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到底好不好?为什么?该不该用在小学生的作文里,该是为什么?不该又是为什么?

来自:奥礼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写作文时运用网络语言究竟好不好(小练笔)~

一 教材中的习作指导

我认为,每个学期前,应该把全册书的8个习作练习都浏览一下,并做到心中有数,在恰当的机会不断渗透给学生相关的资料,积淀学生的已有经验。同时,把功夫还应下在单元教学之前。我一直认为单元作文,切不可在一个单元结束之后,再考虑学生如何作文的这件事,而是应该放在单元初。这就要求老师在单元备课的时候,对本单元的习作要求、习作内容等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在上单元导读课的时候,把相关的信息和要求及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单元学习时就不断地有目的地搜集和积累相关的资料、写作方法、技巧等等,为最终下笔做好前期铺垫。这样学习单元内的文章就更加有针对性,也可以以此引导学生去自己扩展阅读更多的相关文章,增加自己的厚度。


其实,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单元作文,我也只是处于一个摸索阶段,下面仅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1 提供精彩的开头、结尾等材料。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的孩子写作文最怕写开头。还有一句话:“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文的开头虽然难,但很重要,它可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还可以优美的景物描述,引人入胜。好的结尾,或是全文的小结,或是引人深思,或是让人回味。


所以,在每一单元的习作之前,也就是单元进行之中的时候,我都有意识地给孩子们提供一些精彩的开头和结尾,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习作进行合适的选择,或者进行模仿。开头和结尾的选择除了正在学习的单元教学内容之内的文章外,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拓展阅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推荐给学生阅读,仿写。


2 提供写作的素材


单元作文中,有很多是要求写一件事情的。


可是,孩子们往往写不出过程的精彩,往往几句话的介绍,整个事情就算过去了。于是,我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学生愿意参加的活动,让他们做真正的主人,感受事情的经过,体悟过程中精彩的内心体验。


例如为了写好一件事,我组织了一场跳绳比赛。怕影响孩子们的情绪,我没有说要写作文的事。比赛开始后,孩子们尽情地玩耍。等到要写作文的时候,一个个愁眉苦脸,不知道从哪里写起。于是,只好组织了第二次比赛。比赛前,提出注意事项:开头方法:引入法、开门见山法。比赛刚刚开始的时候,自己的感觉;后来的时候身体的变化;体验自己的内心活动;抓住声音——绳子的声音,双脚跳动的声音。结尾,写写留给自己的收获。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文章:


“终于到我们这一组了!我心想:跳绳,小意思。”(心理活动的描写)


“一开始,我轻松得像一只轻快的小燕子。”(开始的感受)


“哒哒哒,哒哒哒”,这是我越过跳绳的脚步声。(声音的描述)


我头上的小辫子一上一下,好象在说:“吴佳琦,加油!加油!快!”听它这么一说,我一鼓劲,跳得更快了!!“哒哒,哒哒哒.....”


“渐渐地,我手里的跳绳不听话了。跳一个坏一个。跳一个,坏一个。”(前后变化)


我感觉我都快飞上天了,我心想:“刘老师……你怎么……还不喊停啊?”(内心体验的变化)


只听刘老师大喊一声“停”,我气喘嘘嘘地说:“终于跳完了!”我的四肢酸痛酸痛的,就像有三十斤大石头绑在我的四肢上。(自己的感觉)


3 提醒孩子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给孩子观察的时间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写作素材。但是许多同学的的有意观察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少主动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会如溪水般悄悄消失,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善于和及时捕捉学生生活中的亮点,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


在“观察与发现”这个单元时,我在单元教学前,单元教学中,单元教学后多次与孩子们一起观察写作。


连续观察日记 小豆豆


教育叙事——给学生一双慧眼


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越来越赞成这种观点。


第二单元的专题是“观察与发现”。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在教学本单元之前,我和孩子们便达成共识,观察身边的事物,说说观察中的发现。


过了一个星期,问及此事的时候,孩子们摇摇头,说是不知道观察什么,也没有观察到什么。这下我可着了急,便在杯子泡了一把黄豆,放到了教室的窗台上。满心以为孩子们会有所发现,可是,几天过去了,有的孩子看到了,有的孩子只顾玩耍,对它根本熟视无睹。


怎么办?


