都有一个配合字母教学的情境图,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图,指导学生观察、说话、激情,引出学习的内容。但是由于画面是静止的,刺激的强度还不能足以让学生进入情境,不能足够地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我在教学中,把情境图制作成为动画。如 i u ü 一课的情境动画是这样设计的:随着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展现一幅夏日小河的画面,清清的河水,绿绿的水草,一只小蚂蚁在岸边要过河,可是它不会游泳,非常着急,该怎么办呢?一只乌龟游了过来,把小蚂蚁背过河去。一条鱼儿看见了,连连夸奖。如此,那么生动的画面、那么动听的音乐、那么可爱的形象,那充满人文的内容,学生一看,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此时学生已经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去组织教学,只需稍稍点拨,一首有趣的儿歌便脱口而出。学生喜欢哪个形象就用鼠标点击一下,这样与蚂蚁的“蚁”、乌龟的“乌”、鱼儿的“鱼”谐音形似的“i”、“u”、“ü”便从画面上跳了出来,画外音:“你想学会我吗?”、“你想和我做朋友吗?”等鼓励的语言,此时此刻,学生欢呼雀跃,情绪高涨。从动画设计的创意来看,画面要鲜艳美观,动作要精心设计,注意对象与背景形成反差,声音与音乐形成对比。这样,通过动画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无意注意就很容易地被唤醒,觉得学习拼音有趣、有情、有意,于是每天都期待着语文课的到来。
运用动画演示,揭示拼读规律
拼音教学中,准确拼读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将字母读音与表音的图片结合起来,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迁移,如“p”的发音与“猴子爬坡”的“坡”联系起来,我们还要开发更有效的手段来突破拼读教学的难点。
口腔动画,辅助发音
在拼音教学中,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声母中的鼻音与边音、平舌音与翘舌音,韵母中的前鼻音与后鼻音,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根据它们的发音规律,研究发音的生理特征,制作口腔的纵剖面的发音动画(这些在网上都有)。学生在观察、模仿的基础上,通过动画的演示,找准发音的位置与感觉,通过练习、矫正,学生很容易地掌握发音的要领,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动画演示,教学拼读
学生在学习拼读时要掌握声母与韵母相拼、三拼音的拼读方法与技巧。在教学声母与韵母拼读时,设计了“小猴推字母”的动画,设计中注意了推声母的速度要快,推韵母的速度要慢,然后揭示“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的拼读规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动画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通过练习、内化形成熟练的技能。
二、多媒体技术辅助识字教学
小学阶段有较重的识字任务,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尤其是低年级,许多课时都是围绕识字展开。所以,优化识字教学,打下扎实基础,对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甚至学生的终身教育都是大有益处的。
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就使得苦口婆心地劝说、枯燥乏味地训练效果不佳。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儿童的认识能力,关系到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和一生的成长。就汉字本身来说,由于其演变历史的久远和造字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汉字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文字,尤其对于以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为主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多音字、形近字的频繁出现,为他们的识字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当前小学实施的新课标语文中,每篇课文都有10到12个的识字任务,而现在的教学普遍存在着重机械记忆、重重复训练、学生学习枯燥无味、兴趣不高的现状,运用多媒体,把声、像、动画等信息引入课堂,则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官,还可以为他们展示汉字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从而解放孩子们的学习,让洋溢着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无意识识记代替痛苦不堪的反复训练、机械识记,提高儿童识字效率。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识字教学,是提高儿童识字效率的新方法、新途径。
1、看视频,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之不如知之者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开了一个好头。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正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之一。多媒体教学有色彩鲜明、生动有趣的动画形象。它可以把象形字的演变过程简单明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在教学第一个汉字“日”时,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火红的圆圆的太阳,随着鼠标的控制,那圆圆的红太阳就演变成了一个色彩鲜艳的“日”字。学生看到这奇妙的变化,不禁兴奋地拍起手来,异口同声地说:“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了,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变化,使原本抽象的汉字变得具体可感。
2、看动画,教笔画,正确识字书写。
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趣,易于理解笔画、结构等特点,便于记忆摹仿。一般生字学生都能自己分析字形理解字意,遇到难写、不易理解的字,则可以充分发挥电教优势,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识字书写。如新课程小学语文第二册中“弓”字的笔顺和第三笔(ㄅ)不易掌握,就制作一个写“弓”字的动画,一笔笔写出来,配之笔划声的音乐,让学生认识笔顺,“ㄅ”这个笔划学生难写到位,显示这一笔时,动画速度较慢,学生看了动画,留在记忆里的痕迹就深。又如“都”、“教”、“甜”等字多笔画的难写字,可让学生跟着动画,完成书写一个个部首,再整合在一起。又如一些易写错字“绿”中的“氺”;“冷”中最后一点不要忘记;“声”中的“士”是上横长,下横短,闪动笔画或偏旁,加强刺激。在教“禾”字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先慢速播放由谷子的根、茎、穗整体形象变成“禾”字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谷穗”变成了禾字的哪一笔?学生很容易地指出谷穗变成了“禾”字的第一笔,这样一来,“禾”的字形被牢牢记住了,不会与形近字“木”相混淆。
