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比方式了解一下河姆渡居民和半波居民的生活?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
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
可以制造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建筑采用干栏式建筑。
半坡原始居民:
种植作物为粟(世界最早)。
半坡人能够制造处色彩艳丽的彩陶,并装饰上美丽的花纹 。
建筑为半地穴式建筑。
河姆渡聚落: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河姆渡文化的特征:
河姆渡居民开始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够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手工业发展。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半坡氏族:在我国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发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6000年前生活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原始农业有了发展,开始有原始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等。会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并使用陶器,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定居生活。以经营原始农业为主,使用的石器为比较精致的磨制石器。
半坡文化的特征:
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
半坡氏族一般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的主要粮食有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半坡原始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鱼叉、鱼钩打猎捕鱼。食物大大丰富了,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河姆渡聚落制作黑陶,过着定居生活,房屋呈干栏式,河姆渡居民已经会挖掘和使用水井,他们种植水稻,那里的居民还饲养猪和狗等家畜。河姆渡聚落是长江流域聚落的典型代表,他们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他们还使用骨耜。
半坡居民也过着定居生活,他们种植粟白菜或荠菜等农作物,他们在居住区内建起圈栏,饲养家畜。他们还经常去打猎捕鱼,以补充食物。半坡聚落制作彩陶,是黄河流域的代表。



河姆渡聚落分期和年代:
河姆渡遗址的第4、3层和第2、1层,分别代表河姆渡文化的早、晚两期。①早期:约前5000~前4000年。陶系简单,夹炭黑陶占绝对优势。除磨平素面外,绳纹较多,刻划的几何图案花纹和动植物图案突出。
主要器形有敛口或敞口肩脊釜、直口筒式釜、颈部双耳大口罐、宽沿浅盘、斜腹盆、环形单把钵、大圈足豆、盆形甑、块状体支脚等。石器种类少,一般磨制不精,斧、锛较厚硕,主要石器工具中未见穿孔者。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河姆渡聚落制作黑陶,过着定居生活,房屋呈干栏式,河姆渡居民已经会挖掘和使用水井,他们种植水稻,那里的居民还饲养猪和狗等家畜。河姆渡聚落是长江流域聚落的典型代表,他们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他们还使用骨耜。
半坡居民也过着定居生活,他们种植粟白菜或荠菜等农作物,他们在居住区内建起圈栏,饲养家畜。他们还经常去打猎捕鱼,以补充食物。半坡聚落制作彩陶,是黄河流域的代表。

河姆渡聚落分期和年代:
河姆渡遗址的第4、3层和第2、1层,分别代表河姆渡文化的早、晚两期。①早期:约前5000~前4000年。陶系简单,夹炭黑陶占绝对优势。除磨平素面外,绳纹较多,刻划的几何图案花纹和动植物图案突出。
主要器形有敛口或敞口肩脊釜、直口筒式釜、颈部双耳大口罐、宽沿浅盘、斜腹盆、环形单把钵、大圈足豆、盆形甑、块状体支脚等。石器种类少,一般磨制不精,斧、锛较厚硕,主要石器工具中未见穿孔者。

这个看时期 看生活方式 那么就知道了呢

如果你想要浪费时间,那么请来博物馆;

如果你想要节约时间,那么请去博物馆。

2020年10月24日,周六早晨从虹桥火车站坐7点的火车,8点到了杭州东。坐地铁一号线,花费3元,到西湖文化广场C出口。准备用一天的时间参观浙江博物馆的武林展区。

(懒散的过了半年才开始整理,很多都记忆模糊了)

(地铁站装饰墙)

浙江省博物馆

浙江省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始建于1929年,原名“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是浙江省内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0万余件。

1993年,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占地20400 平方米,建筑面积7360平方米,新增历史文物馆、青瓷馆、书画馆、钱币馆、吕霞光艺术馆、常书鸿美术馆、明清家具馆等10个展馆。馆舍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单体建筑和连廊组合而成,形成了“园中馆,馆中园”的独特格局。

浙江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

提示(差评):不知道为什么浙江博物馆要分成两个展区,位于不同的地点。如果要去参观,又时间不足只能参观一个展区的话,一定要先搞清楚各展区展览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前往。

孤山馆区(陶瓷,书画,漆器等)

