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飞天梦,科技最新动态的资料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关于中华飞天梦的资料~

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进入太空;2003年10月,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2005年10月,中国成功地发射“神州6号”载人航天飞船;2008年9月,中国又成功地发射“神州7号”载人飞船。
搜集有关中国的“飞天梦”的资料。

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3段),简要叙述了炎黄子孙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千年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重点描述了明代的万户所尝试的人类首次火箭飞行。第二部分(第4段至第9段),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呈现的勃勃生机,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第三部分(第10段),简要描绘了炎黄子孙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登临月球,探索火星,遨游更深更远的太空。
课文重点叙述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经过。具体叙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艰巨和困难;广大科技工作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夜以继日地苦战攻关;“神舟五号”的顺利发射和成功返回及其伟大意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从中体会中国航天人所体现的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学习默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在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这句话一方面承接上文,用万户的火箭飞行失败说明中华民族在追求遨游太空的梦想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了很多的失败和挫折;另一方面开启下文,说明中华民族并没有因为失败放弃飞天的梦想,而始终坚定执著,不断努力。
②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句子中的三个“最”字,充分说明了载人航天工程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显示出的巨大的勇气和决心,也充分说明了中国航天工作者将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
③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这句话充分肯定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的伟大意义,是几千年的梦想变成现实,是几代人数十年的追求、努力和奋斗的结果,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勇于挑战的精神。
(2)对词语的理解。
九天揽月:揽:采摘。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常形容壮志豪情。
绚烂:光彩炫目。
先驱:在前面开路引导,也指引导的人。
积劳成疾:积劳:长期劳累过度;疾:病。因长期工作,劳累过度而生了病。
风华正茂: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松懈。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激发民族自豪感。
3.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概况,丰富背景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课中,这些搜集到的资料可以引入到课堂教学,补充、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课后,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搜集的资料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比如,编小报、办墙报、搞展览。
2.出示课题,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课题字面的意思,特别要理解“圆”的意思,“圆”就是使完满,使周全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归类梳理,大致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问题:千年的“梦”是指什么?千年“梦”是怎么圆的?为什么千年的“梦”今朝圆了?这些问题可以成为研读课文的主要线索。
3.这篇课文比较长,是略读课文,要培养学生在快速默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可以简单宽泛地提示学生“你读懂了什么”;也可以抓住“梦”和“圆”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提示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梦?怎么圆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默读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4.课文不仅叙述了千年飞天梦今朝得以圆的结果,而且用大量的事实来说明“梦圆”背后的精神和力量,这应该成为课文研读重点。研读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过程方面,千年的寻梦过程中,中国人民充分表现了炎黄子孙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二是探索方面,“神舟五号”的研制过程,充分表现了中国的航天工作人员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的精神。
5.千年梦圆在今朝,是中国人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值得全体炎黄子孙自豪的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有关句段,比如,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心中的民族自豪感。课文后面“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也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案例
片段:
细读文本,寻根溯源
师:千年梦圆在今朝。“神舟五号”能顺利升天,你认为应该归功于谁?请你仔细读读课文,在有感触的地方圈圈画画,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可以有感而发,写上批注。
(学生认真地读课文。)
生:我认为杨利伟是一个功不可没的功臣。
生:我也有同感,作为太空飞行第一人,他对祖国忠诚的爱,对航天事业无限的执著,都令我们敬佩。
师:是啊,随着“神舟五号”的飞天,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出示一组身穿太空服的杨利伟图片,师生共同回忆2003年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师:杨利伟用三句话概括了他21个小时的太空旅行,这三句话找到了吗?
生:“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