在多媒体课件中运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对比显示。如:好、妈、请、爸等合体字,部首是红色的、偏旁是蓝色的,鲜明的色彩,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感观,突出了汉字部件及其部位,较早较好地让学生感知了偏旁部首的概念。学生很快学会了利用部件识记合体字,而不是一笔一笔的零星记忆,这就简化了儿童识字的心理过程。在范写时,屏幕上可以出现一个较大的田字格,教师可根据需要调控“描红”的速度。学生跟着屏幕逐笔“描红”。书空完毕,田字格中出现的是笔画形状准确、布局合理的范字,右边是同步显示的该字的笔顺。这种比传统书本、小黑板字样更清晰、对比更强烈的范例,使学生一开始学写字就有规可循。经过这样有序的训练,学生的字一般都写得较整齐规范。
3、多形式,巧练习,巩固识字内容。
一个汉字在学生的脑中扎下根,还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及时反馈,来强化记忆。多媒体技术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交互性。设计了程序,计算机可以成为能反馈练习的老师。这一点在学生自学时优势很大,我谈谈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几个例子。
(1)出示声旁,繁衍新字。
针对低年级学生识字记忆较快、回生也快的特点,教师可采用举一反三的练习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出示“令”、“青”等字,分别让学生以这些字为母体,繁衍出另一字。屏幕显示两个文字框,上面是母体字,下面是新产生的字。设计动画,等学生说出新的字,移去形旁,电脑给予鼓励:“太棒了,还有吗?”学生热情高涨,思绪活跃。“令”繁衍出“领、铃、零、岭”等字,“青”繁衍出“请、清、睛、晴”等字。这样的巩固练习,扩大了识字量,又促进了自学能力的形成。
(2)相近字比较。
汉字中许多相近字,小学生用字不分语言环境,不管字义,随便就用,所以必须通过练习,强化记忆,形成正确的用字习惯。如“漂浮”和“飘浮”两个词语中的“飘”和“漂”,极易混淆。教学中可这样设计,先随图出示“漂浮”这个词语,让学生明白这个词语跟水有关,闪动偏旁“氵”,加深刺激,再让学生自己来举一些例子。接着随图出示“飘浮”这个词语,让学生明白它与风有关,是“风”旁,闪动“风”,也让学生举一些例子。最后出示几句话,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说说要用“漂浮”还是“飘浮”。这种由图到字(词),再应用的学习过程,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能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学习习惯。
(3)寻找错别字。
我早在一年级下的时候就训练学生写话。从写一句话到写两句话,到现在写三句以上的话或段。当然在写话中,学生写错别字的数量多得惊人。尤其是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字。小学生写错字,有一些字是因为还不会写,另外就是受其它字的影响,如草写成 “?”(受木影响),桌写成卓(受早影响),挖写成 “?”(受九影响),念写成“?” (受令影响)。小学生写错别字,多用音近字或声旁相同的字来代替。针对小学生犯错的原因,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做寻找错别字的“啄木鸟”的过程中,正确书写、合理用字,如出示几句话或引导学生,找出后放大错字或将别字移至别处,闪动错的笔划或用错的形旁。换之正确的字,返回原处。
(4)读字谜猜字。
这种形式是学生最受欢迎的。如:“大雨推倒一座山”———雪,“人在门中站”———闪,“一边绿,一边红,一边喜雨,一边喜风”———秋,这些字谜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丰富的联想,他们在猜字谜的过程中,产生了创造的欲望,要自己给新学的汉字编顺口溜。学“天”时,有的同学说:“大字上面加一横”,有的说“一人顶个二”,学“入”时,有同学说出:“人字照镜子”,还有的如:“国”———口里含块玉,“会”———人在云上站,“雷”———雨在田地上等等。这些充满稚趣的儿歌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知识的练习。学“月”时,就有“什么时候的月亮最圆”———八月十五;“弯弯的月牙象什么?”———相继出现小船、香蕉、眉毛等图象。这样就扩大了知识面,增长了见识。配合所学汉字,教师有选择地让学生做些练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增强观察力,从而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5)游戏巩固识字。
爱做游戏是小学生的共性。教师利用这一点将游戏融于识字教学中。如:我在教学新课程小学语文第四册《找春天》一课中,学习到初读课文、认写生字在这个环节时,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觉得难读的字做个记号,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大屏幕出现生字,(点击出现生字画面),让学生边认读边交流识字方法,可以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识字,如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熟字变形、找规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如:猜谜语、编儿歌、比动作、引用同学或家人的姓名等方法进行识记。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随着孩子们大声的朗读,一个个生字完整的出现,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自主的寻找出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
3、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陶冶情操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运用多媒体,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紧扣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教师让学生把他们想出的好办法输入电脑演示出来,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享受成功中,增添自主探究的劲头。
5、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观,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因子,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多媒体网络使作文教学如虎添翼
