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战神”吴起的功过是非?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吴起和白起都是战神,为什么后世对二人的评价差那么多?~

怎么说呢,论打仗,白起是职业的。而吴起相比较起来,不仅在军事领域有所建树,儒家、法家思想也相当精通,可谓真正的集大成者。两人不太好相比。
非要找共同点的话,两人身为武将都出生名门,有相当傲人的战绩,都没打过败仗,而且在当时能靠其一人之力影响国家命运。一句话,活着的时候都特别牛,死的时候都特别惨。
先说说术业有专攻的白起,简直残暴到令人发指,世人称之为“人屠”。据考证,其本人在位期间,自己杀人一百万,几乎是战国年间总共战死人数的一半,名副其实的“杀人狂”。

想当年学到长平之战的后,读到白起残杀赵军降兵40余万的时候,晚上睡觉都会梦见遍野的尸体和绝望的哀嚎……虽然凶残的令人发恨,但他的军事才能无人否定。就连毛主席都曾评价白起说:“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只可惜此等将才,最终没有死在敌人手里,而是死在了自己的剑下。
至于吴起也是个厉害角色,武能写兵法,文能搞变法。他自己也主张政治、军事两头抓,内修外战齐头并进。出自他笔下的《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齐名,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典籍之一。不过个人角度讲,《吴子兵法》看起来更实用,纯理论的东西少些。

再说吴起变法,让当时只剩一丝儿血楚国直接原地复活,国力大增,现实中的化腐朽为神奇。可变法势必会得罪贵族阶层,楚悼王一死,变法失去了支持,贵族们趁机将吴起射杀。之后尸体还被车裂肢解,惨不忍睹。

首先他们两个所属的国家也不一样,或者说他们所属的国家在历史上的地位也不一样。如果白起和吴起他们两个互换国家,也就是说白起到吴国,吴起到秦国,那么可能他们俩之间的名望也会有一个本质上的差别。其实我感觉吴起的军事才华不下于白起。

当初吴起到刚到吴国的时候,吴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一个国家。而经过吴起的多年征战,吴国成为了当时的一个霸主。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就是说吴起爱兵如子,有一次他在军营里巡视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士兵长了一个脓疮,他竟然亲自的吮吸那个浓疮。这个时候那个士兵的母亲不仅没有感谢他,反而还哭了起来。她哭着说当初吴将君为我儿子的父亲也是这样干的。

最后,我的丈夫死了,现在吴将军又这样对我的儿子,我害怕我的儿子也会死掉。这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吴起爱兵如子,但最大的影响还是负面的。吴起是一个将军,将军的职责就是征战沙场。你作为母亲我能理解,可是说出来就极大的抹黑了吴起的形象。而白起是秦国的将领,白起在为秦国统一的过程中出了极大的力。


最后秦国统一了,历史总是由后来者书写,作为秦国人他们肯定会尽量的美化白起的形象。其实你要说白起杀的人少,白起杀的人比谁都多,可是他还是落了一个好名声。主要是因为他所在的国家极为的强大,强大到没有人敢丑化他的形象,所以他们俩之所以有这样各自的下场主要是他们国家的强大与否。