师:读了课文,你怎样理解杨利伟的这三句话?
生:我认为这三句话是杨利伟对飞船的评价,也是对研制飞船的航天人的赞扬。
生:我认为这三句话说明“神舟五号”飞船是很安全、很稳定的,也说明我国的航天工作人员的水平很高。
生:我从课文第5、6自然段看出,杨利伟说这句话是发自内心的对航天工作者的崇高评价,他们是默默的无名英雄。
师:能说具体点吗?
生:从“一百一十多个单位”“多达三千多个”可以看出参加研制、建设、发射的单位及工作人员之多。
师:这么多的单位和工作人员要完成同一件事情,最需要的是什么精神?
生:同心协力。
生:团结合作。
师:对,只有团结合作,同心协力,才能完成“神舟五号”这样大的系统工程。
生:“夜以继日”这个词语仿佛让我看到了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苦战情景。
师:从中你看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忘我工作的精神。
生:默默奉献的精神。
师:是啊,为了“神舟五号”,有多少人忘我工作、默默奉献,他们付出的是时间,是智慧,甚至——生命。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有的人……”这个句段。
(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一个英雄的背后往往还站着无数的无名英雄。你知道吗?——(出示课件)为了保证“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科学家们共设计20种救生方案保证航天员安全,针对飞船系统的故障对策有139个;8位科学家未见飞天身先死,这些科学家有的是倒在出差的火车上,有的牺牲在实验室,他们努力了数十年却没能看到飞天成功的壮丽场景。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段话,表达我们心中的敬意。
(学生朗读。)
师:正是成千上万人的不懈努力、团结合作、默默奉献、才换来了这个美丽的辉煌的结果,才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
五、相关链接
1.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1号”卫星由“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开始了中国进军太空的万里长征。
“东方红1号”卫星进入轨道以后,运行情况良好,各种仪器工作正常。卫星上的短波无线电发讯机,循环播送《东方红》乐曲和遥测讯号,乐曲声音清晰嘹亮。每分钟循环一次,首先以40秒的时间连续播送两次《东方红》乐曲,间隔5秒钟后,播发遥测信号10秒钟,又间隔5秒钟,进入另一个循环。人造地球卫星上的遥测仪器不断地发回各种数据。人们从广播和报纸上获知卫星什么时候经过各大城市上空的信息,这个时间一临近,人们情不自禁地走到室外,兴奋地观看自己国家的卫星。
“东方红1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技术取得的首次重大突破,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和发射航天器的国家。
2.中国为何要发展载人航天
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载人航天,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被关注的问题。载人航天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高科技工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对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国防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载人航天,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载人航天更能充分展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科研能力,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劲的经济能力,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因此,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充分显示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载人航天,对科技发展具有强大的牵引作用。载人航天技术,集中了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多种学科、多种技术领域尖端技术的集大成者,载人航天在应用这些已有的技术成果的同时,为促进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载人航天的实现,又对这些科学技术领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技术成果,客观上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向前发展。因此,载人航天,对于科技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载人航天,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目前,虽然载人航天直接经济效益还不明显,但是,载人航天活动开发的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已经在带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人到太空中,可以利用太空环境进行一系列的试验,这些试验将不仅可以获得在地面条件下无法生产加工的新材料,还可以获得新工艺和方法。这些工艺和方法将为促进经济建设,提高效率和经济效益,产生积极的影响。
载人航天,可以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载人飞船为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有效载体。从太空观察地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构造,探明地球的资源、预测地震、洪水、飓风、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可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美国航天员在太空实验室里进行了146项地球观察,其中包括农作物的长势、病虫害的蔓延、森林火灾、积雪的覆盖融化情况等。将观察到的资料提供给有关部门的专家,就可以对地质、地理、农业、生物、水文、环境污染和矿藏等进行研究和评估。
3.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分作三步走
按照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规划,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分三步来实施。
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随着我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历史性突破,第一步任务已经完成。
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在突破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即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计划开始启动,下一步中国载人航天的目标将是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
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地球与空间站,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望采纳

