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县”乃古“悬”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说举着细小的钓竿钓绳,奔走于灌溉用的沟渠之间,只能钓到泥鳅之类的小鱼,而想获得大鱼可就难了。
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
庄子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浅识小道”,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而中国小说最大的特色,便自宋代开始具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种不同的小说系统。文言小说起源于先秦的街谈巷语,是一种小知小道的纪录。在历经魏晋南北朝及隋唐长期的发展,无论是题材或人物的描写,文言小说都有明显的进步,形成笔记与传奇两种小说类型。
而白话小说则起源于唐宋时期说话人的话本,故事的取材来自民间,主要表现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识。但不管文言小说或白话小说都源远流长,呈现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扩展资料:小说的奠基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八百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当历史进入唐代小说才正式形成。追溯八百多年的奠基,主要在四个方面:
一是寓言故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
二是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
三是文人笔记。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明显,文人笔记大都记载一些轶事、掌故、素材。
四是民间娱乐消闲。各朝代都有茶馆饭店常驻的说话人、说书人,以话本为基础,每天把故事小小的说一段(小说),以吸引客人每天回来听书,希望保证生意兴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说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里程及其规律


第一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第一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论述,第二部分是从横的方面论述,全文纵横交织,互相补充,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部分讲发展过程,作者是按几个阶段来写的。1.起源:神话传说。2.发展: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上述两个阶段中,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3.成熟:唐代传奇。脱离历史而成为独立的文学创作。4.继续发展: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5.顶峰:明清文人独立创作,写平凡的人和事。

作者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抓住了两个关键。第一个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萧统的文学定义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学作品必须有想像虚构,还要讲求文采。神话传说、志人志怪,都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所以同历史归于一类。唐代传奇,有想像虚构并讲求文采,因此就离开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第二个关键是文人加工民间传说与文人独立创作的关系。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都是文人采用民间传说而进行再创作的,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明清小说,发展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抓住上述两个关键,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作者列举了四条。这四条与第一部分的内容密切相关。例如第一条,“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这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都可以得到证明。又如第二条,“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这从中国古代小说的几个发展阶段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作者在课文中只谈了“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一点,在另外的文章中还谈了几点(参照“有关资料”)。

二、学习重点说明

1.融会贯通,理解课文


首先,把第一部分讲发展历程的内容按时间顺序串连起来理解。在这中间,可以把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两个关键。理解了这些,就理解了第一部分内容。其次,把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的内容与第一部分的内容结合起来理解。例如第二条规律,因为古代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对史传文学的传统有所继承,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反之,理解了第二部分内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第一部分。例如,理解古代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那么也就不难理解小说发展过程中话本小说、演义小说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了。

2.举一反三,用实例说明规律

在课文中,作者已经举了不少实例来说明规律。因此,学生从课文中不难得到启发,模仿着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去进一步说明课文阐述的规律。例如,作者已经用《三国演义》《水浒传》说明第三条规律,但失之于简单,不妨要求学生把说明具体化。甚至有些学生熟悉的但作者没有涉及的例子,也不妨要求学生去说明课文中提到的某些规律。这是学习课文的延伸,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课文。

●解题指导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朝代
发展阶段
体裁特点
规律

魏晋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话传说
1.中国的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古代小说的每次发展都是由文人作家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2.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很有影响。3.古代小说创作立足于现实。4.由于受封建文化的压迫摧残,古代小说的发展极为艰难。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志怪志人


成熟
唐传奇

宋元
继续发展
话本

明清
顶峰
①演义小说
②文人独立创作,关注平凡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二、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明课文观点上的作用。

1.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2.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

3.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4.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本题中所列引文,都是文言,需要学生切实弄懂,知道它们的含义;还要求学生了解它们在说明文章观点上的作用。

1.意思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积极意义,其内容的表达、形式的安排,都经过作者深沉的构思、想像,其辞藻、音律、用典等艺术形式都比较讲究。事,指作品描写的对象。沉思,深沉的构思。义,指思想内容。翰藻,指作品的辞采。课文引用萧统的这两句话,是为了说明萧统对文学与历史等学术著作的区别已经有所认识,到唐代,我国的古代小说终于脱离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

2.意思是,爱它而要知道它有缺点,恨它而要晓得它有长处。缺点、长处必须都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课文引用《史通》的这些话,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能够辩证地认识人和描写人。

3.意思是,明亮的镜子照物体,物体的美丽和丑陋全都清晰地显露出来。妍,美丽;媸,丑陋。课文引用这两句话,是为了说明《水浒传》写人艺术的高明。

4.意思是,虽然我的书名为志怪,也不专写鬼神,却时时写人间的变异,也略微蕴含着鉴戒。课文引用吴承恩的话,是为了说明《西游记》是立足于现实的。

三、作者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为例说明第三条规律,其中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例的说明较简略,试把这两例中的一例的说明具体化。

以《水浒传》为例。作者写北宋宋江农民起义,是立足于现实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元末爆发了农民大起义,群众性的反抗运动风起云涌。它们规模宏大,波及的范围广泛,其间又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产生,因此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传说施耐庵同元末的农民起义运动有一定的联系,甚至亲自参加了起义的队伍。可见,《水浒传》描写的农民起义,正是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的。

四、试把读过的《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范进中举》等课文联系起来理解,想想它们体现了本文提到的哪些规律,并写成一二百字的短文。

它们体现了课文提出的四条规律。写一二百字的短文,可以重点谈其中的一条。

●教学建议

一、指导学生以旧知求新知,旧知、新知融会贯通,理解课文。高三学生,应该读过一些中国古代小说,也读过不少史传散文,例如中国古代四大著名长篇小说、话本小说,志人志怪小说、神话传说等,又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中的一些散文等。要调动学生的这些积累去理解课文,这样就容易得多。

二、理解我国古代小说与史学的关系,是把握课文内容的关键。第一部分讲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小说脱离史学而独立,这是关键性的进步;第二部分讲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小说继承史传文学的优秀传统,这是关键性的规律。因此,指导学生把握课文,要抓住关键不放松。

三、这篇课文有一定难度,不要求学生全部读懂,能懂多少就算多少。这篇课文的教学只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知道怎样融会贯通地去阅读有一定难度的文章。

四、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把“有关资料”中某些东西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资料去阅读课文。

●有关资料

一、关于“文学”的含义(胡经之)

对于文学是语言艺术这种认识,中外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才逐渐明确。

在中国,“文学”的含义曾有几度变化。在先秦时代,“文学”是“文章”(“文”)和“博学”(“学”)的总称,“文学”包括了整个文化,先秦诸子的哲学、道德、政论文章,都被说成是“文学”。到了秦汉时代,“文学”还是总括“儒学”和“文章”,但二者渐趋独立,“文学之士”逐渐分离为二:一类归“文苑”,一类属“儒林”。像司马相如这类从事辞章诗赋创作的文人,和那些专门研究儒学经术的学者分开来了。发展到魏晋时代,“文学”和经学、玄学、史学都分立发展。到了齐梁时代,更进而把“文学”细分为“儒”和“学”,把“文章”细分为“文”与“笔”。史传、奏议这一类文章归入“笔”,屈原、宋玉、枚乘、司马相如等人辞章诗赋一类算作“文”(梁元帝萧绎的《金楼子·立言篇》对此有所阐明)。“文”“笔”的划分,表明了齐梁时代对于文学的了解逐渐深入。对于“文”和“笔”的解说,前人众说纷纭,清代学者常把有韵的称“文”,无韵的称“笔”。其实,“文”与“笔”的原则,不只在有韵无韵,也不只在言辞的美,还在于有无情采。齐梁时代就有人把“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文”和一般的文章区分开,“文”不仅要有特殊的言辞,而且要有特殊的情采,即所谓“流连哀思”,“情灵摇荡”。这种对“文”的看法,接近今天所说的艺术的文学或美的文学的意思了。“文”和“笔”的区分,把艺术的文学或美的文学同其他文学(其实是文章)从内容和形式上区别开来了。可惜,齐梁时人常常只把诗赋一类视作“文”,而小说一类却排除在外。在创作实践中,齐梁文学的情采,也只局限在贵族上流社会的狭小天地,偏向于追求“翰藻”的华美,形式主义弊祸严重。到了隋唐时代,为了反对形式主义,出现了古文运动,取消了“文”“笔”之分,甚至以“笔”为“文”,“文学”变成了“明道”之器,不区别艺术的文学和道德文章了。发展到宋代,“文学”干脆成为“载道”之具,道学代替了“文学”。幸而,自先秦以来,历代对于“诗”的看法一直较接近于艺术的文学或美的文学这种意思。自唐代开始,“诗”和“文”的区分更加明显,语言艺术的特点在唐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戏曲、小说和一些散文中也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但长期以来,封建文人把戏曲、小说之类看作雕虫小技,不能列入“文学”殿堂,那些并无语言艺术特点的文章却被尊为“文学”正宗。只是到了现代,人们终于把这些具有语言艺术特点的诗歌、小说、剧本和散文称之为文学,而把那些并无语言艺术特点的文章列在文学之外。于是,文学是语言艺术的含义就确定下来了。