小学生作文感到困难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不知道写什么,既不懂得观察生活,欠缺题材;二是不懂得怎样写,缺少写作方法。所以,作文教学的着力点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这也是作文教学中的两个难点。而把多媒体网络运用于作文教学,有助于难点的解决,因为多么为提网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它通过形、声、色的传递,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是学生身临其境,迸发出其强烈的写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景中去,从而轻松愉快主动地完成写作任务。
1、 运用多媒体网络,创设激趣氛围,诱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学生的注意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课伊始,或播放引人入境的音乐,或演示绚丽多彩的画面,能激发兴趣,引起学生对表达对象的有意注意。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记一次比赛活动”这篇作文时,首先通过多媒体技术,放映了拔河比赛的录象软盘,学生们随着镜头仿佛又回到了比赛之中,个个兴致盎然。接着又把这次训练要求配以有趣的动画演示在屏幕上,和大家一起审题、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写活动的记叙文,既要写清楚活动全过程,又要点面结合,写好重点部分,突出活动特色。这样,不仅创造了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记忆犹新,为后面的写作做了良好的铺垫。
2、发挥多媒体网络功能,指导细致观察,突破重点、难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与教学目标有关的例文,总结出写作后,应借助多媒体网络功能逐步演播学生喜爱的直观形象,从而让学生有序、细致地观察,引起积极、活跃的思维,带动具体、生动的表达。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拔河比赛》时,第一次放映录象软盘,意在显示拔河比赛的全过程,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当学生有序地把比赛经过叙述完整之后,再运用多媒体网络功能展示赛前准备、比赛经过、赛后场面的情景及某些特写任务的写作、表情,并且对需要重点观察的画面进行任意定镜、放大、重播等处理,为学生提供可控观察。从而让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怎样想,通过分析、鉴别,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述出比赛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场面和让人最激动、最开心、最有趣的一些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样迅速清理比赛的全过程,选择“体现意义,突出中心”的材料,知道“记一次活动”要按活动顺序观察、描写,也要抓重点细致观察、写具体。当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产生“会写”的情感时,抓住契机,要求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即练习写作文的重点部分。可见,多媒体网络提供物象使观察作用大、效果好,学生写作有序,有物有情,实现了重点的突破。
3、依靠多媒体网络,提高师生评改作文的效果与质量
作文指导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而作文批改更是一项需要掌握方法的工作。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实物投影、电影显示、放映软盘、录象收听等,把学生写的好的或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出来,通过学生互评互改,集体评改,总结优点,给予表扬,寻找毛病,及时纠正,不但提高了修改效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了欣赏水平,而且使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学生直接大面积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斟词酌句,实现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宗旨。
五、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带来了用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好处,它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了语文这一门学科,让学生能够更为简单快速的了解自己所不懂的问题,给学生枯燥无味的语文课程带来了巨大的乐趣,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去了解语文,学习语文,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助手。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虽然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但是它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如果学生过度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那么它很容易使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丧失主动性,会使的学生过分的去依赖于电脑,而不会自己去思考、理解问题;还使的学生在写字方面出现很不好的现象,学生首先要把字写好,如果经常运用信息技术而字写不好那也是很不好的。所以信息技术我们在运用时一定要合理,千万不要运用过度。

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想象力,可以说:“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人类社会也不可能进步。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话提醒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可是以前的语文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标针对此积弊,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 语文学科,无疑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就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切实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何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方法。