经过思考,一条“锦囊妙计”产生了。


(1) 亲自动手——有物可见


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家里做试验——亲自动手泡点黄豆、花生、绿豆,养些大蒜、葱头……,每天观察,每天记录。因为是孩子们亲自动手,所以都很珍惜。又有真实的事物在身边,观察材料唾手可得,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涨,第二天上学,便兴奋地汇报着,交流着……


“晚上,黄豆宝宝变得又白又胖,像刚出生的小婴儿,可爱极了。”“一大早我从被窝里爬起来就去看豆子了。呵,有些豆子脱皮了。我把瓶子里的水倒出去,豆子皮顺着水滑落下来”“咦,刚放进去的时候是又圆又硬的,现在怎么满脸‘皱纹’了,活像一个个小老头”。


(2)成果展示——体验快乐


十一长假回来后,听有的孩子说,他养的蒜苗已经长得很高了,差一点被妈妈炒着吃了。我急忙邀请孩子们把这些“好东西”带到学校共同欣赏。孩子们很高兴,自豪地向其他人炫耀着自己的成果。抓住这一契机,大家互相观察、互相欣赏、互相交流、互相品味,既体验到劳动的快乐,有体验到表达的快乐。


“上面的洋葱很饱满,说它像王母娘娘的仙桃吧,像;须根也长了,它向四周不断扩散着,生长着……说它像海底森林吧,像。” “让我感兴趣的是张鑫钰带的洋葱,既像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的大仙桃,又像海洋里的水母,更像孙悟空的桃子树。”“成精的花生同样有趣,”“那胖胖的蒜瓣像穿了白色纱裙。从上面看,蒜瓣分开了,像一朵绽开的荷花,更像一个穿绿衣白裙的仙女,坐在水中。”“旁边的花生瓣分开了,露出了娇嫩的小芽,它们好像刚刚睡醒的婴儿,乖巧地望着爸爸妈妈。”


(3)转移目光——开阔视野


仅仅局限于这些观察还不够,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事物地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个素材。于是,课间我们观察天上的云,提醒他们早晨、晚上都可以观察到云的不同形态;观察天气变化带来的其他变化,如花草树木的变化、人的穿着的变化;下课观察同学们的活动;观察人们等车时的神态、动作……有了这些素材,孩子们的眼睛更亮了:“云一块挨着一块,之间留了一点儿空隙,像一团团棉花在空中飘着。”“哇,天空格外蓝,像挂在天上的大海。”“刚下过一阵小雨,汽车的车盖上都是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像小孩子玩滑梯一样,顽皮地滑落下来,直滚倒地面上。”“站牌下有几个正在等公交车的人,他们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不停地走来走去,有的不断地打着手机,还有的时不时地看看手表,很着急的样子。”


(未完)


4 避免闭门造车要走进生活


有一个单元是要写校园的景色。我把孩子们领出教室,从走进校门口开始观察,第一眼看到的塑像——让孩子独自去写,肯定有难度,老师要提供方法——1数字描述:亲自带孩子们量一量底座的长宽高。 2紧扣主题“成长”,描述上边的雕像及他的寓意:底座上面是一本打开的书,上面像是一颗小苗。这预示着,小苗在肥沃的泥土中才能茁长成长;就像我们这些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才能幸福成长。


然后按方位顺序,西北角的柳树林,东南角的草坪,宽阔的大操场。让学生对要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5 以自己的具体的事例打开学生心扉。


以前讲作文,我总爱以作文选上的事例来引导学生,这么做也确实能让学生理解习作要求,但课堂总让人觉得不真,不够有“人情味”。学习《麦哨》课文之后,我认真回想了我童年里发生的趣事,以我的真人真事作为事例引导学生。因为是老师的真人真事,所以孩子们上课时总是很感兴趣。在让学生讲自己的事例时,因为有我在前边“现丑”所以学生在讲时也就没了什么顾虑大胆去讲,为后边的写打下了基础。