在国外,“文学”含义的变化,也经历了类似的途径。古希腊时代,史诗、悲剧早已很发达,但“文学”并不专指这类东西,而是总括一切文化。西方用拉丁文littera一语来表示一切书写的东西,小至一个字母,大到整个文化,包括具有语言艺术特点的东西,全包罗在内。中世纪神学统治一切,包罗万象,文学被淹没在神学之中。文艺复兴以后,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科学的发展,学术的细分,使得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史学、美学等等都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科学。剩下那些不能归入科学之列的诗歌、剧本、小说等等,独立出来,称之为文学。

《美利坚百科全书》(1963年版)里说道,文学“词源上的意思是一切书面的或印刷的东西”。直到现在,“还流行着关于文学的两种对立的观念。一种观念认为,一切说得好的东西都是文学,认为文学风格标志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另一种看法认为,文学的核心和基本的特点是在于它是想像的表述形式,一切文学都是虚构的”。日本《万有百科大事典》(1973年版),也把文学分为广、狭二义:“广义的文学是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东西。”“就狭义来说……亦即与文艺同义。”这说明今人对于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本质和特征,认识越来越精确,越来越深刻。

(节选自《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二、中国古代小说的性质和范围(石昌渝)

讨论中国小说文体,首先碰到的是小说的性质和范围的问题。小说是叙事性散文(清代骈文小说《燕山外史》是极个别的例外),与叙事诗的区别是清楚的,比如陈鸿的《长恨歌传》是小说,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诗,一个是散文,一个是韵文,虽然同是叙事,但文体的区别一目了然。比较不容易区别的是小说与史传。

小说与史传都是叙事散文,都同样有人物有情节有主题,都同样有作者概述和场景描写,它们的区别何在?司马迁的《史记》,抽出一个片断来,例如《鸿门宴》,那场景描写有行动有对话有细节,性格栩栩如生,可以说与小说没有分别。但是,尽管它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却是史传而不是小说。根据就在它是据实而写。古代小说,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其人物和情节也许是有一些历史依据的,但作者不过是借它们来抒发自己的胸臆,创作中不免要对原来的事实加以选择,加以强调,加以重组,加以虚构补充,总体上是作者主观想像的产物,本质是虚幻的,因此它是小说而不是史传。明代谢肇说:“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亦要情景造极而止,不必问其有无也。”(《五杂俎》卷十五)清初丁耀亢则进一步指出小说的价值与史传的价值不同,“小说始于唐宋,广于元,其体不一。田夫野老能与经史并传者,大抵皆情之所留也”(《续金瓶梅集序》)。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是“史贵于文”,小说因其虚妄无稽而长期遭到轻贱,谢肇和丁耀亢理直气壮地宣称小说就是虚妄无稽,阐明小说的价值不系于“实”,而系于“情”,从而明辨了小说的文学品格。史传说真话,小说讲假话,真和假,这就是史传和小说的区别所在。

不过,一进入作品实际,问题又不那么简单了。白话小说与史传的区别很明显,问题在文言小说系统。纵向来看,唐代以前比较好办,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小说。古代史志和书目文献指称的那个时期的“小说”是别有所指的,并非文学意义的小说。东汉桓谭和班固在处理古代文献的时候,把那些实录性质的丛残小语统称为“小说”,一部分托古人近于子部而又浅薄者归在子部,一部分记古事近于史部而又悠谬者归在史部。这类作品一是实录,尽管实际上是真伪杂存,但作者是据见闻而录,不事虚夸和铺饰,因此,二是文字简略,篇幅短小,所谓尺寸短书。对这类作品,桓谭和班固是食之不甘,而弃之可惜,故列“小说家”类存之,可备治身理家参考,或可广见闻资考证。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的兴盛自有它的社会文化原因,但在文体上是承袭“小说家”,并且成为唐前“古小说”的主要部分。以实录和短小为特征的“古小说”充其量只是中国小说的史前形态。进入唐代,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唐代传奇不避讳虚构,驰骋想像进行铺叙描写,实录的原则放弃了,短小的格局打破了,它标志小说文体的诞生。传奇小说的存在,使得“古小说”发生了分化。一支紧跟着史传走,这就是野史笔记。野史笔记重在摭拾史料,其中既有叙事文,也有说明文和论说文,内容正如明代胡应麟所归纳的有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六类,以后四类为主体的即是野史笔记;另一支在史传和传奇小说之间摇摆,它标榜实录,篇幅也短小,但比较偏重故事性和趣味性,因而文学色彩比较浓厚,这就是笔记小说。虚与实孰多孰少,对它很难作计量性判断。历史学宽容一点,可以把它纳入自己的范畴,而小说扩大一点,也应该确认笔记小说为小说家族的一员。

再进一步面对一个作品集子,确认是不是小说就要具体分析了。野史笔记的一个集子中也含有传奇和志怪性质的作品,如唐代《酉阳杂俎》就有好的志怪作品,宋代《癸辛杂识》就有一些记录轶事异闻的作品,元末明初的《辍耕录》中有些篇什则成为后世小说的题材来源,甚至一些文人的文集中也会偶然杂有一些精彩的小说,如《东田文集》中的《中山狼传》,《九集》中的《负情侬传》《珠衫》《刘东山》等;相反,笔记小说集中也会夹杂一些杂录性质的文字,例如用传奇小说方法写成的笔记小说集《聊斋志异》也有一些非叙事性的篇章。出现这种情况,与古代人的“小说”观念有关。尽管明代中期以后通俗文学家们为小说正名,为小说的地位和发展大声疾呼,但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传统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清代乾隆年间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对“小说”的看法与桓谭、班固的看法基本保持不变,就是一个明证。两种“小说”概念的并存,是造成小说与史传有一部分交叉的重要原因。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体丛书·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三、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吴组缃)

我国古代小说理论里头有很多好的经验,有些我们就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唐代有个刘知几,是个史学家,他把史传文学的经验总结出来,写了一部书叫《史通》。他很讲究“识”。先秦早就讲究“器识”,所谓“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器识,就是心胸开阔,目光远大。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一部《史记》来呢?他认为,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万卷书不行,还要行万里路。这样他的见识就多了,心胸就开阔了。中国小说理论的头一条,要想写好小说,首先要心胸开阔,眼界宽广,首先要在“器识”上下功夫。而不能心胸狭窄,眼光如豆,只见个人的眼前的那么一点东西,要能高瞻远瞩地看问题。

