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散文:静听泰山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泰山是需要静听的。

静静地听,细细地品,方得其中味。

多年以来,有个爱好一直未曾改变。一有空就喜欢走进泰山,轻轻拾起那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情怀。

似乎总是在找寻着什么,而究竟是在寻觅什么却又说不出来,也许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情愫,无声无息地,影响我的思绪、心态,还有视野。

泰山是一部大书。这座伴我成长了10多个年头的泰山,有着25亿年的沧桑年轮。然而,在历史岁月的枯荣交替中,他依然生机勃勃、意气风发,没有丝毫的老态。他身上的神秘、宏阔、包容、温和的气质,无时无刻不吸引着我,激励着我,赋予我力量、信念和勇气,让我感受到充盈、欣喜和宁静。

泰山是神奇的,他的神奇在于变幻多姿的自然风貌和璀璨瑰丽的人文内涵。

泰山的白天和夜晚是不一样的。白天的`泰山,青葱苍翠,清朗明快;夜晚,沉睡的泰山则向世人展示出他沉静、神秘、温和的一面。夏季的泰城人喜欢早早吃完晚饭,携家带口来到黑龙潭下乘凉,我也不例外。夏日雨水充沛,“哗哗哗”的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溅入潭底,如飞龙跌落。黑龙潭周边的山林、山石遍布,溪流在石头空隙中淙淙而过,如鸣佩环。山内空气清凉,万籁俱寂,只有埋伏在草丛中的小虫们在低吟浅唱,把玩着自己的节奏。

月光从松针的缝隙中筛落下来,斑驳地撒在干净光滑的石头上。微风拂过,夹杂着松林中特有的自然气息。突然,身下不觉一阵湿凉,茫然起身,这才发现,一汪浅流的泉水悄无声息地漫过我斜躺的山石。当下便想到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却原来是这般情境!不入此景,怎得此意?

清风阵阵入怀,溪水淙淙入心。此情此景,又让人想到“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寒流”后,寄情山水,放逐山林,如游仙一般肆意挥洒诗情。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白来到泰山,泰山雄伟迤逦的美景让惯于浪迹天涯、游走江湖的诗仙“身在云水间,沉醉不知还”。登上南天门,他发出了“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由衷赞叹,泰山给了他灵魂的慰藉,使他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苦闷中解脱出来,绽放出难得的“开心颜”。在此期间,李白与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泰山南侧的徂徕山竹溪隐居,他们举杯邀月,啸傲泉石,酣歌纵酒,人称“竹溪六逸”。今天看来,他们表达的无非是一种悠然自在的文化态度,一种理想浪漫的生存方式。

双脚无数次起起落落,踏响一个又一个石阶,重叠在前人的脚印上。静听泰山,不能走得太过急促,就这样走走停停,可近可远,让思绪和内心追赶上脚步。累了,倚一棵老松歇上一程。闭上眼,便是又一个乾坤。听着鸟儿时缓时紧、清越婉转的调子,仿佛看到了这些小精灵们顾盼流转的顽皮。阵阵松风排闼而来,带着一股久违的辽远而空灵的气息,触动着生命中那根早已不再敏感的心弦。一种张力在体内涌动、伸展。也许,这就是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相融合才会产生的奇妙共鸣吧?

我们常常忙碌得晕头转向,到头来却忘记了忙碌的初衷,在来路上迷途。不如慢下来静一静,放空内心,路才能走得更远。走着走着,有些迷惑的事也许就明朗了,有些郁闷的情绪就透彻了;走着走着,也许就到了南天门,或许还能看到日出、云海,收获意外的惊喜。

迈上最后一级台阶,回望来路,看那曲折盘旋的漫长台阶,真的感慨自己,竟然就是这么一步步走了上来。

泰山极顶,群山匍匐,天地苍茫,蓝天触手可及。此时此刻,一股浩然之气油然而生。在亘古未老的山川云气之上,你能感受到宇宙的应和,从而让整个生命从“小我”的狭小中抽离出来,将视野投向广袤的天际,倾听到来自时光深处的回响。

雄霸天下、登封泰山的秦始皇,站在极顶,南望“少昊之虚”,向东远眺伯翳封国,缅怀先祖;

长袖善舞、衣袂飘飘的武则天,身着盛装华服,与唐高宗李治一同前来封天禅地,喻天地同治,泰山见证了这位女皇隐喻的心志;

笛声中,身形羸弱、手捻长须的诗人杜甫,在云中高声吟诵着“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一个个变幻交错的影像如白驹过隙,次第飞过泰山历史的天空,只留下或淡或浓的点点印记。

有人说,泰山是“文化山”、“政治山”、“宗教山”,对我来说,它更是一座“心灵之山”。他雄伟挺拔的外表之形,与他包容厚重、呼吸宇宙的内里之魂,需要作为个体的人亲自去感悟和找寻。如此,泰山的精神给养才会汩汩如流水,给你注入鲜活的力量和勇气。