6 利用好自己手中的资源——课本


可能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希望有一本包罗万象的作文教材,有一套包治百病的作文教学法,以便照单抓药,轻轻松松地操作就能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班级学生的习作水平。实际上,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现在走遍书店,也很难找到一本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师的作文参考书。


既然找不到,我就从实际出发,就从“课文”入手,让学生来掌握习作方法。因为“课文”是孩子们最熟悉的,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兴趣,课文中蕴含着生动的习作方法,也正是孩子们最乐意模仿和接受的。


比如我们经常提到“首尾照应”,可是究竟怎么一个照应法,还需要有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


《夜莺的歌声》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文章的结尾两个自然段照应了文章开头的三个自然段,结构上使文章前后照应。。


《麦哨》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的玩耍嬉戏的情景。全文首尾照应,行文流畅,意蕴悠长。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呜卟,呜卟,呜……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作结:“是谁有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不妨让学生也练习这样的开头方式写写乡村生活。


第六单元的作文很多孩子都用了这种开头方式,很幼稚,但是有了起步。


陈慧——开头:“一声声欢快的笑声从远处传来,那声音是那么悦耳,那么动听,让人心旷神怡”。结尾:“那一串串欢快的笑声又传来了,让人回味。天边的云不见了,可能是被孩子们的微笑打动了,回去练习微笑去了。”


张鑫钰——开头:“在树下,在湖边,在田野,是什么和着孩子们的鼻音?那么欢快、那么柔美。”结尾:“在树下,在湖边,在田野,是谁又吹起了笛哨?还是那么柔美,那么欢快……”


杨泽浩——开头:“叽吱,叽吱,叽吱,叽…… 什么声音,那么清脆,那么动听?一声高,一声低;一声长,一声短。真是让人陶醉。”结尾:“叽吱,叽吱,叽…… 这种美妙的乐曲一直向远方传去,传得很远,很远……”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是例子”。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仅仅是学习故事,体味情感,更重要的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让我们在指导学生读课文的同时,灵活地仿照这些“例子”,也拿起笔来练一练,写一写吧。


二 日常小练笔


1 开发适合孩子的话题


首先,我要谈的是如何给孩子们一个话题——开发适合孩子的话题。比如“名字”这样的话题,可以写写自己名字的故事。每个孩子的名字都有一个故事,孩子们可以查字典了解自己的名字,可以问家长名字背后的故事,也可以围绕自己的名字写写名字的故事。接下来。


左丽镧——“我的小名叫‘好好’,这是姥姥给起的,意思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姥姥对我的希望。因为这个名字,我在众人面前闹了一个笑话:有一次,我在超市里购物,只听见一个陌生的声音在叫‘好好’。我心头一惊,还是应了一声,没有人回答,可我发现有很多人惊奇的看着我笑。我转身一看,原来是一位妇女在叫购物车上不满一岁的婴儿。不好,又在这么多人面前出丑了。当时我真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


王兴雪——我叫王兴雪,“王”是随爸爸的姓,“兴”是“兴奋和喜悦”的意思,妈妈希望我快快乐乐地成长。最后一个字是“雪”,因为爸爸妈妈长得都不白,他们希望我能够长得白白静静的。


2 换个角度写写


一次习作,最好有新的内容,新的角度,新的认识。比如,很多同学都写过《介绍自己》一类的习作,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校和在家里的不同表现,写写双重人格的《两个我》,触及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出一个真实的我,促使自己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再比如,写《我的父亲》《我的母亲》一类的作文,我国小学生往往想想便写,搜肠刮肚,闭门造车。我们可不可以学学外国,让学生采访与父母关系密切的人:他们的父母、亲人、同事,获得第一手材料再动笔习作。这样写出的作文,内容更具体、更真实。