第二条,你要写好一篇小说,必须要有“孤愤”。李贽说《史记》为什么写得好?因为太史公有“孤愤”;《左传》为什么写得好?因为左丘明有“孤愤”。《水浒传》为什么写得好?施耐庵有“孤愤”。后来许多评论《聊斋志异》《红楼梦》的,也都说蒲松龄、曹雪芹有“孤愤”。“孤愤”是什么?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个人的真实感情,个人所独有的激情。就是你对这个题材、这个主题有极大的热情,你自己被这个题材、这个主题所感动,使你欲罢不能,非要把它写出来不可。不是为了有名气,更不是为了稿费。古代写小说是倒霉的事,哪来的名利!如果你对你要写的没有深刻的感受,没有极大的热情,没有被它深深地感动了,就没有必要来写它,而且也写不好。

第三条,中国小说很讲究“真实”。现在,我们的有些评论对于这个写真实还是起反感。一写真实就是自然主义了,就是暴露我们社会的黑暗面了,要作反动宣传了。其实,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打了一次嗝儿,你就不吃饭了?当然,你以写真实为借口,写坏小说,我们要批评;但不能因为这个缘故,就反对写真实。怎么能反对写真实呢?“真、美、善”三个东西我们都要。可这三个东西并不是平列的,真美善以真为基本。没有真,你那个美是假美,你那个善是伪善。假美、假善有什么价值?所以要大胆地写真实。至于你写得好不好,那是你的思想观点、思想感情问题。真是文学艺术的生命,也是小说的生命。没有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我们要使文艺成为人民的工具,很好地为人民服务,首先要尊重它的性能。真实是它的性能,把真实丢掉了,就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就变成不顶用的东西。过去我们常常把文艺这个性能抹煞了,忽略了。

要讲写真实,很要紧的一条,就是必须深入生活。没有生活你就胡编乱造,坐在屋子里想入非非,尽是想当然,那是不行的。《史通》上总结史传文学一条经验,拿现成的话说,就是“反映论”。马克思讲过一句话,原话我记不清了,意思是说,我们读一篇小说,一篇文学作品,要区分哪些是作者主观世界的东西,哪些是客观世界的东西。就是说,作品是反映,它是通过作家的主观来反映客观,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时代气息、历史面貌。《史通》总结我国的史传文学,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就像明镜照物一样,漂亮的(妍)、难看的(媸)都照出来;像“虚空传响,清浊必闻”,就同空气传播声音一样,好听的(清)、难听的(浊)都传过来。这就是真实,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时代面貌和历史面貌。这并不是客观主义,史传文学是要“寓褒贬”“别善恶”的,就是将善恶褒贬包含在里头,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叫“皮里阳秋”。是非、善恶不直接说,通过情节场面,通过人物的对话言论,让读者自己去分辨评判。中国诗歌理论中有句话叫作“不落言筌”。言筌就是解释说明。《史通》标举一个“晦”字,以与“显”相对。“显”是浅露,也就是直截说明;“晦”就是具体叙写,反对直说。中国文学有这个传统的信条,就是不允许解释说明,要通过情节场面,通过形象来表现褒贬。所以“明镜照物”并不是客观主义,而是含有褒贬,暗藏着褒与贬。这也是鲁迅极力信奉的。有些人不了解此意,作了相反的评价,应该考虑!

由此,《史通》还总结了一条,就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就是说,爱它而晓得它有缺点,憎它而晓得它有所长。正如我们所理解的: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的矛盾的统一体,不可能有纯粹的东西。好人身上有缺点,坏人身上有长处。这完全符合辩证法。但这不是说没有善恶、是非之分。所爱、所憎,分得清清楚楚;在此前提下,再看次要的方面。比如吴承恩写《西游记》,创造了个猪八戒,它是个小农生产者。他眼光如豆,心胸也不开阔,而且动摇得很厉害,一遇困难就要散伙,回高老庄去。遇到妖魔鬼怪,孙悟空去打,他却躲起来睡大觉;回来一看,孙悟空快打赢了,他怕功劳全是别人的了,赶快跑过去打几耙子。他还爱挑拨离间,几次在唐僧面前说孙悟空的坏话,把孙悟空赶走。总之,这个人的缺点是很多很严重的。但我们并不觉得这个人特别可恨,我们小孩看到他就笑,并没有把他当成敌人来看。为什么?因为作者还写了猪八戒的许多更为主要的长处。比如劳而又苦的事情都是猪八戒干的,长途挑经担,孙悟空是不干的;过那个稀柿洞,硬是猪八戒拿嘴巴拱出一条路来;妖魔鬼怪把他抓起来,他骂到底,从来不投降的。还有,他闹情绪是常事,可始终没有脱离取经队伍,取经队伍少不了这么一个人。这就是说,作者在创作猪八戒的时候,是“爱而知其丑”的,而且把他的丑大胆放手地写得很充分。《水浒传》写林冲,写武松,写鲁智深、李逵,都是采取这种态度。“憎而知其善”,也是如此。《三国演义》写曹操,作者是恨他的,把他当作反面人物来写。可曹操有雄才大略,最后胜利的还是他。他有很多优点,善于用人,善于识才。抓住一点好处就写出来,决不掩藏、抹煞。可这些好处,这些雄才大略,就使他成为一个大坏蛋,不是普通的坏蛋。司马迁写刘邦,写项羽,也持这样的看法。这就是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写出真实的人来,写出有血有肉的人来。《红楼梦》更是这样。林黛玉是作者同情的,可是写了她很多缺点;薛宝钗是作者不喜欢的,但也并不抹煞她种种的长处。正因为这样,《红楼梦》里写了许许多多的人物,一个个都是活生生的,使我们感动。“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这一条经验我们就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人物写得真实起来呢?生活中有多少使人感动的新人新事,叫我们一写,往往就显得不真实了。

中国小说还讲究神似。只写得形貌真实还不行,还要神似。苏东坡就讲:“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说绘画只讲究外形相似,这个见解同小孩子的见解一样,太浅薄了,太幼稚了,因此一定还要神似。鲁迅先生也讲,画头发,画得怎么细,也不可贵。要紧的是画神,画眼睛,把眼睛的神态画出来。我国古代的小说,都讲究形似和神似,更讲究神似。《水浒传》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宋江、李逵、鲁智深、武松、林冲等,都写得神似。《红楼梦》更讲究神似,而且写人与人的关系,也写得神似。比如说,黄莺儿,你仔细看看,她必然是薛宝钗的丫环;紫鹃,一看就是林黛玉的丫环;还有,侍书是探春的丫环,入画是惜春的丫环,一看就有这种特点。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写得入神了。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写了五家贵族。每家的人一个个性格不同。可总起来每家各有一个共同的家风,一看就是这家的。我们现在的小说,能写到这样子的,还不多。

我在学校念书的时候,美术学院有个同学,他会画画,他是主张“写意”,主张画神似的。他替我画像,画了一个头,画了几笔头发,再画了眉毛、眼睛。底下就不画了。连个轮廓都没有,鼻子也没有,嘴巴也没有。可是挂在宿舍走廊里,大家一看就说这是我。都说,怎么几笔就画得这么像?我说你为什么不把鼻子画出来,不把嘴巴画出来?你把我搞得太不像样子了。他说,你的鼻子我没看出特点,嘴巴也没特点,画它干什么?你的特点在上部。因此,就抓住了这个,画出神似。《红楼梦》里有很多地方也是这样写的。黛玉葬花,一边哭着,一边念着葬花词。贾宝玉隔着好几十米,在那个山石后面就听清了,把它一句句,一字字记录下来。实际生活里这不可能,这就不形似。林黛玉的声音本来就小,又是哭哭啼啼的,念出来的葬花词你离那么远就听清楚了?可作者不管这一套,如同刚才说的美术学院的同学给我画像一样,他不讲形似,要紧的是抓住神似。黛玉葬花,抓住了林黛玉典型性格中一个最精要的东西。为什么葬花呀?她在怜花。为什么可怜花?她在可怜她自己,就像一朵花一样,在那样恶浊的社会环境里,她这么一个女子,这么一朵美丽的花,就要被摧残践踏成污泥了。她想把花埋起来,“质本洁来还洁去”。这就是抓住了林黛玉典型性格的一个要点,一个“意”,一个神。在这种情况下丢开了形似,而只抓神似。黛玉葬花,构成一个盛传久远的画面,就因为它画了“神”。当然,我是主张要形似的,形似还是基本的。你写现实题材的小说,不形似不行。不过古代有这个传统,我们不能反对。可我们要理解,理解以后评论起来就不同。这在诗歌也是如此。杜甫的名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有评论者说写这棵柏树太粗;有的又说太高,不符合真实。有高明的论者,