孤山馆区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东衔白堤和平湖秋月景点,西接西泠印社。1993年秋,浙江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占地面积20400平方米。1999年秋,位于馆区东侧的浙江西湖美术馆落成。馆舍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单体建筑与逶迤连绵的长廊组合而成,形成了独特的“园中馆、馆中园”格局。孤山馆区的改造工程完成后,推出“陶瓷陈列”、“黄宾虹书画陈列”、“常书鸿油画陈列”、“雷峰塔文物陈列”、“漆器陈列”等常设陈列,建成集中展示各类文物、艺术精品的艺术类馆区。

孤山馆区位于杭州西湖孤山,主要由主楼、浙江西湖美术馆和皇家藏书楼文澜阁组成。主楼主要有三层,设有陶瓷馆、青瓷馆、漆器馆等展馆,一楼主要是展出一些陶器,二楼、三楼主要是瓷器,二楼主要是一些越窑瓷、龙泉瓷等,三楼是明清以后或更加晚期一些的瓷器,而且每层都有3D触摸板,可全方位的看展品。孤山馆东侧的浙江西湖美术馆主要展示一些书画作品,另外还有两个专题陈列馆:黄宾虹书画馆和吕霞光艺术馆可供参观。

武林馆区(浙江历史;书画;古琴;民间艺术)
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和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西湖文化广场E区,(旁边就是浙江自然博物馆和浙江省科技博物馆,有时间的话,可以一起游玩)建筑面积20991平方米,陈列面积7600多平方米。两馆以历史陈列为主。一层为《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二层为《钱江潮——浙江现代革命历史陈列》、三层为《山水之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与馆藏明清山水画》和《非凡的心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国古琴》、《意匠生辉——浙江民间造型艺术》、《十里红妆——宁绍婚俗中的红妆家具》等专题陈列,地下一层临时展厅举办国内外的临时展览。

(浙江省博物馆就在文化广场内)

浙江省博物馆--看上去像是一栋现代建筑的附属建筑,但是偏于整天建筑的最边上,像一个丫鬟一样。又是非对称造型,实在是不太美观。

杭州塘(1247年)

千年古运河就从其旁边静静地流过。

基础信息
地址:分为两个独立的博物馆。一个在孤山区,一个在武林区。(我只去了武林区的)

开放时间:开放时间暂定为每天10:00-16:00 (15:00停止入馆),周一例行闭馆,暂不安排延时开放。

门票:免费,需要提前预约(公众号:首都博物馆,进行预约登记,基本都能约上)

准备证件:身份证及健康码(支付宝)

讲解: 博物馆提供免费的语音导览设备,供观众借用 。有讲解员提供定时免费讲解服务。

餐饮:有餐厅和咖啡厅

购物:有纪念品商店

01 越地长歌
前言
奔流东去的钱塘江进入古越人称为“后海”的杭州湾,划过一个”之“形弯道,为这片土地留下一个名字:浙江。100万年前,这里已经有人类活动,从1万年前开始,新石器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发展起来,到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达到巅峰,成为中国大地上文明气息最浓厚的地方。当中原的夏商帝国兴起时,这片土地上生息着”断发文身“的古越人,他们在山海变迁的严峻环境中,立足于生存与开拓,发展出精勤耕战的文化品格和经济本位的价值取向。虽然古越世界在民族融合的进程中已经不复存在,但古越人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气质和开放进取,务实创新的文化传统,像一首不绝的长歌,一直伴随着他们的后继者,在浙江大地上脚踏实地地创造出辉煌的文明业绩。

浙江历史沿革
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活动;1万年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春秋时浙江分属吴越两国;秦朝在浙江设置会稽郡;三国时富阳人孙权建立吴国;唐朝浙江先后属于江南东道,两浙道,渐渐成为省级建制雏形;五代十国时临安人钱镠(liu)建立吴越国;元代属于江浙行中书省;明初设置浙江成宣布政使司,辖11府、1州、75县,省界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浙江省,确定建制。

1 文明曙光-史前时期的浙江
浙江境内的人类活动,至迟可以追溯到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从距今1万年左右的时候起,钱塘江两岸先后进入新时期时代,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依稀勾勒出了南岸地区新石器文化演进的大致脉络,并在世界稻作起源的历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在北岸地区,马家浜文化,崧浙文化,良渚文化形成了相承关系清晰的发展序列,尤其引人瞩目的是良渚文化,因其发达的生产力,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完整的礼仪制度,被视为实证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典型案例。

