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会议有怎样的典故?

来自:江苏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王莽有怎样的典故?~

身为国丈的王莽,残忍地杀死了亲女婿——汉平帝。
王莽,字巨君。他原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儿,在汉成帝、汉平帝时都任大司马,总揽大权,风光无限。他把女儿嫁给汉平帝为后,更是以国丈这无以伦比的尊贵身份掌控朝纲,权可倾国。王莽的权势和地位已经是位极人臣,且皇帝又是自己的亲女婿,可他却残忍地杀死了汉平帝。
王莽的姑母名叫王政君,登上汉元帝皇后的宝座后,娘家一族封爵授官,显贵无比。王莽的父亲早逝,没有能受到皇恩,分得个一官半职,因此他们家仍旧生活贫困。但是王葬却胸怀大志,并不跟那些受到皇后封授的亲友攀比,而是洁身自好,苦读诗书,结交名士,很有远见,因此受到了广泛的赞誉。王莽还小心地伺侯自己的贵族亲属,颇受他们的青睐。当时朝中的大司马大将军就是他的伯父,名叫王凤。王凤病重时,王莽比亲生儿子还要细致周到地服侍他,这让王凤很感动,临终前托付汉成帝和王皇后,授王莽一官半职。
于是,王莽从黄门郎做起,开始步入仕途。不久他就因为表现突出而升为射声校尉。他经常做一些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的事,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爵位越尊贵、节操越谦逊的圣人的形象。在众人的盛赞下,他被荣封为新都侯,晋官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在年仅30岁的时候,就成为朝廷重臣。公元前8年,王莽更是击败了姑表兄淳于长,成为大将军。
汉成帝死后无子,就立了侄儿刘欣即位,即是汉哀帝。汉哀帝即位后一个月,就尊奉自己的亲祖母傅昭仪为太皇太后,母亲丁氏为皇太后,追封傅、丁两族的已故亲属。一时间傅、丁两族显赫无比,荣耀至极。傅、丁两姓新的外戚与把持朝政已26年的外戚王氏一族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汉哀帝为维持政局的稳定,命令王莽让出大司马之位给丁氏,王莽无奈只好辞职。
后来,汉哀帝着手开始削夺王氏的爵位,把王氏权贵纷纷赶下台。傅、丁两家封侯受赏,跋扈不已。王莽此刻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滋味,他认识到了权力的宝贵,积极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
公元前1年,汉哀帝逝世,王莽重新执掌大司马的职位。这时年仅九岁的汉平帝即位,因年幼无法亲政,就由王太后临朝,大权实际上落在了王莽的手里。王莽害怕汉平帝日后重演哀帝更换外戚的历史覆辙,就封汉平帝的母亲卫姬为中山孝王后,封平帝的舅父卫宝、卫玄为关内侯,命令他们留居中山,不得入京。
当时朝中有个大臣叫申屠刚,他上书建议应该迎卫姬入京,这一下可触怒了王莽,结果被罢官。王莽的长子王宇害怕汉平帝亲政后,因王莽苛毒而迁怒于自己王氏一族,就想用计使王莽还政给平帝,以求日后能得到皇帝的宽恕,他派妻兄吕宽去王莽府门前喷洒污血,利古代灯台用王莽怕鬼神的弱点来吓唬王莽。不料王莽的门吏发现了吕宽鬼鬼祟祟的行动,报告了王莽,得以追查出真相。王莽真不愧是心狠手辣,他逼死了自己的儿子王宇,将吕宽下了狱,把自己的叔父王立,堂弟王仁、王安都害死,肃清了反对自己的势力。王莽还趁机把卫氏一族牵扯进来,除卫姬外,他屠杀了所有的卫氏族人。一时间,朝中再也没有人能跟他一争长短,他终于可以为所欲为了。
王莽设计铲除了平帝母亲一族,又计划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平帝为后,安享国丈的无上荣耀。汉平帝十二岁时,王莽就上书为帝选后,他先虚伪地把自己女儿的名字划掉,再暗示朝臣们请愿。这样一来,每天都有上千人上书,请汉平帝立王莽的女儿为后。最后,他的阴谋终于实现。从此,他的女儿成为帝后。他成为当朝天子的岳丈,又是惟一的外戚。作为国丈执掌朝中大权,甚至还凌驾于汉平帝之上。
汉平帝内有王莽的女儿的监视,外有王莽的控制,又远离自己的亲生母亲,心中对王莽自是十分仇恨。到底还是年少不经事,汉平帝无意中流露出了对王莽的怨恨,被监督他的人知道了,报告给了王莽。这使得王莽警觉起来,他明白小皇帝一旦长大后亲政,第一个要杀的就是自己这个国丈。于是,他决心不留汉平帝,必须除掉他。
公元5年,大臣们欢聚一堂,为汉平帝贺寿。王莽献上一杯酒给皇帝祝寿,平帝喝了这杯酒后,毒性在夜间发作起来,腹痛难忍。王莽得讯,知道毒酒发作,心中大喜。但是为了掩人耳目,他还虚情假意地仿照周公替武王祈祷的故事,将自己甘愿代死的祷文封在匣内,以示忠心。汉平帝几天后终于不治身亡,王莽又假惺惺地令天下官吏穿孝衣三年,以示郑重怀念。汉平帝死后,王莽又选择了更年幼的仅仅两岁的小王孙刘婴立为皇太子,自己摄行皇帝之事,称“摄皇帝”。公元9年,他再也装不下去了,终于自立为帝,定国号为“新”,史称新朝。
