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课外文言文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初中语文常考的课外文言文有哪些?~

表达方式分为5类: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修辞手法中学阶段主要是12大类: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对偶、对比、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引用、互文。 说明方式9大类: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下定义、摹状貌、画图表。说明顺序主要有3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情感发展顺序。结构方式主要有4类:承上启下、铺垫、照应、线索。 表现手法手法较复杂,在《文学词典》中把它定义为艺术手法的类,“是作家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采取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各种艺术手法一般是交互运用的,而且又受体裁制约。人类长期的艺术实践,创造与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艺术手法,其中以描写、叙述、抒情、说理、讽刺,夸张,烘托,渲染、对比,伏应等最为常见。”可见表现手法包含表达方式、说明方式、说明顺序、结构。 给你这样的答案可能会让你感到困惑,但你可这样理解:提问到表现手法时,你在答题时可以先想到这表达方式、说明方式、说明顺序、结构这些表达技巧,但不要忘了这个概念独有的讽刺、烘托、渲染、象征、衬托等。 祝进步!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3、 概括文章主旨。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
  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阅读训练】
  1.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只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5.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 ④如是者十四年
  2. 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 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译文】
  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
  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
  【阅读训练】
  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
  A. 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 回答下列的问题。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4. 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
  答:
  (九)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 ④何不炳烛乎
  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一0)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
  2. 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用四字短语作答)
  (一二)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汤数次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
  A, 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
  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 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 从小在学习上就
  (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
  ”(用一句名言回答)
  (一三)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一四)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
  ①吾悉能志之 音 义
  ②李生说之曰 音 义
  ③不应而还 音 义
  ④迨年事蹉跎 音 义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
  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
  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答:
  (一五)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 ②而或不达于事
  ③非问无以广识 ④舍问,其奚决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
  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文: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答:
  (一六)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学相长( )
  ③虽有至道( ) 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2. 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译文: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一七)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 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阅读训练】
  1.选出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辞以军中多务 B.以残年余力 C.或以为亡 D.以刀劈狼首
  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这两个通假字是: 、
  3. 翻译句子,并写出由此而出的一个成语。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
  成语:
  4. 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一八)颜回好学《史记》
  【原文】
  回年 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4.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一九)邴原泣学《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凡得学者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吾徒相教 ④徒以有先生也
  2. 翻译句子。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译文:
  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译文:
  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文:
  3.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4.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答:
  (二十)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

一、阅读《愚人食盐》,回答问题。(5分)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①)盐。既得盐羹,便自念言:“所以羹者,缘有盐故。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盐已口爽(②),返(③)为其患。
-----------《百喻经》
[注释]①益:增加。②爽:败坏(口味)。③返:同“反”,相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1)主人与食( ) (2)缘有盐故( )
2、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2分)
答: 。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这则笑话蕴含的道理。(2分)
答: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狄梁公性闲①医药,尤妙针术。显庆中,应制②入关,路由华州,阛阓③之北,稠人广众,聚观如堵。
狄梁公引辔遥望,有巨牌大字云:“能疗此儿,酬绢千匹。”即就观之,有富室儿,年约十四五,卧牌下。鼻端生赘④,大如拳石,根蒂缀鼻。或触之,酸痛刺骨,于是两眼为赘所缒⑤,目睛翻白,痛楚危亟,顷刻将绝。恻然久之,乃曰:“吾能为也。”其父母洎⑥亲属,叩颡⑦祈请,即辇千绢置于坐侧,公因令扶起,即于脑后下针寸许,乃询病者曰:“针气已达病处乎?”病人颔之。公遽抽针,而瘤赘应手而落,双目登亦如初,曾无病痛。
其父母亲眷且泣且拜,则以缣⑧物奉焉。公笑曰:“吾哀尔子命之危逼,吾盖⑨急病行志耳,非鬻⑩技者也。”不顾而去焉。
(薛用弱《集异记》)
〔注〕①闲:爱好。②应制:奉皇帝诏令。③阛阓(huánhuì):街市。④赘:肿瘤。⑤缒(zhuì):牵连。⑥洎(jì):及。⑦颡(sǎng):额,脑门子。⑧缣(jiān):这里指绢。⑨盖:因为。⑩鬻(yù):卖。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即就观之(靠近) B.顷刻将绝(死亡)
C.吾哀尔子命之危逼(可怜) D.不顾而去焉(照顾)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A.于是两眼为赘所缒 山峦为晴雪所洗
B.而瘤赘应手而落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即于脑后下针寸许 信义著于四海
D.则以缣物奉焉 扶苏以数谏故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恻然久之,乃曰:“吾能为也。”

②吾盖急病行志耳,非鬻技者也。

4.狄梁公救治病儿这件事,表现了他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回答。(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5分)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⑴一、二两句中,诗人用“碧玉”“绿丝绦”写出了早春杨柳的哪些特征?