中国小说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说明,晚熟于诗歌、散文,略早于戏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小说一向受到封建正经统文人的鄙视。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中国古代小说,是在封建正统文人“每訾其卑下”的歧视眼光下发展繁荣起来的。这也是一种“逆反”。

中国古代小说起于何时,源于何书?我们似不可拘泥于一时一书,因为小说在叙写技法上,虽不似戏剧那样要求各种文学艺术的高度融合,但较之诗歌、散文要求却更多更高,非一时所能形成,更非一书所能标志,只宜概而言之。我们把先奏两汉看作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时期,实际上是基于我们并不认为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产生符合小说文体基本条件的小说作品。就实际情形而论,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等,都孕育着小说艺术的因素,为小说文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呈露出了中国小说童年时期便已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别的端倪。不过中国古代早期的小说与历史传记难以截然分开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事实。

从后汉至唐代以前,是中国小说的童年时期,或者说是中国小说初步形成的时期。鲁迅先生把唐以前的小说称为“古小说”,这是为了与唐人小说和唐以后的小说区别开来。因为唐人小说是公认的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完全成熟的标志,而“粗陈梗概”的六朝小说,显然是不成熟的。可以认为,“童年期小说”与“古小说”就是相似相通的。这一时期的小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事物的“真实”而非强调艺术的真实。作品大都不作“幻设语”,作者所写的是作者所相信实际存在的,因此作品大致带有“传景”性质。就志怪小说而论,不是像后来的作者借非人类的故事来反映人世间事,而是确信“阴阳残殊途,人鬼乃皆实有”。从根本上讲,作者还不知怎样做小说,更非“有意为小说”。这种带有原型状态的小说,无疑表现了童年时期的特点。童年期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和以干宝《 神记》为代表的志人小说两大类别的兴起,既与时代文明氛围和社会习尚有密切的关系,又是萌芽期所孕育倾向的发展的不然,对尔后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与分流奠定了基础,甚至对某些长篇小说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

“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一变”。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来审视,唐人小说是一次质的飞跃。唐人小说,仅《太平广记》一书收录的单篇就有四十余篇,专集四十余部,约在千篇之数,大体分为两类:一为传奇,一为志怪。唐人小说繁荣发达的原因,除对童年小说创作经验的继承发展外,与当时的政治昌明、文化发达以及科举“行卷”、“温卷”之风有直接关系。

小说发展到宋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是话本的产生。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宋以前小说史,从宋代开始,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短篇小说的沿着它的轨迹发展。这样中国小说史自此由文言、白族 两条线索交互发展,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高潮迭起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地位也越来越高。

就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这一条线,至宋,文言短篇小说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奇体,这是唐人小说的余绪;二是笔记体短篇小立,它是童年期志人小说的演化;三是志怪体,这是童年期志怪小说的延续。宋人传奇小说的成就远不如唐人。“唐人大抵写时事;而宋人则多讲古事,唐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多教训”。“大概唐时讲话自由些,虽写时事,不至于得祸;而宋时则忌讳多,所以文人便设法加避,去讲古事。加之宋时理学盛极一时,因为小说也多理性化了。”总之,宋代传奇多与历史题材,总体成就不高,但也不乏散金碎玉之作,如奏醇的《谭意歌伟》、无名氏的《李师师外传》等。宋人笔记特多,为以前所不曾有过之现象。其中不少为说或近似小说。北宋初期,多记唐五代事,如孙光宽的北梦琐言;北宋中期以后,多记本朝事,如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而南宋人则多记北宋旧年,如周辉的《清波杂志》等。宋代的志怪小说,“平实而乏文采”,其成就还不如记历史琐闻的笔记,但也有几部颇有影响的作品,如洪迈的《夷坚志》、吴淑的《江淮异闻录》等。宋人的文言短篇小说的成就虽不甚高,然数量与种类繁多,在小说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而宁人对文言小说的最大贡献,在于编辑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太平广记》,北宋初年以前的许多文言短篇小说,多赖以保存下来。

金元时期的文言短篇小说,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未超过宋代水平。但发展线索未断,且有一些较有影响的集子,如元好问的《续夷坚志》、刘祁的《归潜志》、淘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等。

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说虽不能与同时代的白话长、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传奇、志怪、清言小说集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祯的《剪灯余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何良俊的《何代语林》等。这些集子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作品。另外,有些散文大家如宋濂、刘基、马中锡的文休中,亦间有日干小说名篇。

以宋初至明末的六百多年间,文言短篇小说大多晋唐,然又无一能逾越于唐。至清代而大变,文言短篇小说高度繁荣,产生了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聊斋志异》,把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推向了最高峰。“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概括了《聊斋志异》写作与内容两方面的基本特征。《聊斋》的“志怪”与六朝的“志怪”的根本区别在于:蒲松龄的“志怪”而不信“怪”,六朝人则“志怪”而信“怪”;六朝人“志怪”是有竟无意地宣扬“怪”,而蒲松龄的“志怪”乃是有意寓托于“怪”。《聊斋志异》有云:“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一出,作出蔚起,虽无一能与之颉颃,但亦各有自己的成就。甚影响较显者有:王士祯《池北偶谈》、袁枚《子不语》(即《新齐谐》)、沈起凤《谐锋》、满人和邦额《夜谭随录》、曾衍东《小豆棚》等。之后, 时治至光绪年间有王韬的《遁窟谰言》、《松隐漫录》、《淞滨琐话》和宣鼎的《夜雨秋录》等。鲁迅评后几种集子云:“其笔致又纯为《聊斋》者流一时传布颇广远,然所记载则已狐渐稀,百烟花粉黛之事盛矣。”另有程趾祥《此中人语》和贾名的《女聊斋》等。可见《聊斋》的影响及信作之盛况。《聊斋》风行百余年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相继问世。纪的对《聊斋》颇有微词,谓其为“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訾

(zhǐ底毁)其有唐人传奇之详,又杂以六朝志怪者之短”。(鲁迅语)鲁迅赞评《阅微》,谓其“隽思妙事,时足解蒉;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雍容淡雅,天越盎然,故后无人能夺其席。”但《阅微》侧重记事以明理,故事情节不够丰富,人物形象不够丰富,且议论过多,因而缺乏《聊斋》那样浓厚的小说意味,其学述价值高于文学价值。《阅微》之后,信者亦夥。清人笔记盛况空间,在文言短篇小说中,笔记小说所占比重最大。但笔记中普非全为小说,只是笔记中有不少符合小说要求的作品。它有待我们去鉴别与整理。

我们再从宋代谈谈白话小说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宋人话本的产生带有革命的性质。其积极意至少有以下几点:①由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因而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②作品描写的对象由表现封建士子为主转向了平民,尤其是市民,因而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随之发生了变化。③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小说的基础。枕头人话本的兴起,“实在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鲁迅语)

“话本”原是说话人的底本。“说话”就是讲故事。作为一种伎艺,起源于唐而盛于宋究其渊源则很久远。唐以前的“说话”活动仅限于士大光之间,多半供统治阶段娱乐消遣。到了唐代“说话”作为一种伎艺,有向“市民文学”发展的趋势。因唐人的文言小说、变文等,无论内容和形式,对话本都有影响。