为了争权夺势,历朝的宫廷内都充满了腥风血雨。王莽的女婿汉平帝因为怨恨王莽而招致杀身之祸,可刘婴仅仅五岁就被废掉,说明了什么呢?由此可见,任何人阻挡了王莽窃取天下的脚步,都成为他的绊脚石,不管是女婿还是儿子,他都毫不手软,坚决除掉。权贵的心中只有权力,根本就没有骨肉亲情。这样看来,王莽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势,而杀害自己的女婿,宁可让女儿当寡妇的行为,就不奇怪了。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在后来的人心目中他一直被认为是凡间的“神仙”。
朱元璋得到“活神仙”
刘伯温自幼就聪明异常,他的老师曾对他的父亲说:“这个孩子福德深厚,日后必成大器。”元朝末年,他考中了进士,当了一个小官,很为当地人民所爱戴。后来,因为正值乱世之秋,刘伯温干脆弃官不做,归隐回家了。在家中闲住期间,他更是博览群书,通读经史,尤其精于对文学的研究。这个本事使他日后在一般人的眼中简直成了无所不知的活神仙。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力量逐渐壮大起来后,听说刘伯温有本事,一心想请他到自己的军中,多次不惜血本的邀请他出山。但是最初刘伯温却说什么也不答应。后来,朱元璋几次三番地盛情邀请,颇有一股刘备三顾茅庐的劲,不请出刘伯温誓不罢休。刘伯温为他的诚心所感动,加之自己又有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所以就答应了。朱元璋喜出望外,连夜修建了一所礼贤馆让他居住,对他礼遇非常。刘伯温到朱元璋身边后,马上就向朱元璋讲述了自己对当前局势变化的估计和预测,向朱元璋提出了当前急需着手进行的十八条政策。这让朱元璋非常满意,知道自己得到了极为罕见的济世人才。
从此他对刘伯温言听计从,让他为军师,真好像是昔日的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重生了一般。
诸葛亮重生
刘伯温对当时全国的形势做了一番估计,他认为朱元璋必将后来居上,成为未来国家的领导者。
其实当时的朱元璋还只是红巾军中不太起眼的一支,朱元璋一直恭奉韩林儿为自己军队的领导者,并以韩林儿的小朝廷为正统,接受了韩林儿的册封。
恐怕这时就是朱元璋自己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成为皇帝吧?刘伯温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所以他对朱元璋尊奉韩林儿十分不以为然,即使是去朝见韩林儿,他也从不肯跪拜,还时常对朱元璋说:“韩林儿不过是一个牧童罢了,尊奉他干什么呢?”他常劝朱元璋一有机会就应该自立为王,脱离韩林儿的控制。
朱元璋的势力日渐壮大之后,也逐渐有了夺取天下之意。他向刘伯温求教征伐的策略。刘伯温就给他出主意说:“现在这几支起义军的力量,张士诚和方国珍都只顾据守一方,根本不足为惧。只有陈友谅一支队伍,名不正、言不顺,却霸取长江水上力量,又始终抱着吞并我们的野心,他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只有先灭了陈友谅的势力,使张士诚和方国珍孤立难守,才能各个击破,一举即可平定南方,然后再挥师北上,这样霸业可成。”朱元璋听了十分高兴,日后果真按照刘伯温的策略一步步消灭了敌对力量,终于成就了一番霸业。
在与陈友谅的征战中,朱元璋的队伍面临强大的威胁,许多人想逃跑或者投降,这时又是刘伯温力排众议,坚持抵抗到底,并以诱敌深入之计重挫陈友谅的大军,挽救了朱元璋的危机。尤其奇妙的是,刘伯温真的好像如有神助很能预测吉凶祸福。在鄱阳湖之战中,他陪伴着朱元璋亲自登船督战,忽然之间一跃而起,急声催促朱元璋转到别的船上去。朱元璋莫名其妙地听从他的安排,刚转到别的小船上,还没坐稳呢,就见他刚才乘坐的御船被敌人的炮火击中,烈火瞬时熊熊燃烧起来。朱元璋不禁大惊失色,从此也就更加的信任刘伯温。
独善其身
在朱元璋征战的岁月中,他始终与刘伯温形影不离,即使偶尔分开,也时常写信去向刘伯温询问事情。在辅佐朱元璋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刘伯温料事如神,所以有很多人都把他比喻为诸葛孔明重生。在朱元璋终于成为皇帝之后,刘伯温却推却了朱元璋要他当宰相的美意,也谢绝了朱元璋的赏赐,辞官回乡了。
刘伯温之所以如此小心翼翼,就是因为他在朱元璋身边多年,深知朱元璋的脾气秉性,知道功成之后必遭杀身之祸,所以才一意辞官回乡,闭门隐居,不问世事。果然不出他所料,朱元璋皇帝当了没几天,就开始大杀功臣宿将,刘伯温虽说已经隐退,却仍然受到了怀疑。不过比起那些遭到杀身灭门之祸的功臣来说,他虽受怀疑,但仍可以寿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好的结局了。

