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春秋》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它还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冬”四季的季节。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二时。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扩展资料:
《春秋》所记,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现所存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多字,但据曹魏时的张晏和晚唐时人徐彦引《春秋说》,都说是一万八千字(张说见《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说见《公羊传•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见《春秋》原文,从三国以后脱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记。
虽然春秋之作者有争议,但其经过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则无大异。事实上,春秋作为一鲁国的史书,其作用早已超出史书范围,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砭”成为独特的文风,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文代史家奉为经典。

是《春秋》。
《春秋》本是鲁国的国史,经过孔子的修订后,这部编年体史书被赋予了十分浓厚的政治与道德意涵,因而名列经部书籍,而被尊为《春秋经》。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扩展资料胡适认为:“《春秋》那部书,只可当作孔门正名主义的参考书看,却不可当作一部模范的史书看。后来的史家把《春秋》当作作史的模范,便大错了。
因为历史的宗旨在于‘说真话,记实事’。《春秋》的宗旨,不在记实事,只在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徐复观先生也说:“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
然而史料记载中并没有对《春秋》的历史记载产生怀疑。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说:“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朱熹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参考资料:人民网-中国史书的三大体裁:编年体 纪传体 纪事本末体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扩展资料

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余(太史公)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马迁对《春秋》极为推崇:”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学术界对于《春秋》的史学价值存在质疑。胡适认为:“《春秋》那部书,只可当作孔门正名主义的参考书看,却不可当作一部模范的史书看。后来的史家把《春秋》当作作史的模范,便大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的宗旨在于‘说真话,记实事’。《春秋》的宗旨,不在记实事,只在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徐复观先生也说:“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可以说,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是史。”

参考资料春秋(春秋经)百度百科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春秋》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包括12个国君,合计242年的历史。它虽是鲁国史的一部分,但它把鲁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也作了广泛的记载。因此,史学家就把200多年的这段历史叫做"春秋"时期。

拓展资料:

《春秋》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它被儒家各派尊为"经",对它的解释称为"传"。到汉代时,这种传已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夹氏传》和《邹氏传》5种之多,后来,《夹氏传》和《邹氏传》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左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是我们读《春秋》时可对照参考的。

参考资料:瑞文网古籍--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 

为《资治通鉴》作序的宋神宗便称赞此书“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刑、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院、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断之以邪正,要之以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拓展资料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

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资治通鉴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

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

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春秋》原本秦代以后已经失传,现在流行的版本是由《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中拼凑的。 

《春秋》又是鲁国史书的专名。各国史书有专名的,如晋国史书叫《乘》,楚国史书叫《梼杌》(见《孟子·离娄下》)。鲁国史书专名《春秋》。

所以《左传·昭公二年》叙述晋平公派遣韩宣子(起)出使鲁国,看到《易》《象》和《鲁春秋》。

不过韩起所看到的《鲁春秋》,一定是从周公姬旦叙起,才能说:“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而现存的《春秋》,才从鲁隐公叙起。隐公父亲惠公以上的鲁国历史原始记载已经完全亡佚。

《楚语上》也说:“教之《春秋》”,就是说,对太子,用史书教授他。

《墨子·明鬼篇》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就是指周朝、燕、宋、齐诸国都有史书,墨子曾读过。

拓展资料:

编年体:

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

先秦编年体史书流传至今的,有《春秋》、《左传》、《竹书纪年》(辑本)等。

断代编年史,是写一个封建王朝兴亡的历史著作,如东汉荀悦《汉纪》、明谈迁《国榷》等。

编年体通史著名的有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清毕沅《续资治通鉴》等。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所谓编年体,就是“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
相续”。它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
二十四史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
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
编年体这种体裁的史书,在世界上,我国起源最早。东周时,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
撰写本国的编年史,但名称不统一,燕、齐、鲁、宋等国均称《春秋》,因商代和西周
时,一年只有春、秋二时,而无冬、夏,因此古人称年为“春秋”。
春秋时期,虽然已有四时划分,但是人们仍然习惯用旧称。所以各国史书大多以
《春秋》命名。而晋称《乘》,楚称《梼杌》。
东周时诸侯国的史书后来均已散失,只有孔子编订的鲁国史《春秋》留传了下来,
这是孔子的一大功劳。《春秋》是孔子晚年呕心沥血之作。孔子周游列国经历了14年之
久,他在68岁返鲁后,以“国老”身份问政,因此有条件阅读鲁国档案。他为寓寄自己
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以便留给后人效法,就用晚年的精力编纂《春秋》等“六经”。关
于孔子删订《春秋》的意图,孟子说得很清楚:“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
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
《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所谓“知我者”,是指那些理解他的苦心孤诣
的人(理解他的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人),所谓“罪我者”,是指那些指责他不该修订
《春秋》的人。可见,孔子编订《春秋》的目的是为匡救时弊,因此,他的思想和主张
便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春秋》的字里行间,即所谓“微言大义”。
所谓“微言大义”,诸如当时吴国、楚国的国君,都已自称为王,这对于维护宗法
制的尊卑贵贱等级观念的孔子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孔子在“正名”的思想指导下,在
《春秋》中却把他们贬称为“子”,以示对这些诸侯竟敢僭拟天子专用王号的谴责。对
于这种“春秋”笔法,司马迁得出这样的结论:
“《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本人把
经他删订的《春秋》看成是他的第二生命。
《春秋》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
包括12个国君,合计242年的历史。它虽是鲁国史的一部分,但它把鲁国以外的其他国
家,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也作了广泛的记载。因此,史学家就把200多年的
这段历史叫做“春秋”时期。
孔子是活到73岁才辞世的,那么,为什么孔子到71岁时就停止写《春秋》呢?鲁哀
公十四年春天,管理山林的“虞人”和叔孙氏的仆从鉏商,在曲阜西(今巨野县一带)
打猎(“大野”),捕获一只怪兽归来,叔孙氏看到此怪兽,以为不吉祥,便赐给“虞
人”。孔子看了说:“这是麟啊!它为什么来啊!为什么来啊!”边说边掩面大哭,涕
泪沾襟。孔子这时正在写《春秋》,他认为麟是“仁兽”,太平盛世才出现,现在不是
太平盛世,出非其时而被猎获,因而伤感。于是写下“西狩获麟”这句话之后,就不写
了。这就是传说中孔子写《春秋》“绝笔于获麟”的故事。(《春秋·经》:鲁哀公
“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
《春秋》全书大约17000字,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
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
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
等。
在对待人与神关系上,孔子的历史观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王道的兴衰取
决于“天命”,表现了天命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而另一方面,孔子又明确表示“敬鬼
神而远之”,这说明他对鬼神是抱怀疑和保留态度的。对于一些灾异现象与人事有什么
关系,他没有明确表态。可见,他持保留态度。
孔子编订的《春秋》有明确的时间顺序的特点,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发展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如北宋时由司马光主编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就是按年、月、日顺
序写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又是我国第一部私修的史书,它打破了西周以来奴隶主贵
族对于史学的垄断和控制,因此它在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由于孔子开创了私人著
书的学术风气,开辟研究近现代史的风气,成为后来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的中国历史
上的“百家争鸣”的先声。
孔子的“春秋”笔法,还表现在敢于揭露统治者淫秽纳贿、仇杀助乱的黑暗面。如
隐公元年,记载了周平王向鲁惠公的妾仲子赠送葬礼的东西。在孔子看来,这是为君者
不守君道的表现,不成体统,记上这一笔,让后来的统治者有所警惕。
《春秋》也记载自然现状。如它精辟地记叙了公元前611年彗星(哈雷彗星)入紫
微境的事:“秋七月,有星孝入于北斗。”(这是我国,也是世界史上彗星运行的最早
记录。)又如,它记录了公元前687年3月16日“夜中星陨如雨”的陨石雨情况。孔子保
留了这些记录,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春秋》的文字过于简洁,有的只记结果,没有写它的原委,要读懂它,确实不容
易。如隐公八年(前715年),在一条记事中,只记了一个“螟”字,它仅是告诉人们,
这年发生了螟虫灾害,但具体在什么地方,灾情多大?却没有记清楚。所以,后世的学
者,对《春秋》作了许多的引申和解释。
由于《春秋》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它被儒家各派尊为“经”,对它的解释
称为“传”。到汉代时,这种传已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夹氏传》
和《邹氏传》5种之多,后来,《夹氏传》和《邹氏传》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左
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是我们读《春秋》时可对照
参考的。
《春秋》有些材料的来源也有些问题,对材料又未剪裁,尤其是记别国的事,人云
亦云。至于鲁国,“事无大小,苟涉嫌疑,动称耻讳”。《史记·孔子世家》称:“至
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实际上这是夸大之词。王安
石称《春秋》为“断烂朝报”,也有点过分。而梁启超称《春秋》为“流水账簿”,却
是有点道理的。
编年体史书的优点,在于它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容易使人看清事件之间发生
的联系。它的缺点,主要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记载时就难免犯前后割裂
的毛病;
还有记人物活动时,更难详其来龙去脉。因此,后来才有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
的出现。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3126908067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
    莫项浦A项正确,《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B项错误,《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

  • 13126908067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莫项浦1、我国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2、《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3、《春秋》是中国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较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

  • 13126908067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书?古人编书怎么编?
    莫项浦我国第一部史书是尚书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 《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

  • 13126908067单选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莫项浦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第二步,《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因此,选择A选项。【拓展】B...

  • 13126908067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名字
    莫项浦1、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2、史书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在四库分类之中就是史部。早期的史书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晋朝太康年间...

  • 13126908067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___,四书是指哪四部著作
    莫项浦《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四书》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 13126908067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编年体史书介绍
    莫项浦1、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共三十五卷。2、《春秋》,又称《麟经》(《麟史》),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

  • 13126908067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还是《左传》?
    莫项浦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一、《春秋》1、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2、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3、《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

  • 13126908067《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什么史书
    莫项浦《左传》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左丘明,汉代时改称《春秋左氏传》本书详细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的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被认为是先秦叙事散文的代表作,对后世的史书编纂和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左传》是第一部...

  • 13126908067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诗是什么?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呢?
    莫项浦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左传》,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