一个精确到秒的时刻——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被永远铭刻在中国航天史册上。这一刻,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走出飞船,第一次将中国人的脚步印在太空上,接着以19分35秒的时间飞过了9165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这一刻,五星红旗第一次被中国人飘扬在了浩瀚无垠的太空,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的映衬下,凝固在敦煌壁画上那寂寥千年的绝美飞天画,演绎成茫茫苍穹上,五星红旗漫展飘扬的动人景象;这一刻,中国正式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一个崇高的时刻,这是一个让13亿中国人民自豪的时刻。
神话:等待千年的梦
从旧石器时代刻在甲骨上的不知名线条和简单符号,到如今咏叹唱和的绚丽舞蹈和大幅文章;从东方古典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来自苍穹的那一声“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像鸟儿一样飞翔于天际,从远古时代开始,就是人们心中最深的渴望。那神秘莫测的天空,变幻无边的云彩,热烈绚烂的太阳,还有皎洁明亮的圆月,都紧紧抓住人们的视线,成为追逐的目标。人类对茫茫天空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息。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古代传说中,龙一直被当做中华子民精神的象征,延续至今,依然如此。这是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创造、观念创造、符号创造,是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下产出的“吉祥物”。中国是龙的国度,或者说龙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上古先民凭想象创造的这种神灵之物,高居于云霄之上,逍遥于九重天外,表达出我们的祖先心中,渴望像龙那样凌云御风、翱翔天宇。
《博物志》记载:“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睹日月星辰,后忽忽不觉昼夜。至一处,遥望宫中多织妇,一丈夫牵牛饮之,因还。后至蜀,问严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笔者查询资料,发现有人说此处所指之人即为中国上古时代的贤明君主尧,他曾经乘坐腾空而起的巨槎,漂游四海,邀游天空12年,实为游太空之第一人。
传说中,周穆王访问西王母的时候,曾经乘一辆“黄金碧玉之车”,腾云驾雾,以日行万里的速度奔向西方的昆仑山。“乘龙快婿”这一成语,得自于秦穆公的女婿萧史,而他的女儿则是跨凤的弄玉,他们夫唱妇随,在空中逍遥来去。
战国时候的伟大诗人屈原在他的长诗《离骚》里,想象自己坐进飞龙拉着的车里,在空中飞行。云像一面面旗帜迎风飘扬,凤凰在他的旁边飞鸣。他飞过高峻的昆仑山,飞过望不见人烟的流沙,最后到达广阔的西海。
在古代民间,广泛流传着“嫦娥奔月”的传说。《全上古文》辑《灵宪》中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女娲补天,飞龙盘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中国远祖飞天浪漫设想的智慧火花不绝于篇,令多少后人心醉神驰。一个个神话无不灌注了人类对于天空的向往。不仅于此,先人们还创造性地将他们的伟大想象,用极富艺术表现形式的手法遗传给了后人。
沿着北纬40度线,在托举“神舟”升空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向西不远,就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敦煌莫高窟有492个洞窟,几乎每个洞窟内都有飞天壁画,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大型艺术画册序言中说,“总计4500余身”。走进大大小小的洞窟,“飞天”彩塑和壁画比比皆是,有的展臂翱翔,有的俯首低旋,有的双手合十,有的手持莲花,有的扬手散花,有的手持箜篌、琵琶、横笛、竖琴等乐器,有的翩然飞舞,个个神采飞扬,朝着一个方向绕窟飞翔,姿态多样,体态轻盈,飘曳的长裙,飞舞的彩带,迎风舒卷。飞天四周,流云飘飞,落花飞旋,动感强烈,富有生气。飞天壁画中有一显著特点,就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身形绮丽,姿态万端。
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不是一位神,而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他们男女不分,合为一体,化为后世的敦煌飞天。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才逐渐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即使朝代更迭,战乱四起,飞天的艺术形象却是愈加趋于饱满,至唐朝达到鼎盛,融合印度飞天和西域飞天的艺术精华,创造出完全属于中国自己的飞天形象。唐代诗人李白有诗称赞:“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描述的就是飞天神话中,仙女的歌舞欢乐的模样。
飞天又常常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表征之一,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21世纪到来的纪念钞上,就有飞天的图案;余秋雨先生在散文中也提到“我们是飞天的后人”。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飞天,现在不仅是敦煌学的象征,还是中华民族腾飞的象征。
然而我们的祖先,并没有把理想限于神话,而是付诸于行动。人类世世代代的实践,创造了飞天事业灿烂的今天。
溯源:古代航天的雏形
浩瀚长空,群星璀璨,仿佛变幻莫测的眼睛,永远守望着苍穹,无论时代更迭,沧海桑田。太多的人以为到达天空的顶端,就能够触摸到仙人的衣角,自己也可得道升天,成为不老神话的一员。人类永无止境地渴望亲身登天,探索神的秘密,并为此做了积极的尝试。
据《史记》记载,舜曾经手执两只斗笠从着火的谷仓顶上跳下,幸免于死,这斗笠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降落伞。
《墨子》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就是说鲁班制作的木鹊,能乘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这被认为是原始航空科学的先头兵。