盐铁会议是西汉昭帝时中央政府组织的一次有名的讨论国家内外政古代军营策的会议。

汉武帝元封至太初年间,桑弘羊先后被任命为代理大农令、大司农,制定并推行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如盐铁官营、均输平准以及酒类专卖等重要财政政策,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经济基础。但是,盐铁官营等政策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铁器苦恶,价格不平,主管官吏废公法,谋私利,强征农民冶铁煮盐等等,给农民造成烦苦,迫使农民反抗斗争日益频繁。加以连年对外战争,国帑匮乏,边用不足。因此,至武帝晚年时,已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武帝面对现实,不得不考虑改变其内外政策。征和四年(前89),武帝在其所下著名的轮台诏令中提出:“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养马者得免徭役)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西汉初年的“与民休息”政策。

轮台诏是汉武帝晚年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他的内外政策的一个转折点。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认识并不一致。后元二年(前87),汉武帝死,少子弗陵即位,是为昭帝。遗诏以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与桑弘羊、金日石单、上官桀、田千秋等共同辅政。由于武帝以后,中朝权力多在尚书,加以武帝病危时,嘱托霍光“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所以武帝死后,“政事一决大将军光”。霍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为了统一大臣们的思想,保证武帝轮台诏令的贯彻实行,昭帝始元六年(前81)二月,下诏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郡国所举贤良(有功名的儒生)文学(地方上有名气的儒生),询问民间疾苦所在,就汉王朝的内外政策进行辩论。这就是有名的盐铁会议。

