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曹操好说真话吗?(1)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真话论三国曹操是否是军事家~

A   曹操文武双全 无愧军事家称号
  
  作为中国最为知名的历史人物之一,曹操的真实面目到底如何?曹操在正史和传说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最好能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和传说的曹操区分开来。
  那么,曹操的真实形象到底如何?曹操文武双全,统一了北方,还改变了汉室奢靡的生活方式,生活极为简朴,在政治、经济、文学、军事上都有卓越贡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均认可曹操的正统地位。
  东汉末年各地豪强拥兵割据,趁此之机,曹操改编青州黄巾军,独立发展武装,在南北征战中雄踞一方,成为魏、蜀、吴鼎足之势中的主导性力量,这都离不开曹操卓越的军事才能。如果否定这一切,就是历史虚无主义了。
  裴松之注《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史书还记载他“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
  令人惋惜的是,其著述大都亡佚,从其存世的军事文书和所取得的军事成就来看,曹操无愧于军事家的称号。
  说到曹操的文学成就,只需说说《观沧海》就足矣!至今仍是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篇目,《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诗句也不时从人们口中吟出。
  其实在曹操死后的几百年间,其形象基本属于正面人物,曹操形象的根本转变大约源自宋代。易中天在其《品三国》中这样解释:从宋代到元末的几百年间,汉族屡遭外族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使得汉族人民不得不奋起反抗,这就导致一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文艺作品的出现。而当时的作家又以最为流行的三国故事作为题材来体现“人心思汉”,遂把刘备、诸葛亮的蜀汉政权当做正统来加以怀念,董卓、曹操遂成为理所当然的反面,因此,曹操终于由一个有本事的人、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花脸奸臣了。
  曹操形象的转变主要归因于在民间影响力很大的《三国演义》和各种戏剧作品,这些作品中,只要涉及曹魏,都存在很多歪曲和丑化的内容,久而久之,曹操的真实形象就被人遗忘了。
  实际上,曹操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有很大贡献。东汉末年,社会衰败、诸侯混战,汉王朝已没有能力统治天下,曹操统一北方,实现屯田制,对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都有重大贡献,也为后来晋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虽然背负了千年“骂名”,但为曹操翻案者并不在少数,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毛泽东和鲁迅。
  曹操是毛泽东点评较多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在毛泽东看来,曹操是中国古代少见的一位集政治、军事、文学才能于一身的人,他还曾在诗中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在《而已集》中,鲁迅则写道:“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现在有人怀疑曹操的军事才能,山东有个叫李兴斌的,概括了一下曹操的军事才能,用了四句话,即:一、长于战术、短于战略;二、长于任将、短于治军;三、长于陆争、短于水战;四、长于政治、短于军事。特别流行的一个观点是:有时曹操的机谋才能,都是吸收了手下谋士的意见而已,算不得他自己的才能。那咱们就说说毛泽东吧:淮海战役前,是谁让粟裕下江南的?最后毛从谏如流才有了最后的淮海战役大胜;是谁在辽沈战役时请“主席冷静考虑之”?;如果因为没有打下台湾,就认为毛不擅长水战,那咱们也就不必讨论了。
所谓的善于采纳,必须有一个前提,善于判断,判断的基础是什么:真正的才能!如果自己就是一个糊涂蛋,何来的纳谏?何来的最后胜利!比如袁绍同志就是!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阪坡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唆一心要拿荆州
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的摸
o^骗伱+伤伱+气伱=喜欢伱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
谁来阻救
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
历史又从头
o^骗伱+伤伱+气伱=喜欢伱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阪坡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唆一心要拿荆州
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的摸
o^骗伱+伤伱+气伱=喜欢伱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
谁来阻救
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
历史又从头
o^骗伱+伤伱+气伱=喜欢伱
独自走下长阪坡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唆一心要拿荆州
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的摸
o^骗伱+伤伱+气伱=喜欢伱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
谁来阻救
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
历史又从头