⑵“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你对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四、秦西巴纵麑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人乎?”
[注释] ①纵麑(ni):放走小鹿。 麑:小鹿。②窃:私自。③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在文中指老师。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 ) (2)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
2.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A对一头小鹿也不能忍受,又何况对人呢?
B对一头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C连一头小鹿都不能容忍,怎么能容忍一个人呢?
D连他都不忍心伤害小鹿,其他人会忍心伤害吗?
3.秦西巴“纵麑”的原因是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4.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3分)

五、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①,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②,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马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③。”
注:①野:郊野。②马多天下:马比天下其它地方多。③不为虚语矣:不算是虚夸之语了。(节选自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的大意。(2分)
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2.“解之者”认为“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六、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7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①幕府;上②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府左右,中外③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注释]①秦王:李世民。他在称帝前被封为秦王。 ②上:皇上,指李世民。③中外:宫内宫外。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但当涉猎( ) (2)及鲁肃过寻阳( ) (3)是使为善者惧( ) (4)相寿流涕而去( )
11.下面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孰若孤;若毒之乎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赐帛遣之
C.上欣然纳之;庞然大物也 D.蒙辞以军中多务;必以分人
2.下面注释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请给划线句子中的“坐”选择正确的义项( )
坐:①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做“做”。《战国策•魏策四》:“先生~!”②座位。《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坐上~。”③因犯……罪或错误。《汉书•龚遂传》:“群臣~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④由于。乐府诗《陌上桑》:“但~观罗敷。”⑤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

3.翻译下面句子。
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4.文中吕蒙和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请你举一例。(课内外均可)

5、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七、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间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三国志 王粲传》
[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强(qiǎng)记:记忆力强。⑥属(zhǚ)文:写文章。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过。
1.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争取停顿。
时 邕 才 学 显 著。
2.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3分)
①奇: 。 ②一 。 ③识 。
3.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2分)

.
4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2分)



答案
一、《愚人食盐》14、(共1分,每空0.5分)
(1)给 (2)原因
15、(共2分)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就空口吃盐。
16、(共2分)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极端;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二、狄梁公
19.D(3分)
20. A C (4分,各2分)
21. ①狄梁公为此悲伤了好一会,说:“我能给他医治。”
②我因为急病人所急,为他医治罢了,不是靠行医为生的。
(4分,各2分。有欠缺酌扣)
22. 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主动救助,不为名利
(4分。意思基本符合。有欠缺酌扣)
三、咏柳
. ⑴嫩绿 柔美 (2分,各1分)
⑵把春风比作神奇的剪刀,将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描绘出来了,突出了春风给大地万物带来了活力。(3分。意思符合即可)

四、秦西巴纵麑
7.(4分,每空2分)(1)命令;派遣;让 (2)停;过了
8.(2分)B
9.(3分) “麂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 (“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3分;只抄一半,2分;抄“麂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1分
10.(3分)要知人善用; 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3分;认为自己正确就不怕得罪人2分;知错就改:不计个人恩怨1分

五、伯乐
1、我所谓的空,不是没有马,是没有好马。
2、 此题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例如:同意,没有好马即谓无马,“得人才者得天下”,领导者要招揽人才,防止人才流失。/不同意,没有好马还有普通马,“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才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其他人的能力。

六、初,权谓吕蒙曰
10.(1)只,只是 (2)到,等到 (3)这 (4)离开
11.C
12.③
13.现在我在皇位,是天下的主人,不能只偏爱老朋友。
14.相同之处: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示例:战国时齐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出现各诸侯国“皆朝于齐”的局面;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15.示例:有一分虚心,就会有一分受益。唐太宗正是 虚心听取魏征的建议,终于成为一代明君而名留青史。因此,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广泛听取他人良好的建议,并把这些建议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不断进步。

七、王粲字仲宣
(二)时/邕/才学显著(1分画出其中一处即该给分,其它处画线均不给分)
10.①着重(以……为奇) ②全(满) ③记(各1分,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均给分)
11.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或王粲一字不差地背诵出碑文。(2分,视意思和语言酌情给分。)
12.强记默知;善算;善属文
(2分,答出一个给0.5分,两个给1分,三个给2分)
13.没想到蔡邕热情欢迎的客人竟是一个年幼矮小的孩子。(2分,需要说出前后两句的原因,若只说出其中一句的,给1分)
1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参考答案:蔡邕关爱,推重年轻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动(敬佩):或年轻人才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或,人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2分,其它角度的合理答案,均给分。)

课内外比较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②余以为妙绝( )
7.《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2分)
A.读xiān,活鱼。 B.读xiān,新鲜。 C.读xiān,鲜艳。 D.读xiǎn,少。
8.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
9.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10.读文赏荷:(5分)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2分)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

6.(2分)要点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
①亲近而不庄重
②美妙到了极点(或:奇妙到了极点;奇妙极了等)
7. D (2分)
8. B (2分)
9.(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
①句: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或:像我一样爱莲的,还有谁呢?)
②句: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
10.读文赏荷:(5分)
(1)(2分)要点与评分:依照题意,用原文填空。每处1分。
雨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雨后:鲜妍明媚,袅娜多姿
(2)(3分)要点与评分:观点明确,联系文段内容,有理有据,2分;表达1分。
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二: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三: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 (5)修:设置. (6) 饬:谨慎、恭敬。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2)忠之属也。 属

