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唐朝)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到唐代)~

唐代诗歌集群式创作发展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
由于周民歌,尤其是汉乐府民歌的直接哺育,汉末建安时期,文人们开始写出一些现实主*义的诗歌,如辛延年的《羽林郎》、曹操的《薤露行》,以及王粲、陈琳、曹植、蔡琰等人的一些作品。但他们都未能充分发扬现实主*义的传统。建安后,现实主义更逐渐转入低潮,晋宋之间,“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梁陈以后,宫体猖獗,更脱离现实。至初唐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的“采丽竞繁”,现实主义诗歌才略见起色。陈子昂在文学上表现出极强的革新精神。他以对建安风骨所作的理论概括标举自己的美学理想,以齐梁诗歌所作的艺术批判提出了诗风革新的主张,强调诗歌的“风骨”、“兴寄”。所谓兴寄,是通过对事务的歌咏来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意见;而风骨,则是将明朗的思想感情透过质朴有力的语言表现出来,形成一种爽朗刚健的风格。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完全摆脱了齐梁诗风的影响,坚持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他在诗歌中着力摒弃华丽辞藻和对偶形式,注重反映丰富深刻的现实生活,抒发激越昂扬的思想感情,创造出雄健质朴的
艺术风格。他的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其基本内容,就是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充满进取精神的对政治、道德、命运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观点与思考。“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杜甫、韩愈的这些颂扬之词,均高度肯定他在唐诗发展中的创建之功。到了盛唐后期,杜甫是那个大乱年代造就的伟大诗人。他紧贴时代的脉搏,直面酷的现实,客观真实地描绘那个万方多难的时代面貌,呕心沥血地抒写自己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用如椽巨笔谱写出时代的宏伟篇章。在诗歌艺术上,他坚持转益多师,奋力开拓。在创作中以集前人之大成的卓越成就,为后世诗歌树立了不朽的典范。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杜甫诗歌现存一千四百多首,这些诗歌扎根于盛唐时代肥沃深厚的土地上,挺立在“安史之乱”狂暴的风雨中,是艺术而
真实地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由极盛而骤衰、由大治而遽乱这一历史转折关头种种社会景象的一部伟大“诗史”。在其卓绝千古的“三吏”“三别”中,杜甫更以忧国忧民的复杂心情,以“诗史”特有的“实录”的笔墨,反映了当时特殊的社会状况:曾遭叛军摧残的人民,又经受着官府大肆征兵的苦难;人民不满官府的凶残,却又忍受着痛苦承担起杀敌卫国的责任。在关注国计民生、反映国难民怨的过程中,杜甫还清楚地看到统治阶级的种种罪过,因而他的诗所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抨击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揭露他们的荒淫腐朽,讽刺他们的昏庸无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杜诗最广泛地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遭遇,最真实地表
现他们的痛苦和不满,最大胆地传达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他们
的关爱和同情。《兵车行》一诗将人民承受的兵役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耳闻目睹这种深重的灾难,作者努力地写作诗歌反映人民的生活愿望,不断地在诗中呼喊出人民的心声:“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常不用。”(《洗兵马》)“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在那些反映现实的乐府叙事诗中,杜
甫没有遵循建安以来沿袭乐府古题的老路,而是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自创新题,这为后代诗人指出一条通向现实、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为了全面地反映现实,杜甫利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
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仅以七律而论,杜甫之前,大都是用来歌功颂德或唱
和应酬的,但他却用来反映民生疾苦和国家大事,成了讽刺的武器。②“安史之乱”后,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这一时期的文学也发生显著的转变。由于白居易等人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乐府诗自觉弘扬风雅比兴传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发挥政治讽喻诗功能,因而形成了一个创作高峰,文学史上称之为“新乐府运动”,而白居易则是这一运动最杰出的代表。白居易主张诗歌要积极主动干预社
会现实,“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特别强调,诗歌在表现内容上要热忱关心民生疾苦,如实反映政治弊端。“是时病革后,生民正憔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其二)“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这样使诗歌切实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功能。根据这一原则,他特别注重诗歌“风雅比兴”的艺术传统,明确否定六朝以来“嘲风雪、卖花草而已”的诗歌创作倾向。

1,诗经里的“征伐诗”“农事诗”
2,汉大赋中的叙事部分(子虚上林……)汉乐府
3,歌言纪行体
4,唐代小说的诞生(搜神记,柳毅传,北朝民歌的作用)

