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是谁?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明朝的黄宗羲是谁~

黄宗羲(1610-1695) 汉族,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黄宗羲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他的父亲黄尊素为万历进士,天启中为御史,是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受酷刑而死。十九岁的黄宗羲乃进京讼冤,并在公堂之上出锥击伤主谋,追杀凶手,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黄宗羲归乡后,即更加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钞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堂黄氏、绛云楼钱氏,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发(疑系“林”字——笔者按)之绪”(《清史稿》480卷)。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庭屡次诏征,皆辞免。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议必咨之”(《清史稿》480卷)。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真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明夷待访录》一书计十三篇。“明夷”本为《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辞有曰:“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人攸往,主人有言。”为六十四卦中第三十六卦,卦象为“离下坤上”,即地在上,火在下。“明”即是太阳(离),“夷”是损伤之意。从卦象上看,太阳处“坤”即大地之下,是光明消失,黑暗来临的情况,意光明受到伤害。这暗含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指责,也是对太阳再度升起照临天下的希盼。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是等待贤者来访,让此书成为后人之师的意思。另外,“明”就是太阳,亦称为“大明”,暗合“大明朝”;“夷”有“诛锄”之解,又有“视之不见”之解,暗含作者的亡国之痛。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社会环境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首篇。黄宗羲在开篇就阐述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他说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也就是说,产生君主,是要君主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对于君主,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为履行其义务服务的。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均见《原君》)。对君主“家天下”的行为从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
  黄宗羲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黄宗羲生前曾自己整理编定《南雷文案》,又删订为《南雷文定》、《文约》。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以及其后开始草创,并由后人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的《宋元学案》这两部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开创了中国史学上的新体裁,即“学案体”。学案体以学派分类的方式介绍一定时代的学术史,这种体裁被清人取用,成为编写中国古代学术史的主要方式。生平
父黄尊素登万历年间进士第,亦为东林党人。黄尊素曾任监察御史(明熹宗天启中),受阉党所害。崇祯皇帝即位,黄宗羲怀锥入京伸冤,审讯时,以锥击刺阉党党人许显纯,殴打崔应元。审讯阉党党人李实之时,又以锥刺李实。声名四起,人称“姚江黄孝子”,明思宗尝叹其为“忠臣孤子”。从父遗命,师事晚明儒学殿军 刘宗周,得蕺山之学。又苦读史书,由明代《十三朝实录》开始,进而遍读“廿一史”。
  曾参加抗清活动,参与对阉党斗争,并成为“复社”领导人之一,与“几社”、“应社”等士人往来,南明弘光年间,阮大铖搜捕复社人士,指为东林党余孽,黄宗羲亦名列其中,被捕入狱。弘光朝覆灭,乃逃回家乡。清兵南下时,曾组织“世忠营”武装抵抗。
  明亡,屡拒清廷征召,隐居著述讲学。康熙帝曾接连两次征召黄宗羲赴京任傅学鸿儒,均遭黄拒绝。康熙下令地方官员尽录黄宗羲的著作。康熙欲修明史,再次想起黄宗羲,曾邀黄赴京主持史局。
  黄宗羲和他的兄弟黄宗炎、黄宗会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有“浙东三黄”之谓。后代中的黄百家亦是清代著名学者。学术
宗羲学识渊博,大凡天文、历算、音律、经史百家,释道、农工等无不深究。治学以捍卫阳明心学自任,力主诚意慎独之说。亦重史学之钻研,服膺者如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等皆以史学名家,蔚为浙东学派。
  黄宗羲从文学角度强调“性情”,反映现实,表达真意。其诗风格朴实,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强意志。
  天文历算
  黄宗羲并精通天文历算和数学。他用推算日食的方法和阎若璩等人考证古文《尚书》是系古人伪作,给当时思想界带来很大震动。黄宗羲通过对照《国语》,认为古文《尚书·汤诰》是后人“误袭周制以为《汤诰》”。并得结论“今因推日食于昭十七年六月”(鲁昭公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可见《夏书》本文不同孔书、左氏而非伪也,则不能不致疑于古文矣”。西人Fred Espenak的数据表明黄宗羲的推算完全正确。
  沈括于《梦溪笔谈·技艺》中说:“淮南人卫朴精于历术,一行之流也。《春秋》日蚀三十六,诸历通验,密者不过得二十六七,唯一行得二十九,朴乃得三十五,惟庄公十八年一蚀,今古算皆不入蚀法,疑前史误耳”。沈括之说,世后没人怀疑。黄宗羲作《春秋日食历》,对此观点进行进行了分析和修正。黄宗羲用西汉三统历推算出鲁庄公十八年二月是否有闰,并用授时历并参考西方历法,说明了比月频食是不可能发生的。黄宗羲发现《春秋》中记载的两次比月食都是“前食而后不食”,并论证了《春秋》中鲁襄公二十四年有关月食的记录是错误的,而鲁庄公十八年三月日食记录是可靠。
  黄宗羲用历算的方法对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进行了探讨,写有《历代甲子考》。他重新推算了孔子的确切生辰日期,并论证了周正建子和周历改月。
  黄宗羲参考西方天文学中本均轮的理论(托勒密的理论)考察了中国“日高于月”的说法。
  数学
  黄宗羲在有限性、无限性的观念认识上亦有所建树。他数学上纠正了朱熹《壶说书》中的相关错误。分析了明朝流行的算盘和《数术记遗》中记载的计算器的区别。他对乡射侯制进行了详细数学分析。
  黄宗羲亦对中国和西方数学进行了平行比较,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认为西方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方法不过是对中国古代算术的窃取和修改。
  乐律
  黄宗羲详细注解了蔡元定乐律学,纠正了朱熹注《孟子》中的相关乐律错误。
  地理
  黄宗羲详细刊校了《水经注》,批驳了“分野说”。背景
政治上:明清鼎革,君主专制强化,弊端丛生;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文化思想上:理学家鼓吹的理论具有虚伪性,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旧思想
主、民本思想
  黄宗羲和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是明代中国民本与民主思想萌芽的代表人物,《明夷待访录》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官员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学校指一种机构)、“公其非是于学校”等观点。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仍属治权在君,并没有到达近代民主思想的标准,也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在民权理论上还超越了欧洲的卢梭。
  黄宗羲定律
  黄宗羲定律是指中国历史上赋税改革历朝历代都有进行,虽赋税改革目的很多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国家财政,每次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在短时间内确实有下降,但随后又增长到比改革进行前更高的水平,国家财政最后也得不到改善。
  哲学观点
  哲学上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具有唯物论的特色。
  “盈天地皆心也”的观点又有唯心论的倾向。这与黄宗羲服役阳明学,深受其影响有关。黄认为王学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两者别无二致。
  政治、经济观点
  主张土地改革,赋税改革,政治制度改革。
  反对传统重农抑商,认为并强调“工商皆本”。
  文学观点
  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现实社会,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这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不满明代文学的刻意摹拟,摘抄剽窃之风。
  黄宗羲赋税思想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反对日益苛重的赋税征收。他说“吾见天下之田赋日增,而后之为民者日困于前,”指出江南的田赋特重,有些田亩将一年的产量“尽输于官,然且不足。”他分析了使人民苦于“暴税”的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指税制每经过一次改革,都导致赋税的进一步加重;“所税非所出之害”,指田赋征银,银非农业生产之所出,纳税者因折银而加重负担;“田土无等第之害”,指不分土地的肥瘠程度按一个标准征税,造成负担不均。黄宗羲提出的赋税主张是,第一,“重定天下之赋”,定税的标准应“以下下为则”;第二,征收田赋“必任土所宣,出百谷者赋百谷,出桑麻者赋布帛,以至杂物皆赋其所出”,生产什么缴纳什么,不强求一致;第三,重新丈量土地,按土质优劣计算亩积,分别以240、360、480、600和720步作为五亩,即把土地分为五等,据等征税,消除因土地质量不同而带来的赋税负担不均的问题教育
宗羲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黄宗羲在他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中专门列出《学校》一章。他认为学校中也要析讲时事时政,要明是非之理,也要对政府行为有所监督。认为学校的领导(“学官”)需要有较大的权力。学校也应广开言路,成为舆论场所。这种学校议政,参与是非判断,言论倡民主的观点在当时非常新颖。
  黄宗羲并认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这种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与他深受阳明学中“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密不可分。
  黄宗羲在今浙江宁波、绍兴等地办学讲学,培养了很多学生。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其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他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2]