  易中天认为曹操的可爱之处是好说真话,“想什么就说什么”。“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品三国》20页)这里出现了悖论:奸诈怎么会是真实的、本色的?残忍、暴虐怎么能用“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来形容?这对残忍、暴虐是批判还是欣赏?古有嗜痂之癖、逐臭之夫,还没听说有欣赏残忍、暴虐的!   易中天为了说明曹操的真实、本色,举了很多例子。但那只能表明:曹操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对某些人说的是真话,而不能说明他不说假话或少说假话。下面我也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证明曹操说假话。其中的例子易中天也讲过,只是说明的问题不同罢了。   例一:据《三国志· 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曹操少年时放荡无度,他的叔叔经常向他父亲曹嵩打小报告,曹操当然会因此受到父亲的责难。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见叔父,装作口斜脸歪的样子,叔父问他怎么了,他说中了邪风。叔父赶紧向曹嵩报告,曹嵩唤来曹操问道:“你的叔父说你中了邪风,已经好了吗?”曹操说:“我并没有中邪风,只因失爱于叔父,所以叔父才说我的坏话。”此后,叔父再向曹嵩报告曹操的事,曹嵩便不相信了。曹操因此便更加肆意而为了。   可见曹操从小就撒谎。   例二:建安二年(公元197),张绣投降了曹操,曹操纳了张绣守寡的婶母,“绣恨之”。张绣有个贴身的卫士胡车儿,勇冠三军,曹操暗中拉拢胡车儿,送给他金子。为了这两件事,张绣降而又叛,把曹操打了个措手不及,曹操中了流矢,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和贴身的爱将典韦都战死了。事后曹操对诸将说:“张绣投降,我错在没有取他的家属作人质,以致于打了败仗。我知道为什么失败了,大家可以看到:今后我再也不能打败仗了。”(见《三国志· 武帝纪》和《张绣传》)   例三:建安九年(公元204),曹操攻入邺城,祭祀了袁绍的坟墓,还哭了一场。(见《三国志· 武帝纪》)晋代史学家孙盛认为曹操是在作秀。他说:“夫匿怨友人,前哲所耻;税(脱)骖旧馆,义无虚涕。苟道乖好绝,何哭之有!”(克制自己的怨恨与人家友好,是古代哲人引以为耻的;遇到故人之丧而停车吊祭,没有假哭的道理。如果走不到一起,友情破裂了,哭个什么劲儿!)(《三国志· 武帝纪》裴注引)   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如宋代学者唐庚说:“刘、项(刘邦、项羽)受命怀王,约为兄弟。而绍与操少相友善,同起事,而绍又为盟主,虽道乖好绝至于相倾,然以公义讨之,以私恩哭之,不以恩掩义(不因为私恩掩盖公义),亦不以义废恩(也不因为公义废除私恩),是古之道也,何名为失哉?(怎么算是做得不对呢?)(《四库全书》史部史评类, ·唐庚:《三国杂事》卷上)   唐庚所说,似乎也有一定道理。但曹操和袁绍虽然过去是朋友,又共同起兵讨董卓,毕竟两个人已经反目为仇,双方已经打得难解难分,还有什么友谊可言?曹操不是作秀是什么?其目的很明显,不过是演给冀州人看,以此来缓解冀州人对他的反感,消除冀州人的观望怀疑心理,以便更好地吸收冀州的官僚士大夫继续为自己干事,使冀州百姓服从自己的统治,如此而已。不久,曹操下令:免除河北(冀州)今年的赋税,禁止豪强兼并百姓土地,于是“百姓喜悦”。(《三国志· 武帝纪》)这和哭祭袁绍陵墓加在一起,是争取河北官僚士大夫和人民的一整套措施。   曹操在政治上需要作秀,哪有那么多的“真实”与“本色”!   例四:曹操在征讨袁绍之子袁谭时,河渠中的水结了冰,命百姓出劳役去凿冰。同时规定:逃亡者不许自首,抓到一律处死。后来有的逃亡百姓到曹操那里自首,曹操说:“不处分你吧,算是违令;杀了你吧,你又是自首的。赶紧回去躲起来,不要让官员抓到你。”百姓感激垂泪而去。但后来还是被官吏捕到杀死了。(《三国志· 武帝纪》)


5 曹操好说真话吗?(1)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