一、 运用多媒体,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总所周知,想象是以表象为基本材料进行思维的。有足够的表象储存是学生成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表象越缺乏,想象的素材越少,其想象也就越狭窄、肤浅;表象越丰富,想象的素材越多,其想象才会越开阔、深刻,想象的内容也就越具体、越完善。那么,学生储存的表象是通过什么途径得来的呢?来自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所学的新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与其原有旧知识结构同化的过程。在我们看来,这个过程类似拼图,每一个新知识的习得是学习者找到原有知识板块中与新知识相契合的拼接处,并进行对接,使新知识成为整个知识板块的一部分。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就是其拼接处。我们认为,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这一拼接处就是与作品形象化描绘相关的语词在学生头脑中对应的表象。这些都来自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在课文教学中,学生由于自身生活环境和学习水平的局限,使得相关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积累不够丰富、充分时,就会缺乏足够的表象储存,作品中的形象化描绘也就无法与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形成联系,造成想象的狭窄、肤浅,甚至失真。因此,若想提高学生的想象水平,最根本的手段是增长学生的生活积累与知识积累,丰富其表象储存,这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课堂教学而言,遇到学生表象不足以同作品中的形象化描绘发生联系时,就需要设法补充相应的表象。这时的最佳手段就是运用多媒体第一、运用信息技术可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的表象。表象从其产生的感官通道来看,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触觉表象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多从某一条感官通道输入信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表象也就多是某一种表象,概括了该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用多媒体,关于事物的信息从多条感官通道进入学生大脑,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也就概括了事物多方面的特征,是综合性的。以这样的表象为素材进行想象,自然会更全面、更深刻、更具体。第二、信息技术可突破课堂的局限丰富学生的表象。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作品,因其作者遍及世界各地,跨越了古往今来数千年的历史,包含的内容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学生的生活及知识积累。其时间与地域的复杂多样性,也使得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众多的作品在头脑中找出适宜的表象,造成阅读理解想象的困难。而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形象、直观的图像,以此表象作为材料再进行想象,就不至于发生想象的失真了。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形成的表象储存越丰富,其想象也就越顺利、越准确,想象力也就越发展。如我在教《看云识天气》时,就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认识云的种类、形状;教王维的《使至塞上》,借助一张张生动的幻灯投影图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的孤单落寞的情怀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丽的景象。如朱自清的《春》。借助多媒体教学再恰当不过,许多地方都如诗如画,仅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段,其中 “偷偷、钻、嫩嫩的、绿绿的”等生动的词语就足够学生细细咀嚼、推敲,如果老师及时的配以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在直观的春草图中去感受春之勃发与生机,去想象小草如何破土而出的情景,效果不是更好吗?不容置疑,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可感的生活信息,能够营造一份特有的课堂综合氛围,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能够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各种知识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从而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二、利用课文朗读,留下一片想象的天空。韩愈说过:“文以载道”。写文章是通过文字这个载体,彰显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方法等等。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通过这个静止的文字,领悟文本中蕴涵的“道”;对于教师来说,在语文课堂上,就要真正激活文本,让静止的文字变成活的生命,充满生命的律动。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能够诱发主体的想象,产生超出语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朗读。朗读,也是阅读教学中运用得最多的方法。那么,怎样的朗读才能够激发主体的想象活动,使之尽快进入文章所描写的情境呢?教七年级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采用了朗读法,感觉还挺好,其教学可以分三步来进行:首先进行了解性朗读。请三位学生轮流朗读课文,目的是了解熟悉课文内容,字词正音,句子连贯。接着在理解课文描述了什么、表达作者何种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朗读。启发学生:鲁迅先生童年时期在百草园是那么有趣,那应用怎样的语调来传达作者的喜爱之情?师生讨论后明确:总的基调是轻快的,但也有变化。第一段是介绍交代,朗读时音量适中、平静的叙述语气来读,速度慢些。第二段描写有趣的自然景物和作者的快乐活动,处处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朗读时,声音要明亮清脆,速度要加快,语气要轻松欢快,其中如“碧绿”“低唱”“无限趣味”等等描述性的形容词和动词要读重音来强调。最后,进行想象性表情朗读。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联想我们小时侯在野外的欢乐生活,联想我们电视上看过的美丽画面,努力想象出百草园景物是如何的美丽迷人。通过这样的想象进入百草园,让我们满怀喜悦地朗读吧!读出文章的韵味来。