宋代“说话”十分发害遍及瓦子、勾栏、茶楼、酒肄、街头巷尾、宫廷寺庙、府第乡村。这样,便出现了一批专业化的“说话人”,还有编写话本的团体,有“说话人”的行会。“说话人”有专业上的分工叫做“家数”;在“家数”中,影响最大者是“小说”与“讲史”二家,尤其是“小说”这一家。从“说话”到话本小说,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初期,作为“说话人”底本的话本,不是供人阅读,而是为了师徒传授和讲给人听的;编写话本,不是基于文学的目的,而是由于职业的需要。随着市民对文化要求的提高和印刷事业的发达,供“说话人”使用的底本——话本逐渐被加工润色,印刷流传供人阅读坑味了。话本—经公开流传,白话小说也便随这诞生了。从此,也使这种伎艺和话本在一定意义上分了家。

宋元时代,话本多是单篇流传、多出于民间艺人之手,流传于市井之间几乎无一署名,致使不少作品至今弄不清写作的具体年代,尤其是宋元两代更难分辨。于是治小说的人只好把它们眼就一起,统称为“宋元话本”。“宋元话本”到底有多少,至今尚无精确统计,当代学者认为,小说话本共67篇,其中以宋代居多。“讲史”[又称“平话”(或“评话”)]话本。多出自元代,据《永乐大典》目录卷四六记载,共26篇(惜多已失传,今仅存《编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大宋宣和遗事》和“讲经”话本只是近似小说而非小说,只是对章回小说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

宋代“说话”伎艺的勃兴,与当时都市经济的畸形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从《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和《武林旧事》诸种笔记可以清楚地得到说明。

明代是白话小说谎蓬勃发展的时代。就白话短篇小说而言,明人从三个方面作出了贡献:一是加工润色宋、元、明三代艺术上有缺陷忍气吞声话本,二是搜集整理话本小说集,三是创作了大量的拟话本。明代白话小说(短篇)最繁荣的时期是在万历以后,尤其是南方,都市经济发达,市了阶层形成士大夫生活日趋放诞,因而以反映市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白话短篇小说日益蓬勃地发展起来。最有代表性的集子是洪缏biān(木名)的《清平山堂话本》和冯梦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恒言》)及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清平山堂话本》原分六集共收话本60篇,总名《60家小说》。仅存27篇。书中多宋元旧作,未加润饰;少数为明人作品。“三言”共收白话小说谎百开篇,其中有经冯梦龙加润饰的话本,也有他创作的拟话本,以明代作品居多。“二拍”则全为凌蒙初创作的拟话本。 冯梦龙是一位“全能”通俗文学家,对通俗小说理论也有卓越的见解。他编的“三言”题材广泛、佳作颇多、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艺术上多所创造。从中可以看出宋元明话本的突出成就。 “二拍”是与“三言”同时的最早的拟话本集,共收作品80篇。凌蒙初的思想远不及冯梦龙进步,书中糟粕较“三言”严重得多。但在艺术上“抒情写景,如在耳目”。(孙楷第语)

请初“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精选出四十篇作品,定名为《今古奇观》,在“三言”、“二拍”一度失传的情况下,赖此书我们得以了解明代白话小说的基础情况,这个选集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明末清初,在“三言”、“二拍”的影响下,出现了拟话本创作热潮,集子有四十余部。它们的思想与艺术性虽不及“三言”、“二拍”,但去相存精,也还有些作品值得一读,如崇祯年间出版的“天然知叟”的《石点头》、明末清初李渔的《十二楼》、“元亨主人”的《照世杯》、周清源的《西湖二集》、“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等。

清乾嘉以降,考据之风盛行,士大夫不热衷于小说,直到清末,这种现象才发生变化,小说又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明初,《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又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此,中国小说史以短篇小说为主转而进入到了以长篇小说为主的新时期。虽然短篇文言、白话小说一直在按照身的规律发展前进,并且时有佳发,时有高潮,但总体说来,其成就与规模则无法与长篇小说相比拟。“四大奇书”在所属各类题材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既是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长篇小说又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它们各自开创了一个长篇小说的创作领域。“四大奇书”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响着长篇小说的创作,以至形成了长篇小说创作的几个系列:《三国》系列、《水浒》系列,《西游》系列,《金瓶梅》系列,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影响着文化思想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清代乾隆年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两部长篇巨著问世,两世之前,中国小说史上虽不乏讽刺之作,但却没有一部称得上讽刺小说的样板,所以鲁迅对《儒林小史》的好评特多:“《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 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蹙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儒林外史》在“四大奇书”之外,另辟了一条蹊径。它不仅直接影响了晚清谴责小说的创作,也影响后来鲁迅的杂文。至于《红楼梦》的成就和影响就无庸多言了。无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中国小说史和文学史上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学中的名著。它的巨大成就,可视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光辉总结。如果说《三国》、《水浒》、《西游》在民间影响极大,而《儒林》、《红楼》的影响则在士大夫之间。尤其是《红楼》的读与讲,则早在士大夫中成为了一种习尚和时髦:“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相互理解在。”这说明在清代知识阶层中不仅有一股“《红楼梦》热”,而且还把是否通《红楼梦》当成了衡量一个人学识高低的标准。在《红楼梦》尚未西世时就有人评点,两百多成来,评论者比肩接踵,续作汗牛充栋,其研究者之多,研究成果之富,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对《红楼梦》的研究,早已形成一种学派——“红学”,而今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这是中国的人骄傲。

《红楼梦》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走向了低谷,至晚清,小说才又繁荣起来。由于清廷的极端腐败,社会处于了大变革昀时期;小说理论高度发达,众多杂志创刊问世,印刷事业也发达兴旺,是为小说提供了创作面世的便利条件。据近人粗略统计,晚清长篇小说当在千种以上。“四大小说家”(李伯元、吴 yiàn(足企也)人、刘鹗、曾朴)中,仅李伯元、吴 (这个字打不出来)人二就创作了长篇小说数十种。晚清小说不论内容还技法,都有许多新因素,体现了变革时期的特点。对晚清小说的研究与整理,阿英(钱杏顿)先生贡献最大,魏绍昌先生也作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从总体上讲,较之明代和前清小说的研究,似乎显得还很薄弱。可以纪的是“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 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综前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大体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简小说的单线发展;宋元时代,文言、白话、长篇、短篇、多线发展,呈现出多资多彩的状态

首先,从文化学角度关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显示出宏观论旨和对古典小说研究把握的新角度、新立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运用繁新的研究方法对古代文学研究领域进行全新的观照,已经成为该研究领域的主流趋势。文化学的概念由德国学者皮格亨于1838年首次提出,主张建立专门学科进行文化研究;英国学者泰勒于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是文化科学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正式开辟了人类文明的又一全新的研究领域。但是西方文化学研究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大多是原始部落及原始文化。因此,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引进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也有了充分的证据和理由:即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分析,从中探析文化的本体存在,以及文化生成之后的发育、发达、变异、衰落的运行轨迹。正如杨义先生所说:“世界上没有真空状态的文化运行。”它的运行和操作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媒介作为依托和载体,这种依托和载体除了历史典籍之外,剩下的就是古代文学作品;当然,古典小说就是其中之一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史论》不仅将文化学方法带进古典小说研究领域;并且,文化有着传承的生命过程,小说范式也会在不同的时代发生大幅度的实质性的转型,通过对小说创作历史的研究,渗透对中国文化传承的相关性研究,揭示中国文化在小说中的张力和表现。再加上论著的从点到面,再到发展脉络的网状构图的写作形式,为该书的论旨增添了厚度和底气,体现出作者学识渊博的一面。
其次,从叙事学角度关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显示出该书对小说作品本身的结构和审美观照。热拉尔·热奈特《叙述话语》列出五种重要的叙述分析门类,包括次序、延续、频率、心境和语态;兹韦坦·托多罗夫《叙事作为话语》一书将话语手段分成三个部分,即叙事时间、叙事语态和叙事语式。以前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研究并没有涉及到上述叙事学的各个方面,足见研究领域的单调性和传统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古典小说没有这些方面开发的潜能和优势,这在杨义的这本著作中就得到充分地体现:对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性作品的叙事方式、叙事谋略、叙事智慧、以及叙事的审美功能等都作了或宏观、或微观的阐述和解析,足以让中国小说叙事学大放异彩,让读者大开眼界。很难想象作者对每部涉及的小说作品的叙事形态所表现出的高度把握的智慧以及对小说叙事本身做出的审美妙悟,都体现出游刃有余的研究和著作的功力。