盐铁会议的双方代表人物,一方是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当局,一方是霍光支持下的民间代表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国万生、汝南朱子伯、中山刘子雍、九江祝生等六十余人。这次会议前后进行了两次,前一阶段可以说是正式的会议,以盐铁、均输、酒榷等官营财政经济政策之兴废为讨论主题。后一阶段是在正式会议结束后,贤良文学向丞相、御史大夫辞行时所进行的又一场辩论,可以说是前次会议的继续,这次会议是以继续抗击匈奴完成武帝遗志为主题。两次会议的内容,汉古代风景画鉴赏武帝时庐江太守丞汝南人桓宽根据当时会议的记录,经过“推衍”,“增广”,整理成《盐铁论》一书。全书共分六十篇,各立标题,内容前后连贯,再现了盐铁会议的辩论情况。从《盐铁论》全书看来,双方争论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民间疾苦的原因问题。文学首先提出:“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又说:“山海者,财用之宝路(重要来源)也。铁器者,农夫之死生(生命线)也。……县官笼而一之,则铁器失其宜,而农夫失其便。器用不便,则农夫罢于野而草莱不辟。草莱不辟,则民困乏。”因此,文学要求“罢盐铁,酒榷、均输”,将从事盐铁等事业的劳动力都调回到农业上去,认为这是“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之道,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文学所说的“进本”,就是重农,“退末”就是抑商(按此指官营商业),这是他们反对盐铁等官营政策的理论根据。贤良也对盐铁官营进行了非议,一则曰:“县官(朝廷)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务必符合指标),不给(给,通洽;不给,不合之意)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痛快)。是以农夫作剧(劳作繁重),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再则曰:“卒徒工匠,故(从前)民得占租(依法向政府缴纳租税)鼓铸煮盐之时,盐与五谷同贾(价),器和利(锋利)而中用(合用)。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质劣),用费不省,卒徒烦(烦苦)而力作不尽(不尽力工作):……盐铁贾贵,百姓不便。”除盐铁官营政策外,文学还对桑弘羊推行的均输平准政策进行抨击说:“问者(近来)郡国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难,与之为市(与百姓讨价还价,从中取利)。……行奸卖平,农民重苦,奸再税,未见输之均也。县官猥发(官府乱发号令),阖门擅市(垄断市场),则万物并收。万物并收,则物腾跃。腾跃,则商贾侔利。白市(各官署自采所需物资),则吏容奸豪(官吏和奸商互相勾结)。而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囤积居奇),轻贾(不法商人)奸吏收贱以取贵,未见准之平也。”

对于国家铸钱,算缗告缗等政策,贤良文学也持指责态度,认为这些政策的实行将“与人以患”。最后在辩论言行问题时,贤良认为“公卿诚能自强自忍,食文学之至言,去权诡,罢利官(放弃盐铁官营政策),一归之于民,亲以周公之道,则天下治而颂声作”。

御史大夫桑弘羊坚定地站在捍卫官营、反对私营的立场,对贤良文学的主张进行了答辩。他对贤良文学所提到官营事业中的一些流弊,并不完全否认,他说:“故扇水(地名,今址不详)都尉彭祖宁归,言‘盐铁令品(质量优良)’令品甚明。卒徒衣食县官,作铸铁器,给用甚众,无妨疆民。而吏或不良,禁令不行,故民烦苦之”。他认为盐官营政策在执行中的一些流弊,是由于某些不良官吏造的,不能因此即加以否定。他提出盐铁官营政策应当继实行的理由如下:

第一,桑弘羊从封建国家的法权观念出发,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料,为最高封建统澜者所占有,乃为理所当然之事:“家人(即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

