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一共有多少》说课稿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求一共有多少人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一共有多少》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加减法的意义、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一共有多少》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数、10以内数的表示方法、10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已经对数有了基本的认识。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体会加法在生活中的意义,学好本作用节课的内容对于后续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的学习起很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他们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仍然处于直观形象阶段。他们在第一单元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会比较其大小,一部分儿童在幼儿园及家中已经接触过加减法,甚至能够进行相关的运算,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加法的意义,他们的运算是机械的简单的,仅仅是相关数字的运算,未能与生活情境建立联系。所以本节课将结合实际情境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四)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据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能正确的读出加法算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五)教学重难点
依据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学习和体会“合起来”的过程,理解加法的含义。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加法的意义,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用加法来解决。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感知、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开始时创设猜铅笔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注意。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口述、演示操作、提问题等方式领悟加法的意义,教学中还不断鼓励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能和学生进行很好的互动。为了更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课前还准备了圆片、小棒、方片等教具,并根据教学内容做了多媒体课件,为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在开课时,我把教材中小女孩拿铅笔的画面换成了自己拿铅笔,一只手拿了三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两支铅笔,让学生来猜一猜老师左手拿了几只铅笔,右手拿了几只铅笔,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引发学生的注意。
(二)探索新知,引入加法,理解含义
1、探索一共有几支铅笔。
(1)实物操作,体会合起来的过程。
在出示一只手三支铅笔、另一只手两支铅笔后,我做了一个合起来的动作,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意思,并鼓励他们提出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只铅笔的问题,随后让学生上台操作演示,体会“合起来”的含义,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用小棒代替铅笔进行操作,感悟“一共”是什么意思。
(2)探索数法,数一数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在学生已经初步领悟什么是合起来意思之后,我及时提出问题:“合起来到底是多少”,很自然的带着学生交流了不同的数法。这为 后续的加减法运算做了直观的铺垫。
2、探索一共有几只熊猫。
(1)仔细观察,说明图意。
通过上一过程的学习,学生对“一共”有了初步的认识,由刚才老师形象的实物演示过度到了稍抽象的图画演示,就是三只熊猫吃竹子,两只熊猫玩球的图画,让学生观察图画,说明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观察、表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共”的意思。
(2)借助图形符号,理解加法含义,交流数法。
这一次让学生操作的不是小棒等实物,而是图形符号,让学生用圆圈代表熊猫在纸上画一画,由小棒到圆圈符号的过度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明白可以用图形符号来代替实物,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是可以建立模型的。通过学生画、上台演示、讲述等过程,让学生感受加法含义,并交流数法。
(3)引入加法算式,阐明加法意义。
生活中的情境不光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用摆小棒画圆圈的方式表示,还可以用数学算式表示,而且更为简洁,自然引出加法算式和加号,让学生充分说明加法算式中每一部分所表示的含义,沟通加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丰富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境可以用加法算式表示,帮助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对加法意义的理解,体会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新知,加深印象,帮助理解。
1、摆一摆,算一算。(P24)
第一幅图让学生讲一讲图上的故事并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带着学生进行操作演示,边说边做,还要学生说明所列的加法算式中每部分表达的意义。第二幅图和第一幅不同的是邀请一名学生代表上台带着大家操作演示,第三幅是让学生独立完成,边操作边口述。教师一步步放手,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猜一猜。(出示课件)

创设猜一猜的情境,引出五只羊的图画,这个图画比上第一大题摆一摆算一算的难度有所提升。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其中有两只羊在吃草,三只羊在卧着休息,从而得出2+3=5,从另一个角度又发现有四只白色的羊,一支黑色的羊,得出4+1=5,这道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加法算式。(P26第七题)