有一位朋友,自号“山里人”,对泰山痴迷多年,初衷不改。一有空就到山里转,他拍摄了许多泰山的照片,每张都展示出泰山别样风姿;写了许多零散的文章,每篇都视觉独到,感悟深刻。我想,他应该是一位好的泰山倾听者。

泰山是有生命、有温度、有情感的。你必须先卸下铠甲,真实面对,他才会敞开胸怀接纳你,给予你想要的。

跨千山,涉万水。我们找寻的,无非是那些能够照亮内心的东西。

说到底,登山,也不过是心的旅行罢了。而旅行又不过是为了在山水间找寻一份莫名的相知,一份似曾相识的默契与感动。

静听泰山,就是倾听那个最本真的世界和自己。


游记散文:静听泰山视频

相关评论:
  • 18084264792姚鼐对泰山的感受是什么
    蒙莎宜答: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登泰山记》是清代桐城三祖之一姚鼐写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文中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登山的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日,即一七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而泰山观日出的时间是戊申晦,即十二月二十九日。关于姚鼐从辞官归里的原因。养亲是借口,身体不好也是借口,特别...

  • 18084264792登泰山记作品赏析
    蒙莎宜答:姚鼐在乾隆三十九年选择了一个不寻常的冬季,冒着风雪,穿越泰山西北谷,探访齐长城,展现了其独特的学术精神。他的游记充满了对泰山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以及对日出壮丽景象的精准捕捉,如“日上,正赤如丹”。文章语言洗练,如“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 18084264792漓江的水真静呀,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蒙莎宜答:“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你感觉不到他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清的可以看见海底的沙石。”这段话出自现代作家陈淼于1962年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桂林山水》,第一次读到这句话脑海中浮现出清澈见底碧波荡漾的漓江水,突出桂林山水的一个“甲”字。海是波澜壮阔,西湖是水平如镜,而漓江的水则柔情刻骨静...

  • 18084264792怎样写好游记散文
    蒙莎宜答:一.写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感受来。游记散文不能写成流水帐,关键是写出自己独到的感受,要写出游时的“味”来。比如同样是泰山,不同的人去登感受是不一样的。清朝桐城派散文家的姚鼐的《登泰山记》,写的是雪天登山之感,全文行文时带上了许多关于“雪”的描写,无论是上山道路,还是到山上以后的...

  • 18084264792《登泰山记》的作者是谁?
    蒙莎宜答:《登泰山记》的作者是清代散文家姚鼐。全文如下: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

  • 18084264792《登泰山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蒙莎宜答:《雨中登泰山》是李健吾的一篇散文。作者写登泰山时遇雨,观赏到烟雨变幻中泰山的奇特风光。通过对雨景的描写,表现了写登山的“雨趣”和雨中赏景的感受,从而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登泰山证》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中心突出,繁简得当。山水游记写景、状物都有明确的中心。

  • 18084264792登泰山记翻译 登泰山记的翻译
    蒙莎宜答:他还提到了岱祠和碧霞元君祠,以及沿途石刻的年代和状态。整篇文章不仅展示了泰山的自然风光,也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篇游记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还因其描绘的泰山景色和登顶体验,成为了后人了解和欣赏泰山的重要篇章,被现代学者视为泰山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 18084264792登泰山记文章层次
    蒙莎宜答:展现了岱祠、碧霞元君祠等古迹,以及山石、松树和冰雪的特色,突出了泰山的苍劲峻峭和冬季的宁静之美。《登泰山记》以其生动的叙述,展示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在困难中欣赏美景的乐观精神。整篇文章以积极、豪迈的基调,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是古代游记散文中的佳作。

  • 18084264792高中游记散文600字
    蒙莎宜答:终于,耗尽了全力,踏上最后一层台阶,我来到,记忆中似曾熟悉的地方,泰山的山顶。 我,站在五岳之首的山峰上,脚下是像雪、像棉花般厚厚的云层,迎着清晨第一缕夺目的阳光,瞬间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高中游记散文600字:游庐山瀑布 庐山,大家一定很熟悉吧!庐山因瀑布而有名,瀑布因长而有名。李白在《望庐山瀑布》...

  • 18084264792游记类散文
    蒙莎宜答:泰山游记 暑假,我们一家去了泰山旅游。这可真是一次奇异的游历,不但让我看到了泰山的美景,又让我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我们先乘坐缆车上山。从缆车上向下看,我看到大树哥哥随着风的节奏摇晃着身体,花儿妹妹正在拼命地往自己的裙子洒香水,而蝴蝶姐姐的心情好像格外的好,一边采蜜一边在给我们展现它最美的...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