古代风景画第二,有利于抗击匈奴,巩固边防。桑弘羊说:“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侵掠)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指中原地区)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俘虏)也,故修障塞(防御据点),饬(整修)烽燧(烽火燧烟),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增加货财收入),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守备)之用,使备塞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第三,有利于国计民生,征外安内。桑弘羊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政府大举反击匈奴入侵的时代。汉武帝用兵数十年之久,每次出兵动辄数万乃至数十万人,军费开支相当巨大,仅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为奖赏卫青、霍去病两路出击匈奴大军的有功人员即用去五十万金。而这些费用都需出自官营事业之利人。故桑弘羊说:“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无害于人”。元狩三年(前120)秋,“山东(指函谷关以东)大水,民多饥乏。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麽(kuai快,堆积秣草的房舍)以赈贫民”。桑弘羊据以回答文学说:“往者财用不足,战士或不得禄,而山东被灾,齐、赵大饥,赖均输之畜,仓廪之积,战士以奉,饥民以赈。故均输之物,府库之财,非所以贾万民(当作贾万物,意为买卖各种货物)而专奉兵师之用,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

古代风景画鉴赏第四,有利于摧抑豪强兼并之路,维护国家统一。桑弘羊以为“权利之处,必在深山大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为摧毁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桑弘羊主张由国家统一盐铁,禁止人民私铸钱币。他说:“只有禁御之法立而奸伪息,奸伪息则民不期于妄得而各务其职,不反本何为?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实行官营。乃所以“抑制兼并”,“排富商大贾”,所谓“损有余而补不足。”,对国家和人民都是有益的。

二、关于对匈奴的和战问题。在此问题上,桑弘羊与贤良文学持完全相反意见。贤良文学以“古者贵以德而贱用兵”,“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攻击反匈战争是“废道德而任兵革……使边境之士饥寒于外,百姓劳苦于内”,造成“田地口荒,城廓空墟”。他们指出”苦师劳众”的原因,“非人主用心,好事之臣为县官(指天于)计过也”。甚至指名道姓地攻击桑弘羊的抗匈主张说:“前君为先帝画匈奴之策:‘兵据西域,夺之便势之地以候其变。以汉之强,攻于匈奴之众,若以强弩溃痈疽。越之禽吴(越王勾践破擒吴王夫差),岂足道哉?’上以为然,用君之议,听君之计,吴越王之任种(文种)、蠡(范蠡)不过。以搜粟都尉为御史大夫,持政十有余年,未见种、蠡之功,而见靡弊(疲备)之效,匈奴不为加俛(俛,同俯,加傀,、更加屈服),而百姓黎民以弊矣。是君之策,不能弱匈奴,而反衰中国也。善为计者,固若此乎?”

因此,贤良文学认为,“方今为县官计者,莫名偃兵休士,厚币和亲,修文德而已”。只有如此,才能使“两主好合,内外交通,天下安宁,世世无患”。“若不恤人之急,不计其难,弊恃(疲劳人民)以穷无用之地,亡十获一,非文学之所知也”。

桑弘羊坚决反对贤良文学对匈奴和亲的主张。他总结了西汉历史上的和亲政策并未能制止匈奴侵扰的经验和教训。他说:“汉兴以来,修好结和亲,所聘遗(馈赠)单于者甚厚。然不纪重质厚赂之故改节(改变入侵行为),而暴害滋甚。先帝(指武帝)赌其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坏,故广将帅,招奋击(招募奋勇杀敌的武士),以诛阙罪。功勋粲然,著于海内,藏于记府(收藏档案之所),何命(何谓)亡十获一乎。”指匈奴“贪侵盗驱(贪得无厌,掠夺人畜),长诈谋(崇尚诈谋)之国也。反复无信,百约百叛”,对如此一贯背信弃义的敌人,只有通过战争加以制服,“而欲信其用兵之备,亲之以德,亦难矣”。

桑弘羊还指出,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兴义兵,以诛暴强”的民族自卫战争,是“所以匡难避害,以为黎民远虑”的正义战争,并非为了愤斥地开辟疆土。虽然进行反击战,要付出一定代价,但终于制止了边患,保证了汉朝的安全,“初虽劳苦,卒获其庆”。