第一讲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概说
• 中国古代小说分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大系统,二者相互影响,又各自成体系。文言小说自魏晋时代算起,绵延不断,伴随着中国古代社会走完了它的历程。白话小说起步较晚,但从宋元时代开始,就如长江大河,汹涌澎湃,波澜起伏,到五四运动前后演变为中国现代小说,奔突喧腾,更富有强大生命力。
• 一、影响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三大社会因素
• 文学的发展,总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与以下三个因素关系尤其密切:
• 1、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壮大。因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主流,是由“说话”这种市民文艺发展而来的。
• 2、社会思想、文化的解放。当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比较严密、思想禁锢比较严重时,小说的发展就受到压制;当社会思想、文化思想比较活跃的时期,小说就比较繁荣。
• 3、印刷业的发展。小说 ,特别是长篇小说,动辄十万言,没有高度发达的印刷业,是不可能大量编撰和印行的。
• 二、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分期
• 1、准备期(从远古至先秦两汉)
• 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先秦诗歌等,是我国最早的叙事文学。它们虽不是小说,但从思想上,题材上、语言艺术的表现方法上,为后来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作了多方面的准备。
• 2、成熟期(魏晋南北朝到唐)
• 魏晋时代是个动乱的年代,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各种异端思想得到了发展,老庄思想和外来佛教也日趋兴盛。于是魏晋南北朝时代,志怪志人小说产生了,它们渐渐从野史杂传中分离出来,开始走向了独立的文学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雏形。但它们仍然没有最终摆脱依附历史著作的状态,作家还不是有意为小说,小说形式也比较简单。
• 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的高度繁荣,各类文学作品普遍繁荣,古代小说开始成熟,出现了我国文言小说的第一座高峰。这时期的小说形式主要是唐传奇。唐传奇的作家是有意为小说,自觉地进行想象和虚构,作品从记录神怪异闻,转向描写现实的社会人生;在艺术上篇幅加长了,描写细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是成熟的短篇小说。
• 3、转变期(宋元)
• 宋代城市经济十分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出现了“说话”这种说唱文学形式。说话人的底本叫做“话本”,是这一时期小说的主要形式。宋元话本在中国小说史上承前启后,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 话本小说的出现对我国古代小说的转变。
• 1)从文言小说向白话小说转变,白话小说成为古代小说的主流。
• 2)从单一的短篇小说向短、长篇并存的格局。并且由话本发展起来的章回体小说,成为我国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
• 3)民间艺人大量参加小说创作,并与专业作家相结合。
• 4)小说题材从描写文人生活,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描写,小手工业者、城市平民、妇女、小商人等成为作品的主人公。
• 5)小说由史传体向说唱体发展。宋元以前的小说主要接受史传文学的影响,从宋元时代起开始了说唱体小说的新阶段,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形式和风格都与说唱文学的特点密切相关。
• 标志着这个历史转变的是宋元短篇话本和在话本基本上发展起来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杰作虽成书于元末明初,但它的骨架却是在宋元时代形成的。严格地说,它们不是明初社会的产物,而是宋元时代市民文学的硕果。
• 4、繁荣期(明代)
• 明代中叶以后,从嘉靖、万历年间到明末,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代表作品是《西游记》、《金瓶梅》和“三言”等白话短篇小说。
• 5、高峰期(清初到清中叶)
• 小说创作在康熙晚年到乾隆年间再次出现高峰。康熙年间,《聊斋志异》异峰突起,马为文言小说的又一座石碑,是清代小说繁荣的先声,接着《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出现,把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推向了高峰。
• 6、演进期(1840年到1911年)
• 1840——1895甲午战争,兴盛公案侠义小说和狭邪小说,是古代小说的余波。1895——1911,是近代小说时期,内容上反帝反封建,提倡改良主义或资产阶级革命,艺术形式上接受了西方小说的影响。
• 三、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
• (一)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特色
• 1、创作思想
• 关注社会现实,以反映社会重大问题,塑造理想化人物,强调小说的社会教育作用。儒家文艺思想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史传文学树立完美的人物;说唱文学在强调娱乐作用的同时也强调“喻世”“警世”“醒世”,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古代小说按善与恶、忠与奸、正与邪的道德观念来塑造人物,通过“娱目”达到“醒心”。
• 2、作品题材
• 历史题材多,重大题材多,小说发展线索明晰,因袭继承现象严重。
• 3、人物塑造
• 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塑造,经历了从实录到虚构,从类型化人物到类型化典型,从类型化典型向个性化典型的发展过程。
• 4、结构方面
• 西方是先有长篇小说,后有短篇小说。而中国相反,先有短篇小说,后有长篇小说。因而中国古代小说的结构也不同于西方。主要表现为:
• 1)文言小说与白话短篇小说基本上是人物传记的体例。一是受史传文学(特别是史记)的影响,二是说话艺术的特点所规定。
• 2)初期长篇小说如《三国》、《水浒》《西游》是线性结构,到了《金瓶梅》发展为网状结构。
• 3)都是第三人称写法,没有第一人称写法;主要是顺序写法,极少倒叙,插叙。这主要是受史传文学的影响。
• 5.语言方面
• 小说语言多姿多采,百花齐放。群众化、通俗化、口语化;精炼准确又丰赡多彩;典雅秀丽又活泼幽默;人物语言摹影传神,维妙维肖。原因:
• A文言小说精炼准确,白话小说生动活泼,相互影响学习;
• B群众创作与文人创作相结合,既有民间语言的丰富矿藏,又有文人语言锤炼加工
• C中国诗、文、词、曲以及历史著作,哲学著作在语言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小说语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二)造成中国古代小说迥异于西方小说的原因:
• 1、以儒家为主,儒道佛互相融合与碰撞的政治伦理思想;
• 2、注重修历史和史传文学的影响
• 3、说唱文学的影响
• 4、中国富有民族特色的其它文艺形式的融合、渗透。
第二讲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
• 第一节 志怪传奇小说
• 中国古代的文言小说,主要分为志人与志怪传奇两类。其中,志怪传奇小说是中国文言小说的主体。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中国古代的志怪传奇小说。
• 这里,我们以时间为顺序,主要讲志怪传奇小说发展线索。
• 一、先秦两汉是志怪小说的萌芽期和形成期
• 先秦史籍里载有大量的
• 神话传说 迷信故事 (不同于神话)
地理博物传说 寓言
它们不同程度地含有志怪小说的因素,但不能称之为小说,因为它们还是史书的附庸。
志怪小说形成于两汉之间,它的形成受《山海经》影响很大。《山海经》中关于远国异民和山川禽兽的奇思异想,对于富有开拓精神和好奇心的汉人颇具吸引力,对于它的模仿是志怪小说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故明代的胡应麟称《山海经》为“古今语怪之祖”。
现存汉代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地理博物体的志怪小说,它们都是仿学《山海经》的作品,如《神异经》、《洞冥记》《十洲记》等。
另一类是野史杂传体小说,代表作有《汉武故事》、《列仙传》等。《汉武故事》形成于东汉,它以武帝为中心人物,以武帝求仙为主要情节,已具备了小说的基本要素,其中写武帝与西王母相会,也是典型的志怪小说笔法。