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将一个鸡蛋钻一个小眼,把蛋黄蛋清掏空,把空壳放在燃烧的火苗上,风借火势将蛋壳浮向空中,做成热气球升空的雏型。刘安也成为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在西汉末年,曾有人应王莽征伐匈奴的招募,在长安举行了飞行表演。此人“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这在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创举,但他的飞行方法——“通引环纽”,究竟是振翼飞行,还是滑翔,却很难断定。
东汉张衡在《灵宪》中比较科学地阐明了月食发生的原理:“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他曾制作木鸟,身上有翅膀,腹中有机关,能飞数里。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於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这种“孔明灯”用竹条和纸做成大灯,形同封住顶的灯笼,形状有方有圈,底盘上固定一个松脂灯,以松脂燃烧产生的热气充满灯内,可以腾空而起,用作军中信号。它只要向前走一步,热气球的发明就会提早1000年了。
东晋学者葛洪,从老鹰平伸翅膀滑翔升空得到启发,提出模仿这一动作制造“飞车”进行飞行的创意。他在《抱朴子》中有这样的叙述:“用枣心木为飞车,以牛革结环剑以引其机……三牛交罡而乘之,上升四十里,名为太清。”虽然文字十分概略,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在历史故事《葛洪的故事》里,判定这是历史上对螺旋桨最早的记载,是人类试图制造直升飞机的最早设想。虽然他没有进行试验,但人们却从中得到启发。
公元559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强迫一些人,乘着用席子做的风筝,从高67丈的高台上往下跳,拿人命当儿戏。结果其他人都摔死了,只有一个叫元黄头的人乘风筝随着风“飞”到了城外,竟然安全地落了下来。这是风筝载人成功飞行的最早记载。
世界上关于火箭作动力飞行的故事,最早也来自中国。在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一书,以及前苏联、德国、英国等国的火箭专家的一些著作中,都认同这一结论。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万户考虑到上升的工具也考虑到安全下落的降落伞——风筝,这都是前所未有的。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以此为标准,最早的载人航天应是约600年前的万户飞天。西方学者考证,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尝试:伤痛与一路前行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史上第一架飞机的消息振奋了中国众多有为青年。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家冯如,就完全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于1908年设计、制造和驾驶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虽然在五年后的一次演飞中,冯如不幸牺牲,可是他的精神流传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飞天人”。
1948年新中国成立在即,钱学森欣喜若狂,开始了紧张的归国准备。然而,美国当局动用了可能的全部手段,无论如何不让钱学森回国,因为“他太有价值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5个师的兵力”。1950年9月7日,美国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钱学森逮捕。面对检察官的无理指责,钱学森掷地有声地回答:“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给谁就给谁!”在钱学森的长期抗议和中国外交斗争的巨大压力下,美国当局不得不同意钱学森回国。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登上了归国的航船,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了一生的心力,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1956年,他即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事业的建立与发展上书中央领导人。后来,又首次提到了“航天”这个新名词。他建议,人类在大气层以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而在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空”。他还说,他提出“航天”这个名词,是受到毛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启发。
在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压力下,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在中共中央的全力支持下,中国航天人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从对苏联航天技术的生涩模仿,到积极自主研发,中国的航天科技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走过了漫长的探索之路,中间跌跌撞撞,其中苦痛自不为人知。
1960年,中国的火箭将士们,忍着饥饿的肚子,开始了从仿制苏联导弹到自己设计导弹的艰难跋涉。复杂的国情动摇不了他们对航天事业的巨大热情。
1962年3月21日,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火箭在酒泉发射场升空10秒后,一个跟头栽下来。所有心血付诸东流,巨额损失打击了航天人的热情,却熄灭不了他们眼中可以燎原的斗志。
付出总会有回报。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一声巨响昭示着中国正式登上世界航天飞船的研发前沿,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奔向浩瀚的天空。
1966年10月27日,写了遗书又交了“最后一次”党费的“戈壁七雄”走进地下控制室;当中国宣布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的消息时,世界震惊了。