唐代诗歌集群式创作发展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
由于周民歌,尤其是汉乐府民歌的直接哺育,汉末建安时期,文人们开始写出一些现实主*义的诗歌,如辛延年的《羽林郎》、曹操的《薤露行》,以及王粲、陈琳、曹植、蔡琰等人的一些作品。但他们都未能充分发扬现实主*义的传统。建安后,现实主义更逐渐转入低潮,晋宋之间,“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梁陈以后,宫体猖獗,更脱离现实。至初唐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的“采丽竞繁”,现实主义诗歌才略见起色。陈子昂在文学上表现出极强的革新精神。他以对建安风骨所作的理论概括标举自己的美学理想,以齐梁诗歌所作的艺术批判提出了诗风革新的主张,强调诗歌的“风骨”、“兴寄”。所谓兴寄,是通过对事务的歌咏来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意见;而风骨,则是将明朗的思想感情透过质朴有力的语言表现出来,形成一种爽朗刚健的风格。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完全摆脱了齐梁诗风的影响,坚持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他在诗歌中着力摒弃华丽辞藻和对偶形式,注重反映丰富深刻的现实生活,抒发激越昂扬的思想感情,创造出雄健质朴的
艺术风格。他的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其基本内容,就是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充满进取精神的对政治、道德、命运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观点与思考。“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杜甫、韩愈的这些颂扬之词,均高度肯定他在唐诗发展中的创建之功。到了盛唐后期,杜甫是那个大乱年代造就的伟大诗人。他紧贴时代的脉搏,直面酷的现实,客观真实地描绘那个万方多难的时代面貌,呕心沥血地抒写自己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用如椽巨笔谱写出时代的宏伟篇章。在诗歌艺术上,他坚持转益多师,奋力开拓。在创作中以集前人之大成的卓越成就,为后世诗歌树立了不朽的典范。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杜甫诗歌现存一千四百多首,这些诗歌扎根于盛唐时代肥沃深厚的土地上,挺立在“安史之乱”狂暴的风雨中,是艺术而
真实地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由极盛而骤衰、由大治而遽乱这一历史转折关头种种社会景象的一部伟大“诗史”。在其卓绝千古的“三吏”“三别”中,杜甫更以忧国忧民的复杂心情,以“诗史”特有的“实录”的笔墨,反映了当时特殊的社会状况:曾遭叛军摧残的人民,又经受着官府大肆征兵的苦难;人民不满官府的凶残,却又忍受着痛苦承担起杀敌卫国的责任。在关注国计民生、反映国难民怨的过程中,杜甫还清楚地看到统治阶级的种种罪过,因而他的诗所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抨击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揭露他们的荒淫腐朽,讽刺他们的昏庸无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杜诗最广泛地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遭遇,最真实地表
现他们的痛苦和不满,最大胆地传达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他们
的关爱和同情。《兵车行》一诗将人民承受的兵役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耳闻目睹这种深重的灾难,作者努力地写作诗歌反映人民的生活愿望,不断地在诗中呼喊出人民的心声:“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常不用。”(《洗兵马》)“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在那些反映现实的乐府叙事诗中,杜
甫没有遵循建安以来沿袭乐府古题的老路,而是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自创新题,这为后代诗人指出一条通向现实、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为了全面地反映现实,杜甫利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
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仅以七律而论,杜甫之前,大都是用来歌功颂德或唱
和应酬的,但他却用来反映民生疾苦和国家大事,成了讽刺的武器。②“安史之乱”后,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这一时期的文学也发生显著的转变。由于白居易等人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乐府诗自觉弘扬风雅比兴传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发挥政治讽喻诗功能,因而形成了一个创作高峰,文学史上称之为“新乐府运动”,而白居易则是这一运动最杰出的代表。白居易主张诗歌要积极主动干预社
会现实,“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特别强调,诗歌在表现内容上要热忱关心民生疾苦,如实反映政治弊端。“是时病革后,生民正憔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其二)“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这样使诗歌切实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功能。根据这一原则,他特别注重诗歌“风雅比兴”的艺术传统,明确否定六朝以来“嘲风雪、卖花草而已”的诗歌创作倾向。

1。杜甫诗中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2。新乐府运动也是趋向现实主义。
3。古文运动的现实性很强。


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唐朝)视频

相关评论:
  • 18420371279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什么?
    鬱师项《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

  • 18420371279什么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两大源头
    鬱师项1.《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2.这些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其中包括了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以及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等。3....

  • 18420371279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特征
    鬱师项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韩愈、欧阳修、苏轼、陆游、辛弃疾等,都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其作品的特征是:1、在内容上,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忧国忧民的情绪,注重反映丰富深刻的现实生活,抒发激越昂扬的思想感情。2、在形式上,着力摒弃华丽辞藻和对偶形式,透过质朴有力的语言表现现实生活,形成一种爽朗...

  • 18420371279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
    鬱师项1.《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2.《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计311篇,其中包括6篇笙诗,即只有标题而没有内容的诗篇,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洞宴》《华黍》《由庚》《崇丘》《由仪》)。3...

  • 18420371279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源头是
    鬱师项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1、唐宋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 继《诗经》之后,唐宋时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创作出大量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的诗歌。杜甫的诗作被誉为“诗史”,真实记录了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白居易则以平实、通俗的语言,...

  • 18420371279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同
    鬱师项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虽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但却经常联系和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互不相关,更不是互相排斥、各不相容的。在反动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里,人民的进步理想和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是矛盾对立的,许多作家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社会力量和正确的道路,因而当他们反映生活的时候...

  • 18420371279什么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起点
    鬱师项诗经。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起点是诗经。因该传统是从《诗经》开始,到《史记》、汉乐府、唐诗,再到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一直充溢着现实主义精神和对现实的真实描写。

  • 18420371279为什么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了我国独尊的文学思潮
    鬱师项即现实主义思潮、浪漫主义思潮和现代主义思潮.就这三种文学思潮而言,个人以为,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潮,整个百年之中,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由引入到发展再到逐渐成熟.纵观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从进入到立足,直至20世纪末现实主义走向成熟和自觉大致经过了四个...

  • 18420371279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著作是
    鬱师项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著作是《诗经》。作品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开创之作。《诗经》是一部集结了早期诗歌的古老文集,约收录了305篇诗歌,涵盖了周朝早期至春秋时期。作品风格:《诗经》以其真实、直接的叙述风格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奠定了...

  • 18420371279中国古代文学如何达到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鬱师项在更广泛更深刻的程度上与人民结合,积极表现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革命精神,努力反映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新的生活风貌,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文学停滞时期,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文学又出现新的转机,大群新作家走上历史舞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得到恢复和发展,新...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