旧石器时代的浙江

浙江境内最早的人类化石在西部丘陵山地建德及附近的桐庐发现。“建德人”生活在5万年前,桐庐的古人类则生活在1万多年前。然而,他们都不是浙江大地上最早的人类。西苕溪畔旧石器遗址的发现,把浙江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远推至100万年以前。

浙江博物馆的解说图文并茂,做的非常用心。如果其他博物馆的解说如同一本普通书籍中带几张彩色照片的话,那么浙江博物馆的解说就是整本都是彩色的照片,并且充分利用了整个背景墙。

钱塘江南岸的新石器文化

浙江的新石器文化首先在钱塘江以南地区发展起来。距今1万年前后浦阳江流域的上山文化是浙江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其后又有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起初它们被视为毫无传承关系的独立文化。嵊(sheng)州小黄山遗址的发现改变了这种看法。小黄山遗址的文化内涵与上述诸文化都有程度不同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将钱塘江南岸的新石器文化连接起来。

上山文化(距今11000-9000年)

浦江上山遗址不仅是浙江,也是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为代表的陶器群,以及石磨盘和石墨棒的组合,是其富有特点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栽培稻遗存表明,这里所出的长江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在嵊(sheng)州小黄山遗址发现了类型相同的文化内涵,两处遗址都位于浙江新安山区和浙东过度的丘陵,河谷地带,属于同一种地域文化。考古学界将之命名为上山文化。

文物的说明标签,不仅有文字,而且配上了相应的照片,方便查找。

跨湖桥文化(距今8000-7000年)

跨湖桥文化是距今8000-7000年前分布在萧山湘湖一带的新石器文化。其器物组合,制陶技术,彩陶风格自成一体。它的部分文化面貌与长江中游的史前遗存有某些相似性,但小黄山遗址发现后,人民意识到这支面向海洋的新石器文化具有较早的本地渊源。

当天的游客非常少,因此可以拍下整个展柜。

河姆渡干栏式建筑

猪纹陶钵(河姆渡文化),形象上保留了较多的野猪的形态特征。野猪的肚子上是不是有一只眼睛,看起来添加了一些神秘感。

河姆渡文化-农业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层层叠压的秕谷稻壳,出土时色泽鲜黄。此前国际学术界一直认为南亚是栽培稻起源中心,而河姆渡文化遗存的稻谷比所谓“世界上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努努克塔遗址出土的早数百年。

河姆渡文化-纺织

河姆渡遗址没有出土纺织物,但是发现了不少原始织机的零部件,还有刻有编制图案的骨匕及刻有蚕纹的象牙柄装饰。

河姆渡文化-木器与漆器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器,绝大部分经过锉磨,木工具中有许多事符合工具的组建。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了圆木工艺的制作方法。遗址中出土的髹漆木婉,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漆器之一,证实了中国是漆器的发源地。

河姆渡文化-原始艺术

钱塘江北岸的新石器文化

与河姆渡文化同时,在钱塘江北岸,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迅速发展起来,这就是广泛分布于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北岸的新石器文化较南岸晚了3000掇年,然而,马家浜文化一经形成,便开启了历经3000年的持续发展过程,中间经历了崧浙文化,最后发展出辉煌的良渚文化,达到了长江下游地区史前文化的巅峰。在距今4200年前,良渚文化的发展方向出现了急骤的嬗(shan)变。

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年)

马家浜文化是钱塘江北岸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也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早起代表。分布范围主要在钱塘江北岸的太湖流域,但在绍兴,萧山地区也有零星的遗址发现。生产工具中有石斧,石锛,生活用具中的加砂红陶腰沿釜,牛鼻耳朵罐,以及地面木构建筑,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等,构成马家浜文化的主要特征。

崧浙文化(距今5900-5300)

崧浙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起良渚文化,是江南地区史前文化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从合葬墓看,崧浙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崧浙文化晚期,随着气候和海平面的稳定,适合居住和生产的范围扩大,定居点有所增加,社会经济出现了持续进步,为良渚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良渚文化(距今5300-4200)

距今5300年左右,太湖流域进入良渚文化时期。犁耕农业和快轮制陶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群的分化和社会的复杂化家具,维系社会等级制度和玉礼器及反映权利集中的大型公共工程成为良渚文化最显著的表征。良渚文化发达的生产力与复杂的社会结构引起了世人的注目,被视为中国最初进入文明社会的典型案例。良渚文化具有很大的文化辐射力,不仅覆盖了河姆渡文化之后的钱塘江南岸,而且影响远及四川,陕西等广大地区。