《列仙传》记述72神仙的事迹,这些仙人有些纯属虚构,有些是神仙化了的历史人物。其中的《萧史传》和《江妃二女传》是两个优美的人与神恋爱故事,在中国小说史上,首次把人神爱情故事引入志怪小说,对后世同类题材的小说影响很大。
• 二、魏晋南北朝是志怪小说的鼎盛期
• 这一时期,志怪小说的发达表现为:
• (1)作家作品急剧增多。
• (2)这时期的志怪小说现实感与时代感大大增强,开始出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作品。
• (3)故事奇幻多姿,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得到提高。写仙凡相感、人鬼恋爱,死后复生、冥婚冥报,人兽异化等奇思异想的作品层出迭新。
• 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其内容如下:
• (1)反映社会黑暗与人民苦难:
• 《干将莫邪》
• 干将莫邪 楚王 赤 山中侠客
“三王冢”
• 《韩凭夫妇》
• 宋康王 韩凭 何氏 “相思树”
• (2)反映人民反抗的:
• 《李寄斩蛇》 李寄
• (3)歌颂爱情,表达对婚姻自由的追求:《紫玉韩重》 夫差 紫玉 韩重
• 三、唐代是志怪小说的演变期
• 唐代文人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小说,他们将六朝志怪小说,吸收史传文学、唐代变文俗讲及其它文学的丰富营养,演变为唐传奇。唐传奇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成熟,也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体制的定型。
唐传奇发展分期及概况:分三个时期。
1、初唐到盛唐,是由志怪到传奇的过渡时期。
代表作有王度的《古镜记》、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张族(上族下鸟)的《游仙窟》。
《古镜记》是现存最早的唐传奇作品,写古镜降妖。
《补江总白猿传》欧阳纥 猿精 欧阳询
《游仙窟》 张文成仙窟艳遇
2、中唐时期,是唐传奇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代表作有: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朝威的《柳毅传》、许尧佐的《柳氏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等。
3、晚唐时期,是唐传奇的演变与衰落期。代表作有:
袁郊的《红线传》
杜光庭的《虬髯客传》
薛调的《无双传》
• 唐代传奇内容:
• (1)赞颂自主爱情和婚姻
• 蒋防的《霍小玉传》 霍小玉 李益
• 白行简的《李娃传》 郑生 李娃
• 沈既济《任氏传》 野狐 郑生
• 裴铏《裴航》 裴航 云英
• (2)揭露封建政治的腐败
• 代表作是沈既济的《枕中记》和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 《枕中记》
• 主人公:卢生
• 《南柯太守传》
• 主人公 淳于棼
• (3)赞扬除暴安良的侠客——豪侠小说
• 杜光庭《虬髯客传》
• 越国公杨素 红拂 李靖 虬髯客 李世民
• 虬髯客本想干一番争王图霸世业,但当他看到李世民是“真命天子。
• 薛调《无双传》
• 古押衙 无双 王生
• 四、宋元是志怪传奇小说的萧条期
• 这时期的志怪传奇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很少,多数取材于历史,相当一部分是写隋炀帝和唐明皇的。
• 《迷楼记》《开河记》《杨太真外传》
• 五、明清是志怪传奇小说复兴、兴盛和终结期
• 明代前中期,出现了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桢的《剪灯余话》等传奇集。
• 明末,传奇小说复兴。这一时期的志怪传奇小说影响较大的是宋懋澄《负情侬传》和《珍珠衫》。
• 《负情侬传》写的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珍珠衫》是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故事。此两篇《三言》都有故事。
清康熙年间出现的《聊斋志异》把志怪传奇小说推向高峰,风行一时。它是传奇体志怪小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总结《聊斋志异》的创作特点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聊斋志异》的出现刺激了笔记体志怪小说的繁荣。
纪昀从六朝志怪小说朴素的记事观念出发,认为《聊斋》是才子之笔,不应崇尚。他写的《阅微草堂笔记》,追踪晋宋志怪笔法,“尚质拙华”,记事简要,而且议论颇多。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在《聊斋志异》风行一时之后,能自创特色的志怪体笔记小说。
《阅微草堂笔记》在体制上属于笔记体小说,作者有意摹仿六朝志怪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对《聊斋》用传奇法以志怪的创作方法不以为然,作者说:“《聊斋》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今燕昵之词,媒木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见之?又所未解也。”
• 第二节 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
• 一、话本小说
• 我国古代最早的白话小说种类是:话本小说。
• 话本小说:说话人的底本。
• 宋元时代,“说话”艺术勃兴。说话有四家数之分:小说、讲史、说经、说铁骑儿。
• 在“说话”四家数中,最为发达的是小说和讲史。
• 说话四家中讲史的底本为讲史话本,自元代始,讲史话本开始叫做平话。
• 话本小说的结构:宋元小说话本的体制结构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即题目、入话、正话和篇尾。
• 存有宋元话本的作品有:《清平山堂话本》、《京本通俗小说》、《熊龙峰四种小说》、“三言”。
• 《三言》是话本的总结。
• 二、拟话本小说
• 拟话本小说:明清时期由文人模拟话本的形式创作的文人案头小说。
• 《二拍》是拟话本的代表作。此外的拟话本小说还有陆人龙的《型世言》;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其它有《鼓掌绝尘》《石点头》《西湖二集》等。
第三讲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 我国的古代的长篇小说,相对于短篇小说来说,产生的时代较晚,它是在话本小说的影响下才逐渐形成的。根据小说的内容类型,参考产生的时代,中国的古代长篇小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人情小说、讽刺小说、公案侠义小说。
• 一、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
历史演义小说
• 宋元时代,“说话”艺术勃兴。在“说话”四家数中,最为发达的是小说和讲史。 目前流传下来的“讲史”话本有两种:
• 1、《新编五代史平话》,元末明初形成为历史演义小说《残唐五代史演义传》。
• 2、元刊《全相平话五种》,包括:
• 1)《武王伐纣平话》:《封社演义》的蓝本。
• 2)《七国春秋平话》(后集):又名《乐毅图齐》。其前集已失,但明代的吴门啸客据之改编为《孙庞演义》。
• 3)《秦并六国平话》:又名《秦始皇传》
• 4)《前汉书平话》:又名《吕后斩韩信》
• 5)《三国志平话》,已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三国演义》的是以《三国志平话》为基本框架,充分利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提供的史料,广泛吸收民间传说中的生动故事情节创作而成的。
• 历史演义小说的分类 :
• 1、基本演义史书的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西汉演义》等。
• 2、“七实三虚”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
• 3、时事小说:主要在明末清初,又细分为三类:
• 1)反映客魏阉党的《警世阴阳梦》《梼杌闲评》;
• 2)反映辽东战事的《近报丛谭平虏传》(袁崇焕事)、《辽海丹忠录》(毛文龙事)
• 3)有关李自成起义的《新编剿闯通俗小说》《定鼎奇闻》《铁冠图演义》
• 二、以《水浒传》为代表的英雄传奇小说
• (一)英雄传奇小说的分类 :
• 1、表现草莽英雄的:《水浒传》 《水浒后传》等
• 2、表现民族英雄的:《杨家将》《说岳全传》等
• 3、写帝王发迹变泰的:《飞龙全传》《英烈传》等。
• (二)《水浒传》
• 1、施耐庵以前的水浒故事:龚开的《三十六人画赞》第一次完整记录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与绰号;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说话”名目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石头孙立》;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第一次为我们展示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
• 2、《水浒传》的续书主要有:《水浒后传》、《后水浒传》、《结水浒传》。
• 三、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神魔小说
• (一)神魔小说的分类
• 1、由说经故事演化而成的神魔小说:《西游记》等。
• 2、由讲史故事分化而来的神魔小说:最著名的为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其它还有《女仙外史》《希夷梦》《归莲梦》等。
• 3、由民间故事演化成的神魔小说:《八仙出处东游记传》《南海观音出身传》;《牛郎织女传》、《雷峰塔奇传》等。
• (二)《西游记》
• 1、吴承恩以前的《西游记》故事:由玄奘口述,由门徒辩机辑录而成《大唐西域记》;玄奘弟子慧立、彦琮为歌颂师父的取经功绩写成文学传记《慈恩三藏法师传》;唐末又出现了《独异志》《大唐新语》等记载玄奘取经神奇故事的笔记小说;唐五代寺院俗讲中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完成了玄奘取经由历史故事向文学故事的转变。宋元时期的《西游记平话》己成为《西游记》的雏形,孙行者也成为主要小说人物,成为《西游记》发展的转折点。元代戏曲中也有大量的“西游记”戏,如元代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
• 2、《西游记》的续书:《西游补》《后西游记》《续西游记》《天女散花》。
• 四、人情小说:
• 这类小说以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分类及代表作:
• 1、家庭小说。《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歧路灯》。2、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平山冷燕》、《定情人》、《金云翘传》。才子佳人小说是连结《金瓶梅》与《红楼梦》的链环。3、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人情小说的最高典范。4、狭邪小说:主要是清末的《品花宝鉴》、《花月痕》、《青楼梦》。5、儿女英雄小说:《儿女英雄传》。
• 人情小说的出现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转变。
• 1、从写历史转为写现实。2、从写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魔鬼怪转为写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3、从写英雄品格到写广阔的人性。4、从写外部生活到写内心世界。5、从民间创作到文人创作。6、从以男性为中心向以女性为中心转化。7、开始批判封建意识形态。
• 五、以《儒林外史》为代表的讽刺小说
• 根据不同的创作特色,讽刺小说可以分为三类:
• 第一类,魔幻化的讽刺小说,包括《斩鬼传》(刘璋著,又名《第九才子书斩鬼传》)、《何典》(张南庄著,又名《十一才子书鬼话连篇录》)、《常言道》(落魄道人著,又名《子母钱》)
• 第二类,写实性的讽刺小说:吴敬梓《儒林外史》。它继承我国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远承《史记》《汉书》的春秋笔法,近把《金瓶梅》开拓的现实主义暴露倾向上升到对社会黑暗社会的自觉、严肃的反思与批判。小说在进行讽刺时,并不标新立异,而是在“最平实而为万目所共见者”中选取典型事例予以真实的描绘。
• 第三类,讽喻式的讽刺小说:李汝珍的《镜花缘》。这类小说既有《斩鬼传》等小说虚构的特征,即把现实幻化为一些具有抽象意义和讽刺意味的国家,然后对这些国人进行夸张的、漫画化的描写,从而幽默地嘲讽了咱种丑陋世态,表现出一种怨而不怒的讽喻意味;同时,又有一些《儒林外史》中“直书其事,不加断语”的写实笔法,因此便冲淡了因写实而透露出来的悲剧色彩。
• 六、公案侠义小说
• 公案小说与侠义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独立发展的两个流派,但到清代中叶以后,逐渐合流成为公案侠义小说,尔后又分为二支。公案小说逐渐衰落,而侠义小说在清代末年大为兴盛,发展为武侠小说,到了20世纪20—40年代又掀起高潮,不肖生、赵焕章、顾明道、李寿民(还珠楼主人)、白羽等人的武侠小说盛行一时;五、六十年代,港台的新派武侠小说蔚为大观,金庸、梁羽生、古龙三大家影响最大,是中国古代武侠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 1.公案小说:是以清官断案折狱为主,歌颂刚正不阿、清明廉洁、执法如山、为民伸冤的清官小说。宋元话本有“说公案”一类,其《错斩崔宁》、《合同文字记》、《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简贴和尚》就是著名的公案小说。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出现了一大批公案小说,主要有《包龙图判百家公案演义》《龙图公案》《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等。清代中叶以后,公案小说与侠义小说合流,产生了《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续书《小五义》《续小五义》、《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等作品,以后,尚有《李公案》(李秉衡)、《刘公案》(刘庸)、《于公案》(于成龙)。民国以后,公案小说逐渐消亡。
• 2.侠义小说:是以豪侠仗义行侠为主,歌颂重义尚武、扶危济困的侠客的小说。《史记》中的《刺客列传》《游侠列传》可视为武侠小说的滥觞。在汉魏六朝小说中,《吴越春秋》中的《越女试剑》,《搜神记》中的《干将莫邪》《李寄斩蛇》,《世说新语》中的《周处》是武侠小说的雏型。唐代出现了比较成熟的侠义小说,如,《红线》《虬髯客传》《昆仑奴》《聂隐娘》等。
• 白话小说中的侠义小说,最早的是宋元话本中的“朴刀杆棒”和部分公案类作品中的小说,如《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杨温拦路虎传》等。明代侠义小说并不发达,《水浒传》《杨家将》等作品含有侠义成分;《争春园》(嘉庆年间,又名《剑侠奇中奇》)带有强烈的神仙味道。清代中叶,出现了比较典型的侠义小说《绿牡丹》,勘称长篇侠义小说的先声;《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开始侠义与公案的合流。光绪年间之后,产生了《永庆升平》《圣朝鼎盛万年清》《七剑十三侠》《七剑十八侠》《仙侠五花剑》等。