3 增加阅读量,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1)提供可供孩子阅读的书籍


杨红樱写的《马小跳的故事》,中外名著《鲁宾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等。


(2)给家长提合理化的建议


一次偶然去书店,看到一位小孩准备把一本住放进去,走近一看,原来是唐朝的故事,历史性的,提示家长,孩子阅读的书籍,不要仅仅局限于故事类、写作类,阅读面可以更广阔一些。不仅开阔视野,还可以作为一种沉淀积累下来。


4 利用好自己手中的资源——课本


《生命生命》写对生命的感悟,也可以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有的孩子写了小草、铺路石子、史铁生等,文中既有事物,又有人物。


5 教师要善于捕捉灵感


一次,我涂了非常漂亮的指甲油。无意间,我发现指甲长的很快,因为随着新指甲的长出,涂指甲油的地方好像也在向上“长”了。于是我给孩子们出了一道难题,如何让测量出指甲盖一个月长多长,前提是不允许留长指甲。后来我又让他们围绕这次活动写了一篇作文。写写你是如何想办法测出指甲盖长度的,或者写写这其中发生的故事。


高文轩——前几天,老师让我们想办法测量人的指甲盖一个月长多长,前提是不许留长指甲,这可愁坏了我。晚上躺在床上,说愁也不是,说怨也不是,想不出一个词语形容自己的心情。看见妈妈正在一旁抹指甲油,我灵机一动。把指甲油抹到指甲盖上,看看指甲油一个月向上“长”多少,不就知道了吗?我心想:高文轩那,高文轩,你也太聪明了。简直就是一个天才,心里暗暗得意起来。


左丽镧——写完作业,我把家人找来“开会”讨论这个问题。刚开始大家还七嘴八舌呢,一会儿大家安静下来,屋子里鸦雀无声。这时,平时在家里最有权威的人——姥姥好像想起了什么,问我:“能留长指甲吗?”我笑了笑:“当然不能。”姥姥一下子不做声了。这下,妈妈可就威风了,她像新官上任一样,说:“那还不简单,用尺子量呗。”刚开始我觉得这主意不错,可没过多久,我便觉得不好了:“尺子是直的,手指甲是弧线形的。怎么量啊?”妈妈像打了败仗一样,垂头丧气的,看着真可怜。一会儿,姥爷上任了。我越问他,他越不说,故意在那卖关子。我最了解姥爷了,说:“不听了,不听了。”老爷上当了,反倒说:“别呀,听好了,听好了。”


小结: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孩子身边的,有内容可写,或长或短,孩子们也乐在其中。


三 以反馈为平台,激励学生展示自己


孩子有了激情,形成了书面文字,教师要适时发现、适当地给予欣赏和鼓励。我认真批阅孩子们的每一篇文章,认真品读每一句话,揣摩每一个词语。我发现,孩子们真的很伟大。于是,我把自己的发现(文章中的优美语句),读给他们听,有时尽管是一个小小的词语、一个短短的句子。只要用得好、用得对、用得准,也给与表扬。孩子们听到老师念到他们的名字,很自然地挺直了腰板,脸上一种不好意思、又有些得意的微笑拂过。


四 存在问题:


学生草稿、习作往往一笔成文,不作检查就交给老师。在他们心中认为“我已做完了,剩下就是老师的事。”老师们的改起作文来连续几天叫头痛。无论我们怎样的精批细改,在学生草稿本上留下了不少的心血。可是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关注最后的分数。像这样“学生依赖性强,教师工作耗时巨大,效果又不尽人意” 的局面。下学期,我们教研组将探讨是否能够 “在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根据学生习作情况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自行修改。”以此降低批阅初稿所要付出的巨大劳动力,减轻老师工作量的同时,提高学生习作、阅读、修改的多种能力。


五 重点提示:


(1)教师要善于学习——读书、沉淀


有些内容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也是看书看来的,再结合本班的具体情况加以改编,让孩子们练练笔。因此要读书,而且把书都读成自己的,读书重要,内化更重要。