莫角山遗址位于余杭,呈长方形,面积30余万平方米,四周环绕的良渚古城,周长6公里,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规模最大的古城。它是良渚文化政治统治的中心,标志着良渚文化进入早期文明社会。

钱山漾类型(距今4200-4000年)

大约在距今4200年前,良渚文化的发展方向发生了骤变,大型的公共建筑和精美的玉礼器消失了。稻拘谨4000年左右,太湖流域出现了马桥文化。在马桥与良渚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过渡形态的文化遗存,即“钱山漾类型”。

马桥文化(距今4000-3000年)

经历了辉煌的良渚文化及之后的钱山漾类型,浙江进入了马桥文化为代表的时代。马桥文化在延续了一部分良渚文化的同时,融入了大量非当地传统的新文化因素,其中最多的源于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的肩头弄类型。农业在马桥文化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及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先民获取肉食资源的形式也明显有别于良渚文化。虽然马桥文化没有良渚文化净值的生活方式和复杂的社会结构,但青铜器,印纹陶,原始瓷及土墩墓,构成了其鲜明的文化个性。所有这些,都被后来的越人所继承,从这个意义上,它被视为越文化的先驱。


通过对比方式了解一下河姆渡居民和半波居民的生活?视频

相关评论:
  • 18280292887河姆渡居民
    鬱娟韦距今1万年前开始的全新世初大规模海侵时,四明山北麓成为一片浅海,从长江口顺潮而下的泥砂搬运到这里后,受工字形地貌的阻挡而沉积下来,使河姆渡一带的淤积快于其两翼,当海退开始后,河姆渡一带自然最先出露成陆。根据低塘镇西村地下31米处发现的贝壳层的年代8020年,推测海退发生在距今7500年左右...

  • 18280292887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有什么不同
    鬱娟韦河姆渡居民只种水稻,会制造陶器,使用半地穴式房屋,而且他们生活在5000至6000年前。半坡居民生活在7000至6000年前,使用干栏式房屋,主食是鱼肉和植物农作物,种植粟黍和其他植物

  • 18280292887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怎样?
    鬱娟韦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文化遗址,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嵊县西南的河姆渡村。河姆渡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文化阶段,其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史前时期的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居住环境: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湖畔,四周环绕着山脉和河流...

  • 18280292887初一历史,以考代练,发挥想象,描述一下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衣...
    鬱娟韦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半坡文化时期人们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半坡成人死...

  • 18280292887想像河姆渡居民的一天怎样的画面?
    鬱娟韦由于卫生医疗条 件差,人的寿命普遍比较短一般30岁左右。由于食物供应并不充足,他们会控制人口增长,首领可以有几个妻子,而一般村民要靠搏斗来获取 女子的青睐。强有力的男性村民才有获取女子的权利,以保证后代的优良。通常情况下妇女会和孩子一起居住,而男性村民集中一起居 ...

  • 18280292887半坡人与河姆渡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鬱娟韦相同点:①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都处于原始社会后期);②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发展;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使用磨制石器;⑤都会制造陶器。不同点:①地理位置不同:半坡人处于黄河流域,河姆渡人处于长江流域;②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③建造的房屋不同...

  • 18280292887半坡河姆渡居民在衣食住行上和生产方面各有哪些特点
    鬱娟韦一、半坡:(1)农业:①他们已经种植粟(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②他们种植蔬菜,饲养猪、狗等家畜,并打猎、捕鱼。(2)手工业:制造“彩陶”。(3)生活情况:房屋为“半地穴式房屋”(北方房屋特点)。故他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二、河姆渡:(1)农业:①他们已经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

  • 18280292887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人的房屋各具有什么特点?
    鬱娟韦河姆渡人民住着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防潮这是建筑学上一个重大成就。半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

  • 18280292887比较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社会生活的异问。
    鬱娟韦相同:远古居民 生活年代 生产工具 不同:行政区划 河流流域 地形区 生产方式 半坡文化的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年代距今为5300年--7000年 生产工具都是属于发展成熟的磨制石器

  • 18280292887河姆渡人 半坡人
    鬱娟韦区别如下:1、地理环境不同:半坡位于黄河流域,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2、种植粮食作物不同:半坡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3、房屋类型不同:半坡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