说起吴起这个人,那在战国历史上可是大大的有名,他辅佐过鲁国国君、魏文侯、魏武侯、楚悼王四个国君,并且都做出了一番不小的事业,以至于司马迁在为他做传的时候对他的评价非常高,把他和孙武、孙膑并列,认为他是当时少有的军事家之一。
  但是,吴起也是一个争议非常大的人,即使是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最后也只有寥寥数语:“以刻暴寡恩忘其躯”。
  那么,为什么司马迁会有这样的评价呢?就先让我们来看看吴起的生平功过业绩吧。
  吴起最先辅佐的是鲁君。鲁国是一个小国,国力、军力都十分薄弱,而当时的强国齐国陈兵国境,鲁国岌岌可危,随时有灭顶之灾。而面对为其服务的大军事家吴起,鲁君却不敢用,因为有人说了: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用了不保险。吴起为了解除猜忌,取得鲁君的信任,就杀了自己的老婆。于是,鲁君用吴起为将,一举打败了齐国。而这之后,又有人说了:吴起太残忍,为了取得信任,竟然杀了老婆,此人必有异心;吴起在鲁国,必然招致战争;吴起为人不孝顺,母亲死了也不回去奔丧,等等。鲁君听信了谗言,解雇了吴起。——事实上,鲁君解雇吴起的原因究其实只有一个,吴起功高震主。而堂而皇之的理由则是:池小养不下大鱼,庙小容不下大神。——确然,像鲁国这样一个小小国家,经不起折腾;而吴起这样一个军事大家在鲁国,也的确没有用武之地。
  ——至于残忍的杀妻行为,这在视妻子如衣服的中国古代,基本上就像换了件衣服一样平常,鲁君并不会太在意的,司马迁也同样的不以为意。
  ——母亲死了不奔丧,我们就更可以理解了:吴起毕竟是一个杀了三十多个人的杀人犯啊,回去了,卫国会让你逍遥法外吗?——他就是想回去,可他能回去、敢回去吗?
  被鲁君解雇后,吴起投靠了魏文侯。而魏文侯的重要谋士李克一开始对吴起的评价就是:军事天才,贪财好色。
  吴起的军事天分很快就得以体现:他很快就将魏军训练成了一支勇猛善战的劲旅——魏武卒,并且这支劲旅在吴起的带领下连战连胜,打败了强悍的秦军,夺得了秦国的五座城池和大片土地,气的秦献公立下国耻碑后不治身亡。其后,魏文侯因为吴起“廉平”,而任命吴起为西河太守。吴起在西河太守任上做的非常出色,政治清明,百姓拥戴,士卒用命,威震四方,使得韩国、秦国不敢对魏用兵,确保了魏国西南边陲的安宁,为魏国的变法改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和平。这里,对吴起的评价就又有了分歧:李克说他贪财,而魏文侯恰恰因为他清廉公平才任命他为西河太守的。看来,评价一个人不能只听道听途说之语,只有时间和实践能证明一切:吴起的清廉肯定是真实的,否则他不可能领导好西河这样一个地域和人员组成十分复杂的地区的。魏文侯给了吴起极高的信任,然而,好景不长,魏文侯病死了。魏武侯继位。
  魏武侯即位后,作为一名元老重臣,吴起应该说是尽心尽力辅佐他的,但是,那一个千古不变的定律也随之出现:主少国疑,功高震主,君侯猜忌!——吴起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魏武侯的猜忌,从任命资历、威望、功劳、能力都远不如他的田文为相就可以看的出来。魏武侯的猜忌变成了试探:他要把妹妹嫁给吴起。如果吴起接受,那么功盖魏国的吴起就成了自己的妹夫,肯定不会有二心;如果不接受,就说明已经有了二心,就要提早预防。吴起可是完全没有防备,他在目睹了大公主对丞相丈夫公叔座的当众羞辱呵斥(其实是演戏)后,对大公主说的更加刁蛮的小公主立即心生反感,断然拒绝了婚事。——吴起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否则,他也不会悍然杀掉几十个嘲笑自己的人,——这样一个极为自尊的人,当然不可能为了高官厚禄或是君王的信任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吴起此时的心境,套用一首诗可以形容: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尊严故,
  二者皆可抛。
  于是,吴起在收获尊严的同时,失去了魏武侯的信任,不得不离开魏国,到了楚国谋发展。吴起辅佐魏武侯时最为成功的一件事就是留下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
  在魏国无用武之地的吴起,终于在楚国得以一展抱负:
  他在这儿遇到了又一个知己:楚悼王!——吴起一到楚国,楚悼王立即任命吴起为丞相,全权负责军国大事。
  吴起任相后就立即开始在楚国实施变法,他的变法首先从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入手。为什么呢?因为楚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国家,整个社会和政权组成都由六大宗族势力构成,像屈原、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就分属于不同的宗族,这六大宗族互相角力斗争又相互勾结影响,争相把自己人往政府机构里塞,塞不下了就增设新的机构部门,久而久之,使得楚国机构臃肿重叠,官员多如过江之鲫,国家财政收入的大部分都用来发公务员工资了,剩下的还得供养王室和王族宗室,导致军费紧张,部队装备陈旧落后,军队战斗力下降;政府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百姓怨声载道;楚国国力虚弱,列强环伺而自顾不暇。——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吃皇粮的公务员太多了!吴起敏锐的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就大张旗鼓的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而且他的措施极其严厉有效,也没有像我们的机构改革一样出现越改人和机构越多的现象,百分之八十的贵族子弟都回家歇息了。(试问,我们今天的机构改革做得到吗?我们谁有如此魄力打破各种关系网的纠缠裁汰冗员?)很快,楚国军队装备更新,军费充足,战斗力飞速提升。吴起就带着这支大军东征西讨,取得了赫赫战功:向南方扫荡平定了百越等少数民族割据部族,安定了楚国后方;北上吞并了陈、蔡两个小国,以之为跳板威胁着赵、魏、韩三国;向西攻打秦国,使得秦国不得安宁。一时间,楚国声威大振,引得天下侧目,其余六大战国惴惴不安。——在楚庄王之后,楚国人的强国之梦终于成真。——可以说,吴起于楚国功莫大焉!吴起也得到了楚国广大民众的拥护和衷心感戴。