1970年4月24日,随着西北戈壁滩的一声巨响,“东方红”一号载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徐徐升空,一曲悠扬的“东方红”响彻寰宇……这是中华民族向太空进军的第一声礼炮。此后,我国又掌握了卫星回收、一箭多星、同步定点等新技术,测绘型返回卫星、新型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传输型对地遥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海洋卫星等相继翱翔太空。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凭借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第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跃而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30年间,中国研制成功12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覆盖了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静止轨道的全部轨道范围,运载能力大幅度提高,适应了发射不同轨道和不同重量人造卫星的要求。中国已经拥有了酒泉、西昌、太原三座发射基地,运载火箭的发射和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千姿百态,技术成熟可靠,发射成功率100%。
笔者查到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那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后不久,党中央批准了被命名为“曙光一号”的宇宙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研究计划。虽然“曙光”点燃了人们继“两弹一星”之后愈加洋溢的激情,但是在当时那种复杂的国情之下,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工业水平,都不具备开展载人航天的条件。1972年,在一片争议声中,载人航天计划搁浅。直到1983年,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向党中央联合提出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仅仅2天之后,邓小平作出重要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路径逐渐清晰:从载人飞船起步。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在“曙光一号”计划休眠20年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终于迎来了启航的新曙光。
展望:明天会更好
在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学长河中,飞天文化总显得格外豪情凌云。屈原的《天问》,一口气向湛蓝苍天质问了172个“为什么”;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的狂放;苏东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忐忑,都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朗朗太空的好奇、揣测和向往。更不说众人熟知的敦煌石窟中那些精美绝伦的飞天壁画,“飞天迷们”不气馁不放弃的坚持,直至现代,依然有众多的天空爱好者痴迷于宇际的奥秘。2008年春晚上的一舞《飞天》反响热烈:七名仙女打扮的舞蹈演员站在升降舞台上,用肢体配合音乐演绎出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配合着舞台上飘落的花瓣和台下喷涌而出的水花,一起将观众引入“仙境”。还有著名画家曾浩创作的《天籁》,在古韵中渗透了现代美,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文化背景,曾多次世界巡回展出,让人称叹。神舟七号的成功飞行,更是将中国人千年飞天夙愿推上新的高潮。
9月28日17时37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飞船着陆成功!”的喜讯,让全世界的华人都为之振奋欢呼。这句话昭示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成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系列的“中国制造”也向世人宣告: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从神五“杨利伟”孤身问天,到神六费俊龙、聂海胜携手巡天归来,今天,翟志刚出舱漫步,中国航天人把一系列超越梦想的飞跃,标记在了太空之上。仅仅五年的时间,中国三度飞天,一次又一次超越前一个高度,这是中国强大国力托举起来的梦想,是中华民族千年梦想成真。神州系列的航天计划能够成功运行,昭示的不仅仅是中国航天人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更是中国综合国力上升,经济后盾强而有力的事实。
飞天梦想,千年夙愿,一朝得现,再展新翼。香港《文汇报》说,“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这一步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同时也向世界宣告,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中国的航天科技攀上了一个全新的里程碑。”法国《世界报》网站27日在题为《中国首次太空行走》的文章中,详细报道了翟志刚出舱行走的情况,评论说这是“充满风险而又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象征着中国已经进入世界太空强国俱乐部。现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客座教授的特里格瓦松说,中国这次发射载人飞船不仅对中国意义重大,也将改变国际空间技术合作方面的格局,中国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空间技术合作领域的平等伙伴。
巨大的喜悦让中华民族沉醉不已,可是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工作日志上,计划早已经安排到了若干年后。虽然在技术与成绩上,中国离俄罗斯、美国还有一定的距离,在太空探索的诸多领域,还处在蹒跚学步阶段,但既然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就一定能够迈出成功的第二步、第三步,因为我们相信,一个坚守着千年梦想的民族,一定也是能够创造奇迹的民族。在中国各届领导人的全力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凭借良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环境,加上源源不断的优秀科研人才,中国这条巨龙,将真正翱翔于太空之上