这一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借助不同的分类标准提出不同的问题,列出不同的算式。如
a) 人物:图上有一个小孩,两个大人,一共有多少个人?1+2=3
b) 水果:一个盘子放了一个梨,另一个盘子里放了2个梨,一共有多少个梨?1+2=3
c) 小孩的一边又两个凳子,另一边有三个凳子,一共有多少个凳子?2+3=5
d) 窗台上左边有四盆花,右边有一盆花,一共有几盆花?4+1=5
(四)课堂小结,深化理解。
通过小结,让学生整体回顾什么是加法,生活中哪里用到加法,学习加法有什么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本课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我的板书力求精简、一目了然。

一、说教材
  本课是学生学习减法的开始,学生对减法的含义体会不深。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及必要性。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我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的为:
  教学目标:1、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减法含义;能正确列出并读出算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语言交流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含义。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观察操作,练习,讨论多种方法交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减法含义。
  三、说学法
  学生本课中通过观察操作,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创境——探究”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复习准备,创设情境
  l 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摘果子”这一情境。“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自然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笑笑提着篮子来摘果子。她请我们一起去,你们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渡到第二阶段。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首先让学生看图观察,树上原来有几个果子?笑笑摘走几个?还剩几个?教师引导学生讲图意提问题,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问题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减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接着指名列式计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读算式,认识减号。为了加深对减法的理解,我问:“你是怎样知道,还剩3个果子?为什么用减法算?”学生对减法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寻求不同解法。
  为使每个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建立在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同桌摆铅笔的小练习。一人说另一人摆。最后我引导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与减法有关,你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减法,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进行小结质疑:笑笑见到同学们学得这样好高兴得忘了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谁能告诉她?如果没有问题进行第三阶段。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练习是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练习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看图填算式。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一步掌握。2、算一算。检查学生离开图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3到5题也是看图计算。其中4,5题答案会有不同的结果,只要学生解释合理,我都给予肯定。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我设计第6题是比较大小。这道题我采用同桌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合作解决困难,让他们每个人都产生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 因素。最后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游戏“摘果子”让孩子们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结束本节课。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一堂课的结束,要让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我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这节课我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自主感受,协调发展。力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1、说课内容: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北师大第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一共有多少》。
2、教材分析:《一共有多少》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数学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数字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自身的经验积累对学习本节知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3、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加法应该都有比较简单的认识,因为加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数学运算方法,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因此对于这节课的学生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不同,每个同学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所差别,因此我会顾及到每个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以及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4、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在会读会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5、 教学重难点:感知加法的意义,以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6、 教法:本节课首先以生活中的例子为背景,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用符号代替法来代替实物,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用数字来表示这些符号,进而进行加法的学习,最后请同学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并列出算式,使学生更加深化对加法的学习。采用“情景学习——解决问题 拓展思维——课外延伸”的教学方法。
7、学法: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方法,但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情况,在注重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的不断引导。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8、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初步感知加法
先给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去商店买东西,买了一块橡皮两毛钱,一支铅笔一毛钱,我应该给老板多少钱?”通过这样简单而又经常碰到的问题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并且明白生活处处有数学。并请学生举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有关加法的例子。
第二个环节:进一步感知加法运算,明白加法的含义
学生会用符号代替法来代替生活中的实物,小组合作交流,一个学生举例子,其他同学用小棒或者小圆片摆出相应的样子,学生就会明白加法就是两个数合在一起,并通过数数得出答案。
第三个环节:会用数字进行加法运算,学会正确读、写、使用“+”
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用符号代替实物,用数字代替符号,因此在摆小圆片的基础上请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怎样用数字和“+”来表示一个数学算式。
第四个环节:看图示能正确列出算式,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列
看到图示,学生基本会正确列出加法算式,但是由于角度不一样列的算式也不一样,但是都应该值得肯定。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说出你为什么这样列。
第五个环节:巩固练习、课外延伸
根据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最后请学生列举平时遇到的有关加法的问题,并列举算式说出原因。或者提出遇到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以上是我对《一共有多少》这节课的认识和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的生命是生活,我希望学生明白数学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小学数学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一共有多少》说课稿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