(我不晓得神话算不算-
-)
上古的神话
先秦的山海经(部分内容)
先秦的寓言
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
唐传奇
宋元的“话本”
明初的“拟话本”
明清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视频

相关评论:
  • 18723281563简述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发展历程。
    骆视变中国是伟大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们的先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不能不成为其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文学形式不断地创造和融合、更新与超越,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演变的主要原因和线索之一。所以,研究古代文学体裁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我国古代的文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就其每一种形式而言...

  • 18723281563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发展的过程
    骆视变如明代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长篇章回体演义小说》《金瓶梅》;明代的拟话本小说“三言”“两拍”;“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清代“双峰”:《儒林外史》《红楼梦》。而《红楼梦》更成为中国古代...

  • 18723281563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简介
    骆视变一、文学史概念 1. 历史对文学的影响: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学内容乃至文学形式。2. 文学对历史的影响:通过影响人而影响历史的发展。二、中国历史及中国文学史分期 1. 中国历史分期:(此处内容缺失,应补充具体分期,如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等)2. 中国文学史分期:1)中国古典文学史:(先秦至...

  • 18723281563古典小说创作高峰出现在什么时期
    骆视变古典小说创作高峰出现在晚明清初时期。一、古典小说介绍 “古典小说”顾名思义是主要以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是一种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对于“古典小说”的定义,可以参考鲁迅先生写的《中国小说史略》。二、古典小说意义 小说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

  • 18723281563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骆视变中国文学分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古典文学以唐宋诗词及四大名著为代表,现代文学以鲁迅小说为代表,当代文学则以具有独立思想的中国自由文学为标志。自二十世纪末期开始,具有独立思想的中国自由文学的出现,使得中国文学大踏步进入世界先进文化行列,成为引领世界文学的先锋,并使中国当代文学达到历史...

  • 18723281563小说的发展起源是什么时候
    骆视变四大名著皆发于此;民国时期,尤其是五四以来,舶来文化的冲击,中国小说发展出现多元化,代表性人物有“鲁郭茅巴老曹”六大家;21世纪(2003年以后),网络文学的出现,使小说的发展更加多元,大批网络作品涌现,如玄幻文学(起点为代表)、新言情(晋江和红袖为代表)等等,也出现了大批网络作家,玄幻领域如...

  • 18723281563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骆视变3. 公元189年至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思想倾向于玄学。诗歌、志怪小说、志人小说、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都有重要发展。代表作包括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饮酒》、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在文学分类及民族文学方面:- 中国文学分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古典文学以唐宋诗词和四大...

  • 18723281563谁能把中国古代小说按时间顺序排出来~~急急急急急~~~跪求
    骆视变《搜神记》的内容庞杂,描写细致生动,对人物刻画也注意到鲜明的个性,初具小说的格局,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天下夺魁”的《西厢记》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 18723281563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骆视变各个文学史阶段的重要文学现象。 一、文学史概念 1、历史对文学的影响: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学内容乃至文学形式。 2、文学对历史的影响: 通过影响人而影响历史的发展。 二、中国历史及中国文学史分期 (一)中国历史分期: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1、中国古典文学史:(先秦至1840) 先秦文学 秦汉文学 魏晋南北...

  • 18723281563我国古代小说发展概况一览(修改版)ppt下载
    骆视变不过曹雪芹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回本其中前回的绝大部分出自他的手笔...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