(3) 期年而有扈氏服 期年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19、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3分)
17、(1)目光短浅 (2)本分内的事 (3)满一年 18、(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19、(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①躬耕于南阳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约己爱民
④悉仰于官
22.翻译下列句子。(2分)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2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
24.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2分)
2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21.①躬:亲自,亲身 ②卑鄙:出生卑微,身份低贱 ③约:克制 ④悉:全部,都
22.我将来去世的时候,不允许家人收受财物,在外有盈余的钱财,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德啊。
23.D

甲 文
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 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7.解释下列词语。(2分)
(1)门庭若市: ▲ (2)面刺: ▲ (3)期年: ▲
(4)不相说: ▲ (5)走: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5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分)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3分)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 ▲ 】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20.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3分)

17.(1)门口和庭院像市场一样(热闹),或“形容很热闹”; / (2)当面指责、当面挑刺; / (3)满一年,或“一年”; / (4)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 / (5)跑、逃走、逃跑、出逃。(共2分。对2~3个得1分,对4~5个得2分。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
18.(1)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 (2)邹忌认为(公孙闬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共5分,第一句2分,第二句3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19.C(2分)
20.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闬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暴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3分。答清楚一点得2分,答清楚两点再得1分。如果有学生将重点放在说明齐王性格差异的原因上的,最高给2分。而如果只分析邹忌的行为的,判为审题错误,0分。其它合理分析酌情给分。意对即可)

【原文】

(乾下乾上)乾(1):元亨,利贞(2)。
初九(3):潜龙勿用(4)。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5)。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6),夕惕若厉,无咎(7)。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8)。
九五:飞龙(9)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10)。
用九(11)::见群龙无首(12),吉。

【注释】

(1)乾是本卦标题。乾指北斗星,用来代表天。本卦的内容主要与天有关(2)元亨、利贞是两个表示吉祥的贞兆辞,表明是两个吉占。元亨的意思约等于大吉。利贞的意思是吉利的贞卜。(3)初九是本卦第一爻名称,以 下“九二”、“九三”等也是。“九”代表阳性“——”,“六”代表阴性 “——”。一个卦画由六爻组成,从下向上排列,依次用初、二、三、四、五、 上表示,如“六三”、“上六”、“九二”、“上九”等。它们都是表示爻的阴阳性和排列顺序的名称。 (4)潜龙指秋分时的龙星。性和排列顺序的名称。④潜龙指秋分时的龙星。勿用:不利。(5)见 (xian):出现。龙:龙星。田:天田.大人:指王公贵族。(6)君子:指有 才德的贵族。乾乾:勤勉努力。(7)夕:夜晚。惕:敬惧。厉:危险。咎; 过失,灾难、(8)或:有人,指贵族。跃在渊:跳进深潭。(9)飞龙;龙 星。(10)亢:龙升腾到极高处的龙星.有梅:不吉利的占筮。(11)用九: 乾卦特有的爻名。《易经》的乾卦和坤卦都多一爻(坤卦为‘用六),专门表 示这两卦是全阳、全阴。“用九”表示乾卦的全阳爻将尽变为全阴爻。(12) 群龙:等于说卷龙。龙卷曲起来就见不到头。

【译文】

乾卦:大吉大利,吉祥的占卜。
初九:龙星秋分时潜隐不见,不吉利。
九二:龙星出现在天田星旁,对王公贵族有利。
九三:有才德的君子整天勤勉努力,夜里也要提防危险,但最终不会有灾难。
九四:有些大人君子跳进深潭自杀,并不是他们本身的过失。
九五:龙星春分时出现在天上,对王公贵族有利。
上九:龙星上升到极高的地方,是不吉利的征兆。
用九:卷曲的龙见不到头,是吉利的兆头。

【读解】
把天上的星象同人间世事的吉凶联系起来,对此作出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解释,并且进一步把天象看作神的意志的体现,对天顶礼膜拜,这是中国古人的思维习惯。那时没有天文望远镜,没 有相关的科学知识(在西方,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到 16、 17世纪 才有较大发展),按古人的思维习惯,绝不可能把顶礼膜拜的对象当作认识、研究和探索的对象。在今天看来简单明了的自然现象,对古人来说意义却非同寻常。神的意志通过自然现象表现出来,便成为对人的行为举止的启示。大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超出人们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事物,都可以按这种“天人感应”的思路来解释。这样一来,人们的行为举止就有了依据。掌握着财富、权力、 知识的王公贵族需要这样,普通的平民百姓也需要这样。
天文望远镜早把自然奥秘和神的实质看透了,但人在现实生活甲需要某种精神支撑,却是天文望远镜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大可不必再像古人那样信奉“天人感应”的教条,也不信上天只 对“大人”、“君子”显灵。然而,好人得好报,上天保姑善良的好人们,恐怕是许许多多善良的普通人宁可坚信的理想吧!从这 个意义上来理解“吉人自有天象”,不也很好吗?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初中语文的课外文言文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