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热点 | 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历程、现状、问题以及策略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形式,通过移动图像表达信息与情感,拥有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双重属性。电影产业,作为以电影为核心,包括生产、发行、放映及相关衍生品的经济形态,区别于其他产业,拥有独特的经济与文化社会属性。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阶段的构建、到转型阶段的利益协调、再到产业化改革阶段的黄金发展,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三个阶段的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

1. 计划经济阶段:电影产业链的建立

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时期:“十七年”与“文革”时期。其中,“文革”期间,电影创作与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状态。1973年后,故事片的生产逐渐恢复,共摄制了76部故事片。

2. 转型阶段:产业环节的利益调整

这一阶段从“文革”结束后的改革开放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期间,是中国电影事业与产业初步恢复、转型与协调的时期。

3. 产业化改革阶段: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

加入WTO后,中国电影产业实现了根本性突破,发展进入黄金时期。院线制正式确立,民营电影企业崛起。至2002年,民营影视企业的投资比例已达到整个影视制作产业的三分之一。现今,万达电影、华谊兄弟、博纳、光线、华策等民营影视公司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导力量。此外,中国电影市场已融入国际大市场,自加入WTO后,每年引进20部外国影片作为分账片放映,外资参与中国影院的改造、改建,但比例不得超过49%。2019年6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取消了电影院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

二、中国电影产业近五年的现状与新变化

1. 电影产业改革深化,推动中国电影从大国向强国迈进

2017年3月1日,《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政府文化治理与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文化产业被确立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电影产业决策进入综合竞争的时代性价值趋赴。

2. 资本、文化与艺术的博弈持续,市场资本系数与外部关联性增强

文化产业成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电影产业决策面临综合竞争的挑战,通过加强对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加大电影精品专项资金的力度、借力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电影业发展、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进一步规范电影市场,促进电影产业改革。

3. 疫情加速市场衰退,市场参与者心态变革

疫情持续两年多,加速了电影市场的衰退,市场参与者的心态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电影产业在面临疫情危机时,展现出反思的积极意义,寻求化解行业痛点难点,推动共享价值的构建。

4. 互联网的崛起与影响

互联网的崛起改变了电影创作的价值链和传播方式,网络电影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国家电影局印发《“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为中国电影市场带来新的动力。

5. 科技与电影产业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影像技术迅速成长,在电影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影响着电影产业的发展。

三、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挑战与策略

面临的问题包括电影话语的局限、过度追求票房指标、文化上陷入道德和审美的虚无主义、电影产业的全球观不足等。发展策略上,需要树立电影产业的功能性整体意识,关注新问题,建立纠偏和纠错机制,构建“电影产业之学”,实现电影产业的活力。

四、中国院线制建设历程

1. 磨合期(2002-2005)

推行“院线制”,形成以若干影院为依托,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

2. 提速发展期(2006-2011)

更多业外资本进入电影行业,一批资产联结紧密的院线脱颖而出,如万达集团独立运营万达院线,广东大地院线、浙江横店院线先后进入市场。

3. 快速发展期(2012-2016)

互联网企业与电影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从2014年前后开始,“互联网基因”影响着电影行业的各环节。

4. 螺旋上升期(2017-2021)

互联网更深入地介入影院市场,掌握购票入口的票务平台如“猫眼”、“淘票票”等,院线和影院的话语权明显削弱,电影票线上转化率超过90%,热门档期网售占比可达98%。

总结而言,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产业化改革的发展历程,当前面临互联网崛起、科技融合与全球化竞争的挑战,通过深化改革、构建“电影产业之学”等策略,以期实现从大国到强国的转型。


影视热点 | 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历程、现状、问题以及策略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