(2)做一个善于实践与反思的教师。
追问:
你累不累啊?打那么多,多谢你啦

1楼
在家校圈的网站上看到了一篇这样的文章,让我如此感叹现在的小学生太有才了!
“今天9岁的表弟居然跟我说‘神马都是浮云’,我好囧啊!看来我已经成了奥特曼(out man)了。”这是南京市鼓楼区一所名校老师在学生周记里看到的一句话,这位老师表示现在不少学生喜欢在作文中使用“给力”、“杯具”、“囧”、“我爸是李刚”等流行语,看来网络流行语已经“入侵”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少家长为此感到十分担忧。
学生用网络语觉得很潮
一位五年级学生告诉记者,“蚁族”、“秒杀”、“躲猫猫” 、“雷人”、“围脖” 、“ 杯具”、“被涨薪”、“菜鸟”、“囧”等等流行语,都是周围同学最喜欢用的,也是用的最多的。“如果连这些‘词汇’的意思都不懂,肯定会被同学和朋友们取笑,会被认为‘很土’。我和同学网上聊天、写日记,都会用类似语言,用得多了,写作文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写进去。”这位学生不无自豪地说。
“现在孩子跟我说话,我都已经开始听不懂了,上次孩子说‘妈妈,我也想搞个围脖’,我说行啊,明天给你买去。孩子立刻大笑起来,说我是‘奥特曼’了。我听了这些话后一头雾水,真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交流了。”白下区一位六年级学生家长担忧地说。
老师大多采取包容态度
在采访中,大部分老师表示学生在作业或者作文中或多或少会使用网络流行语,他们表示理解学生的行为。“我班上的孩子喜欢上网看报,很自然会接触这些网络流行语,他们在交流中也经常使用,觉得自己很‘酷’,很时尚。其实在大多数人能看懂的前提下,积极健康的网络流行语还是可以用一用的。”龙江小学浩云鹏老师表示。
栖霞区一位六年级语文老师表示,现在网络的影响力很大,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网络的影响,因此对网络语言的出现不要大惊小怪。“不能把责任都推在学生身上,要宽容地对待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行为。如在正常的学习、作业、考试中,一定要提醒学生使用准确、规范的祖国语言文字;在日记或者聊天过程中,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
专家建议引导孩子准确使用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何义田校长表示,这些网络流行语言与语文教学中要求的“语言规范”是不冲突的,只要孩子用的适时、适度、适量,能够恰当地表情达意,那就是可以用的。“当然,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这些网络语言。”何校长说,“例如孩子写一篇诙谐、幽默风格的作文时,使用这些网络语言就显得比较活泼、可爱。”何校长还表示,语言词汇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更新的,没有必要一味地去反对抵制。
当然,还有一些专家认为教学中要把握好网络语言使用的“度”,在允许孩子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自觉筛选网络语言,将传统汉语言与网络语言比较,了解传统语言的严谨、精练、凝重和高雅。“多举行一些优秀文章的朗诵比赛,让学生多朗读传统美文,养成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习惯。”一位教育界人士表示

网络语言日常生活用用还可以。
但是不应该用在作文中,
因为作文的目的是获得高分,
如果得不到高分就失去了作文的意义

不过如果你是创作
就随意吧

二楼:
我个人还是把应试作文和创作分开的
应试作文,归根结底是为了高分

而创作也就是你所说的“作文”,
才是应当抒发情感,思想,感悟的

分开来看好一些吧

作文不能用网络语言是因为老师坚信中国人要用自己国家的语言,虽然网络语言很有新意,但他再有新意也并不是中国自己的语言,如果一个人听到有人骂自己国家的语言不好,他会怎么样?很气愤,对不对?所以,如果你是中国人,就有权利维护中文,汉字,让他永远不向恐龙一样灭绝!

1楼作文时为了得高分???? 本人坚决不同意!!! 我认为作文时抒发感情的。 网络语言么应该可以把,但是要有的度量。不能一而再再而三,难得应该没事把。

自己创新


网络语言到底好不好?为什么?该不该用在小学生的作文里,该是为什么?不该又是为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