桑弘羊对抗击匈奴战争的一些论点及埘贤良文学的争辩,基本上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因此是具有说服力的。但在昭帝时,形势已有所变化,匈奴在元狩四年(前119)漠北之哉后,已然远遁大漠以北,对汉朝的威胁已大大减弱,加以汉朝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倘再坚持出兵彻底降服匈奴,就显得与轮台诏令精神有些不合。

古代风景画三、关于施政方针和治国理论思想问题。贤良文学信奉儒家仁义学说,主张德治,认为行仁政就可无敌于天下。他们一再引用历史教训,批判严刑峻法,指为亡国之道。他们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说:“二世信赵高之计,深笃责而任诛断,刑者半道,死者日积。杀民多者为忠,厉(欺压)民重者为能。百姓不胜其求,黔首不胜其刑,海内同忧,而俱不聊生。……匹夫奔万乘,舍人折弓,陈胜、吴广是也。当此之时,天下期(约定)俱起方面而攻秦,闻不一期(不到一年)而社稷为墟。乌在其能制群下而久守其国也?”因此得出结论说:“故治民之道,务笃其教而已。”

贤良文学还认为,严刑峻法,酷吏政治,只能增加犯法人数,造成社会动乱。“法令众,民不知所辟”,“方今律令百有余篇,文章繁,罪名重,郡国用之疑惑。或深或浅,自吏明习者不知所处,而况愚民乎!……此断狱所以滋众,而民犯禁滋多也”。加以“当今所谓良吏者……文诛假法(深文罗致,假借法令),以陷不辜,累无罪,以子及父,以弟及兄。一人有罪,州里惊骇,十家奔亡”,更加激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最后他们向桑弘羊提出警告说:“严刑峻法,不可久也。”

宫殿桑弘羊与贤良文学相反,他祖述法家,崇尚法治。他以为古今时势不同,因而用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也应有所不同。他主张根据现实情况决定施政方针,所谓“异时各有所施,今欲以敦朴之时,治刓弊(刓音完,刓弊,谓百姓贫弊,为巧诈以避法也。)之民,是犹迁延而拯溺,揖让而救火也”是不会收到实效的。他认为法乃至高无上之原理,有法则治,无法则乱。“令者所以教民也,法者所以督奸也。令严而民慎,法设而奸禁。网疏则兽失,法疏则罪漏。罪漏则民放佚而轻犯禁”。他的助手御史们也补充说:“明理正法,奸邪之所恶而良民之福也”。“无法势虽贤人不能以为治”。并举“吴子以法治楚、魏,申、商以法强秦、韩”,作为论证。

桑弘羊不但主张以法治民,而又特别强调严刑峻法。他举商鞅为例说:“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饰政教,奸伪无所容,”“商君刑(罚)弃灰于道,而秦民治。故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枷),所以重本而绝轻疾之资也。……盗伤与杀同罪,所以累其心而责其意也。”

桑弘羊坚持的法治主张,是与前面所说的经济政策相联系的。他主古代风景画张法治。固然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同时也是为了保证他所提倡的盐铁官营政策的顺利实施。如他的助手御史在发言中说:“张廷尉(武帝时酷吏张汤)论定律令,明法以绳天下,诛奸猾,绝并兼之徒,而强不凌弱,众不暴(暴虐)寡。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买官赎罪,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

此外,这次会议上的争论还涉及到农业的基本政策,对儒家学派的评价,如何看待古与今的关系,对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解,对接待外宾的礼节等问题。

盐铁会议反映了西汉统治阶级内部对汉武帝晚年特别是轮台诏令发布后的经济和政治形势的不同认识。会后虽然没有废止盐铁官营和平准均输法,但桑弘羊在政治上却受到二次沉重的打击。最后根据贤良文学的意见,“罢郡国榷沽、关内铁官”。“与民休息”的政策,进一步得到了肯定,对“昭宣中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盐铁会议有怎样的典故?视频

相关评论:
  • 15079771420盐铁之议事件概述
    厉尹卖在治国理念上,贤良文学倾向于道德教化,主张通过仁政来实现天下无敌。而桑弘羊则持有法治思想,认为严明的法律可以约束百姓,防止奸邪。此外,会议还涉及了农业政策、社会现实的评估、伦理道德的讨论,以及如何看待历史与现代的关系等深层次议题。这场重要的盐铁之议,其详细记录被西汉桓宽编入《盐铁论》一...