这样有目的,层层深入地朗读,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如《阿长与三海经》一课,只要让学生进入文本人物角色,体验阿长鲜活的生命,把握阿长善良的内心世界,有感染激情地朗读她的语言,去解读阿长说话的语气、声调、态度、情感,完全把静止的文字变为富有生命的活的立体形象。这样,用富有激情的诵读,来激活文本,共享生命语文的魅力。学生就不会感到课本是静止的符号,而会感受到是一幅幅鲜活的社会现实画面。学生就不难感悟到旧社会一个下层劳动妇女善良纯朴的本性和一颗拳拳的爱护之心。语文课本中,声情并茂的散文、短小凝练的诗词、内敛含蓄的小说、悬念迭起的戏剧都是学生朗读的对象,而有些文章是非朗读不可的,只有在朗读中展开联想想象,才能一步步的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把握文本的实质。而有激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文本情感的再体验,就是对作者真实思想的再表达,就是对人物情感的再迸发。因此,语文课堂朗读是激活文本体验生命语文的标志性方法。新课标也很注重学生的朗读体验,并倡了“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 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诸多感受,妙不可言。三、 通过语言训练,开辟一方想象的乐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可见,孩子的想象力有多丰富。然而要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老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凭借语言训练来完成。1、通过续写,扩写,改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语文课上,如果我们对课内外那些结尾含蓄、耐人寻味的文章采用续写、改写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得到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然也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尤其是诗歌的教学,由于诗歌局限于篇幅,往往是点到为止,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这“意无穷”,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加以补充。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就结束了,诗人并没有写出别后双方的情景。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在送别友人之后如何的回忆眷恋和友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以及惆怅不能归京的种种思想活动,进行续写,也可对某些古诗词进行扩写,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意境扩写出来,写尽难舍难离,牵挂担忧的情怀,把个朋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不是更好吗?另外,对有些小说的结局,我们也不妨进行改写,如《孔乙己》的结尾,不言而喻,孔乙己肯定是活不成了,但是作者也没有明确的写明孔乙己死了,教师难道不可以启发一下富有同情心的学生?让学生给孔乙己安排一个美好的归宿又何尝不可呢?通过想象,进行改写,刻画一下死而复活的孔乙己如何穿着长衫风光的情景,进一步揭露旧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如此这般的课堂教学,你不觉得更生动有趣吗?通过再造想象,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而提高了想象的水平。初中生特别喜欢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他们愿意把身边的事物想象得更加美好。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我让学生结合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想象“美丽的街市”中牛郎织女是怎样生活的?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想象“皇帝回宫后的情景”等等。并且要求学生根据想象,把自己的语言流畅地、准确地表达出来。切实地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2、根据课文材料,进行描述性的句段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选准能启发学生想象的“触发点”,组织学生进行描述性的造句训练。如教学《朔方飞雪》时。教师应抓住作者对南方和北方的雪进行描述的有关句子为“触发点”,与学生一起,运用描写的方式,按照“南(朔)方的雪________,(填写雪的特点)你看 (允许想象发挥)”这样的句式,进行想象性造句训练。接着,老师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对南方的雪景和朔方的雪景进行创造性描写;然后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推选出描写得比较成功的学生参加全班交流。例:南方的雪,滋润美艳,充满生机,你看那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腊梅,冷绿的杂草,好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怎不让人心向往之,还有那“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的雪罗汉,多么富有诗意的形象,那可是孩子们无邪的童心呵。朔方的雪, 粗犷、张狂、蓬勃奋飞,像一个斗士,令人望而生畏, 你看,朔方之雪在降落之后,远不同如南方之雪的安静,她注定要做一个叛逆者,不安分,不安静,随着大风席卷着整个世界,她如沙,如粉,每一阵大风起时,她们都争先恐后地奔向另一个未知的旅程,在空中张牙舞爪,毫无疲惫之意,她的张狂足以令每一个行人都感觉恐惧,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在晴天之下,她旋风忽来,蓬勃奋飞,其张狂,其粗犷,让人望而怯之。她们在苍白的日光中灿灿地发光,疯狂地舞蹈,如果将我们的世界称之为一个“白色的沙漠”的话,那么在空中飞舞的,张扬的,无疑是大片大片的“白沙”,她们弥漫于整个世界,飞扬于整个世界,她们势必要打破这沉闷的空气,她们拼命地挣扎,用力地舞蹈,直至风停,她们这才安静一会,等待着下一次狂舞,下一次新的旅程。 这样精彩的学生片段还较多,不再一一列举,总之,在整个创作和交流过程中,学生意兴盎然,情绪高涨,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因此,根据课文中的材料,进行描写性的造句训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语文课本的绝大多数文章,美点多多,也为我们提供了这种训练方式的可能。实践证明,充分利用语言训练的手段,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作用。通过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总之,想象力是一种能力,它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想象,不失时机创设情境,提供联想线索,千方百计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正所谓“教无定法”。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还有更为科学更为有效的方式,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学习、去摸索、去积累。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当不倦追求!