我也正在找啊啊啊啊啊啊啊 急急急急

x


中华飞天梦,科技最新动态的资料视频

相关评论:
  • 18380487378默读课文说说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
    贲弯裕总之,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是通过一系列逐步实现的航天里程碑来实现的。从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到载人航天的实现,再到深空探测的不断突破,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不仅彰显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也为人类探索太空、拓展人类文明边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 18380487378中国实现飞天梦的时刻有哪些?
    贲弯裕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几个重要时刻包括:1、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航天活动、具有自主发射能力的国家。2、1999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任务“神舟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成功将人类...

  • 18380487378炎黄飞天梦主要讲了什么
    贲弯裕炎黄飞天梦主要讲了什么如下: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不懈的追求,重点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蔡桂林的纪实文学作品都与生命、与存在紧密相关,以生命本体为翼展开宏大叙事。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

  • 18380487378说说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
    贲弯裕进一步拓展人类的太空视野。总的来说,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是通过不断的探索、实验和不懈的努力逐步实现的。这个过程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示了人类在太空探索领域的无限可能。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太空探索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将在太空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 18380487378神舟发射成功的赞美七律诗词
    贲弯裕赞美神舟发射成功的七律诗词如下:1、神舟腾空破九天,火箭雄姿映日边。星河之上寻梦想,宇宙之间留足迹。2、千年飞天梦已圆,神州儿女共欢颜。科技兴国显威力,中华崛起震寰宇。3、神舟翱翔九天外,火箭腾空展雄姿。科技兴国显威力,民族自豪感满怀。4、星河之上舞翠影,月宫之间留足迹。神州儿女共仰望,...

  • 18380487378中国飞天梦科技志愿团需要自费吗
    贲弯裕不需要。中国飞天梦科技志愿团由多个热爱航天事业的企业和个人自发组织,是一个旨在推广航天科技、弘扬航天精神、促进航天文化交流的公益组织,该组织不收取任何费用,其成员通过自愿捐赠或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支持该组织的运作。

  • 18380487378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在今朝实现
    贲弯裕是因为中华民族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与成千上万的航天工作人员默默奉献,夜以继日的工作使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得以实现。

  • 18380487378说一说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
    贲弯裕千年的飞车梦能在今朝实现是因为,今朝科技发达,中华民族不懈努力,团结合作,自主创新

  • 18380487378以“科技梦·中国梦”为中心写一篇600字作文!跪求啊
    贲弯裕自力更生,打破核讹诈,大漠深处升起的蘑菇云、浩渺太空的“东方红”,宣告着中国不可欺负的民族精神。而这其中,无数科技工作者体现出的勇攀高峰、不懈追求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可贵品质的新的时代内涵。正是这种“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和对科技的不懈追求,中国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成为了...

  • 18380487378我国航天科技成就总结我国航天科技成就
    贲弯裕19、 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仿制别人的到事实自行研制,走过了艰苦的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阶段。20、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不仅研制成功了多种导弹武器系统、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还成功地发射了载人飞船,实现了中华飞天梦,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