  ——虽则如此,吴起却因为精简机构人员把楚国的六大宗族势力得罪完了。那些人恨得咬牙切齿的想要收拾吴起,只是因为楚悼王的全力支持,他们才不敢对吴起下手。这些,吴起当然很清楚,他必须要抓紧时间继续改革事业,他的举措,必然有对六大守旧宗族势力的清除,为他的改革事业扫清路障。
  可惜,偏偏就在这时,老天又与吴起开了个大玩笑:楚悼王死了!
  楚悼王刚死,六大世族就酝酿着要杀死吴起,甚至等不及新君楚肃王即位。他们密谋在楚悼王的灵堂内干掉吴起,因为在其他地方他们无从接近吴起,而国王的灵堂可是任谁也不能带武器进入的,但是即使带了武器进去了,他们却没有一个像样点的勇士敢于拿着刀剑冲向吴起的,因为吴起百战百胜的威名和少年时连杀三十多个乡邻的事迹太吓唬人了。商量了一夜,他们决定用弓箭远距离的射死吴起,也免得自己受伤。
  罗网就在楚悼王的灵堂里织就。
  吴起一踏入灵堂,就明白了自己的处境:死定了。身经百战的大脑立即做了最明智的决定:扑向楚悼王的尸体寻求保护,——保护是肯定保护不了的,但是至少也能拖一些人下水。
  乱箭齐发。楚国贵族子弟们养尊处优惯了,已经快忘了如何射箭了,射中吴起的箭竟然没有射中楚悼王尸体的箭多。
  吴起死了。楚肃王即位。楚肃王严查射死吴起和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一共杀了六十多个人,还夷灭了他们的三族。吴起大仇得报,——用他自己死前的最后一个计谋为自己报了仇。
  这里就有有了一个问题:世族们谋杀吴起,当时身为太子的楚肃王知道吗?参与了吗?我认为,他多少是知道一点的,即使没有参与,起码也是默许了的。——理由很简单,吴起的变法可能损害到了他的利益,更要紧的是,对于吴起这样一个有大功于社稷的功臣,他将如何驾驭?他能否驾驭得了?“功高震主”这一千古定律又摆在了楚肃王面前。因此,他对于杀害吴起的阴谋,采取了不闻不问的装聋作哑的措施。但,事件的结局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世族们竟然在先王的灵堂行刺吴起,竟然还射中了王尸?——这是对先王的侮辱,是对王权和他本人的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因而楚肃王即位后处死了直接参与射箭的六十多个世族子弟,夷灭其三族,以儆效尤。但是,楚肃王的追查仅只到直接参与者而已,并没有追查到背后更高层的幕后主使者们,——因为,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主使者们是绝对不会自己动手的。——这也是楚肃王知道一点杀害吴起阴谋的理由之一;另一个理由就是,吴起死后,楚国的变法随之停止和倒退,世族力量进一步扩张,楚国的改革力量再也没能翻过身来,即使屈原和黄歇后来如何的奔走呼吁,楚国也没有再进行过任何的改革。
  吴起死了。综观吴起一生,我们可以说吴起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他的一生,影响和改变了战国之世很多国家的命运和进程,给后世许多军事和政治改革提供了借鉴和范本;他的业绩,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但是就因为刚刚开始又被扼杀的改革事业,司马迁把他归入了军事家一流,我想,这有点贬低了吴起的作用和影响了。至于对他的争议嘛,那就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因为在他的那个时代,很多人说他坏话,关于他的流言满天飞,可是,我们并不能从史料中发现有关于他的道德败坏、人品低下的证据记录——关于这些流言,司马迁、班固他们也都没有采信,可见,流言归流言,吴起本人的人品还是颇受赞同的,至少,他是一个君子。
  ——而司马迁对吴起的死因评价只有一个:以刻暴少恩亡其躯。——也就是说吴起的改革太严酷,不应该得罪那么多人,你太认真了,你死得其所,没什么可冤枉的。
  ——司马迁又一次对改革者的死表现出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但是,在当时的楚国或者是任何一个国家,平和的不伤和气的改革可能吗?司马迁那种理想的改革状态可能会实现吗?——没有可能!这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吴起根本无可选择!社会需要的,就是像他和商鞅一样的较真的人、勇敢的人、不会退缩的人,他们不在乎流言蜚语的伤害,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不害怕失去哪怕是最宝贵的生命,只为了他们改革一地造福一方的事业而埋头苦干、辛苦抗争,直至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西河战神”吴起的功过是非?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