一、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使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心情愉快,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营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可以使学生把大脑中贮藏知识的闸门打开,产生回忆、想象,并让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进行发散思维,迸发智慧的火花。“新课标”强调初中语文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要能接纳和宽容,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大胆质疑、自由发表意见,这样他们才会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创新的思维,并以愉快的心情参与到学习中。
  二、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不是凭空的,它需要有所依托,需要不断地刺激。对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我们知道,视觉对人的刺激远远强于听觉,但如果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效果就会更好。而运用多媒体的好处就在于它能够更好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语文材料涉及的内容,天南地北、上下古今,时间和空间的范围都极其广泛。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声音、图像、视频等与自己的讲解充分结合,为学生营造立体的学习氛围,将会大大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另外,利用多媒体可以将语文课本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形象直观的图像、视频等,进而使学生容易把握和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思想感情。比如,在教学散文《海燕》时,学生对文章主旨和深层含义的理解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海燕在风卷云集的海面上翱翔的画面,让学生感受海燕矫健、勇猛、不畏强暴、勇于博击的雄姿。同时,播放朗诵录音,用形象的图像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语言去调动学生的感官,启发学生想象。然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本文的创作背景,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理解海燕象征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三、利用文本中的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展想象力的重要一点是找准教材中最能促进思维的“想象点”,而课文中的不少空白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想象点”。课文中的空白是指文章给读者留下的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联想以及再创造的空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巧妙地运用文章中的空白,多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时机,允许他们自由地进行想象,这样就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鲁迅的《孔乙己》一文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用看似矛盾的两个词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意义空白”很容易让学生想象到孔乙己当时的落魄与悲惨及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四、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作文训练是运用知识开发智慧的综合训练,进行形式多样的想象作文,可以有效地激发、增强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想象力贯穿整个作文教学过程,没有想象力,学生就找不到作文思路,写出的文章便会内容空洞、立意不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其想象力就丰富;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其根据想象进行的描述便枯燥乏味。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努力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需要教师有计划地安排作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而更深层次地引发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如采用“口头作文”的形式,通过让学生编讲故事、复述课文精彩段落、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等,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表象积累;“书面作文”方面,可以通过改写、扩写、续写、补写等方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使他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已经成为发展他们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本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进行大胆、丰富、自由的想象,尽量让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去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想象在提高语文整体教学质量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发现、总结。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