  • 15079771420盐铁会议是怎么回事?有什么作用呢?
    厉尹卖还有豪吏富商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的局面也经常出现,使得百姓日趋贫困。因此昭帝早期的经济政策,虽然弊端百出,但是加以改进,就可以进一步推行“与民休息”的措施。而桑弘羊在政治上受了很大的挫折,实施的官营政策也有一定的收缩。所以我认为盐铁会议的作用,是促进当时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 15079771420汉代“盐铁会议”召开时 谁是皇帝?谁是宰相
    厉尹卖盐铁会议 发生时间: 公元前81年 所属年代: 汉代 事件介绍 盐铁会议 众所周知,汉武帝的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是在反击匈奴、财政空虚的情况下实行的。它的实行,使汉朝政府广开了财源,增加了赋税的收入,得以有了比较雄厚的物力基础来支持长期的战争,从而不断拓宽了疆土,安定了边疆。在当时...

  • 15079771420历史的重要里程碑,盐铁之议究竟是怎么回事?
    厉尹卖虽然西汉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这些政策严重损害了利益集团的发财之路,所以一场声势浩大的盐铁会议开始了。这场历史上第一次正规的辩论赛一共有60多个人参加,双方辩手都是久经官场的老油条,说起话来都是滴水不漏。赞成改革派的官员认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政策西汉才富强起来,反对派则认为这些...

  • 15079771420历史上的盐铁专卖制度,是怎样的?
    厉尹卖当年在“盐铁会议”上,就有贤良文学直指桑弘羊“今公卿处尊位,执天下之要,十有余年,功德不施于天下,而勤劳于百姓,百姓贫陋困穷,而私家累万金。此君子所耻,而伐檀所刺也。”(《盐铁论.国疾篇》),说他处尊位,执天下之要,弄得百姓是贫困潦倒,而自己却因以权谋私,获得暴利,那是“私家累万金”,而对于这...

  • 15079771420历史上盐铁法是什么意思
    厉尹卖后来汉武帝晚年发布《轮台罪己诏》,对超出反击匈奴范围的过度的军事征伐有所悔悟,转为更为和平的政策。但直到汉昭帝时期,仍没有取消的盐铁专卖制度引起了广泛的不满,才导致了《盐铁论》记载的大辩论。这就是在辩论“国”要不要退的问题。盐铁会议时,为盐铁专卖辩护的人说那是为了筹集抵御匈奴的...

  • 15079771420汉代召开的盐铁会议主导了政府官营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思想来源什么...
    厉尹卖一、盐铁会议并没有主导了政府官营的政策 盐铁会议实质上是当时的辅政大臣霍光在打击桑弘羊的,桑弘羊主导了盐铁官营。盐铁官营是汉武帝时期,桑弘羊提出来,盐铁官营保证了很大一部分政府的财政收入。桑弘羊说: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货之赏,以万亿计,皆赡大司农。此者……盐、铁之...

  • 15079771420盐铁会议简介
    厉尹卖公元前81年,汉代发生了一场重要的经济政策讨论,史称盐铁会议。这场会议的核心议题是汉武帝时期实施的盐铁官营、酒榷均输政策,这些政策是在汉朝面对反击匈奴的战争压力和财政紧张的背景下出台的。这些政策的实行确实为汉朝政府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益,通过扩大税收来源,政府积累了丰富的财政资源,为长期的...

  • 15079771420盐铁论简介
    厉尹卖《盐铁论》是西汉时期的一本政论性散文集,由西汉桓宽所著。该书是研究西汉经济史、政治史的重要史料。它记录了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期间召开的“盐铁会议”的辩论经过及双方的主要观点。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问题展开激烈辩论。桓宽根据...

  • 15079771420盐帮的产生背景
    厉尹卖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民生疾苦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会上,双方对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财经政策,以至屯田戍边、对匈奴和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