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在数学课堂中应重点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1要培养自觉做题的习惯,因为常做多做才能对同种知识点的多类题型有充分了解
2要每天整理错题和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因为理科最忌讳压题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巧设情境,爱上数学。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情趣的实践问题,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力量。
首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愉快地走进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极大热情。这既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也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教师要把爱洒向全体学生,用自己的微笑给学生带来欢乐,用自己的关心与信任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是被关爱的、被重视的,这样,学生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
其二,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数学。
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抓住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从内心产生要学习的冲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和巧妙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育环境,使学生时时感受到真实的学习场景,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抓住学生“鼓掌”这一生活中常见现象问学生:“同学们,我们鼓掌时,两只手处于怎样的位置?怎样才能发出响声?”学生说:“两只手手心相对,同时向一起拍,两手心碰到一块儿就响了。”顺势引导学生理解:手心对手心,我们叫它“相对”,两只手向一块拍表示“运动”两只手碰到一块,好比是“相遇”了。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相遇”现象?学生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两个人面对面的走,见面了,握握手”有的说“两辆车相对开出,在一定位置擦肩而过……”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生活情境中,生动的理解了相遇的含义。结合简洁、直观、形象、有趣的生活现象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把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的生动有趣,学习中既获得了数学知识,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把握学情,准确定标。
例如“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会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快速比较出“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大小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教材创设了“校园面积”比较的情境,引出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教材提供了三种思路,在这节课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并在此同时理解通分并学会通分的方法。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如果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为探究内容,学生会想出多种方法比较大小,那么重点就会引向如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上。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把“如何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与原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作为切入点展开探究,让学生体会到通分既能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又能进行简单的计算,从而感受通分的必要性;再阅读教材,加深理解“通分”意义。这样学生围绕教学重点进行自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真正落实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三、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新课程强调体验学习,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学习中学生要用自己的脑子想,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手操作,要用心灵去感悟,调动感官参与学习,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即“做”数学。
如,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时,课前为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物品,课上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再说一说:你手中的物品是什么样的?凭借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观察、交流物品的形状是怎样的,并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进而探讨“这几样物品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进而了解这类物体形状的特征。这样将自身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提升为真实的空间观念。在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时,设计学生亲自测量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既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体验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合理的调整自己的认识,丰富自己的学习体验。教学中,要创造学生合作的机会,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鼓励每一个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主动与同伴交流,在相互评价中得到启发与补充,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实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引发思考,启迪思维。
答案不唯一,解法多样性,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以及提出的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能力,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我们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整个教学中,始终围绕“问题”情境展开学习,交流活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维得以激活,智慧得到启迪,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共同完善,共同发展。如在理解“通分”的意义时,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阅读教材、质疑解疑中逐渐引向深入,达到真正的理解,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发展和提高,
“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具有很大的潜能,只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老师就会有意外的惊喜和沉甸甸的收获,他们的创造甚至可以超过我们的想象。因此,我们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为学生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快乐成长、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各种基本习惯逐步形成的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认真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习惯,以及乐于课前准备、活于课堂探究、勇于课后延伸、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等习惯。可见,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在课堂中养成。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学生专心听讲能力的培养是学法指导中最基本的环节,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条件,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老师讲课要听,同学回答问题要听,同桌讨论或小组讨论时要听,同学说的对的听,说的错得也要听。学生会听课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会要用“心”听、用“脑”去听。
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用“心”听、用“脑”去听,思想才不会开小差。听出老师教学的新知识的重点、难点;听出要注意易错之处;听出老师的解题方法、技巧;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听明白同学的回答。
2、让学生养成边听边想的习惯。
在听的过程中,一定要求学生紧跟老师的思维一起运转。如果学生只能停留在听的表面,而不能深入思考,学生知识的掌握只能是浅层次的。如果听老师讲课的同时,能够深入思考老师每句话的深层含义,做到举一反三。想一想老师的解题方法与自己的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看到某个知识点就要想到与之有关的性质、定理、公式等,这才是会听更高的一个层次。
二、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应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如,对于同一问题,若改变结论,条件如何,或改变条件,结论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变中求活,在变中找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合理分析与评价,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达到提高学生质疑水平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细算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按排一些验算和检查计算过程中有错误的和用估算方法验算的练习,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置练习形式,许多学生常把这些运算的失误,简单地归结为粗心、马虎,甚至有的学生误以为随着计算机和计算器技术的发展普及,运算能力用不着提高,其实不然,运算的准确性不单只是纯粹的计算,它涉及面广,是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它需要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对公式的准确记忆,对性质的准确掌握,还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的配合,才能保证运算结果的准确无误.因此,教学时,应该重视基础知识,必须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各种与运算有关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算律等,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及各种应用,常出些与它们有关的正误辨析,正用、逆用的系列练习,使学生有着扎实的基础,保证运算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总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应常抓不懈,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