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州先生,余姚黄竹浦(今明伟)人。黄宗羲是明清之际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与自然科学家。

黄宗羲自云其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黄宗羲生长于书香小康之家。父亲黄尊素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1616),明熹宗时的御史,东林名士,因弹劾阉党魏忠贤被害。年仅十九岁的黄宗羲,袖藏铁锥,孤身赴京为父讼冤。当时,崇祯即位,阉党失势,黄宗羲在刑部大堂当场锥刺魏忠贤死党许显纯等,其事轰动海内外。

在同社会恶势力的殊死斗争中,黄宗羲初步察觉到明朝封建统治的丑恶本质。因此他淡泊功名,孜孜追求经世致用的学问。开始,他遵照父亲生前嘱咐,用三年时间,“自明十三朝实寻,上溯二十一史”,全部阅读完毕。之后,他便有计划地研读六经、历史、哲学、天文、地理、历算、音乐、数学等方面的书籍。他还拜浙东名儒刘宗周为师。刘宗周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对黄宗羲影响极大。黄宗羲学业上进很快,二十多岁时已誉满东南了。

甲午之变后,黄宗羲高扬民族气节,投身于武装抗清的斗争,并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抗清失败后,黄宗羲以清醒的头脑对国家兴亡、历史变革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反思。康熙三年,五十四岁的黄宗羲在十年前撰写的《留书》的基础上,又完成了一部启蒙主义杰作《明夷待访录》。这本书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断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提出“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批判了传统的农本工商末的观点,全书闪耀着民主主义的光芒。黄宗羲一直隐居乡间,清廷诏征博学鸿儒,聘他预修《明史》,他三次坚辞不就,致力于探讨经国济世的实学,整理和研究祖国文化遗产。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在哲学的本体观上,致力于阳明心学的总结、修正和改造,明确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气一元论”,这是他最可贵的贡献。作为一位哲学史家,黄宗羲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概括:“一本万殊”。这在他七十五岁时完成的学术巨著《明儒学案》中得到充分体现。这部著作对明朝三百年间各个学派的学术思想作了系统的、完整的介绍和评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学术思想史的大作。黄宗羲八十四岁那年,《明文海》问世,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部著作,共四百八十二卷,参考明朝各家文集二千多种,费时二十六年。黄宗羲著作极为宏富,据统计,他一生的著作有六十余种,一千三百余卷,数千万字。黄宗羲努力著述同时,还在宁波、绍兴、海昌等地讲学、培养学生,是浙东学派的创始人。清朝著名学者万斯同,万斯大,阎若璩等,都是他的学生。

黄宗羲一生长期坚持自然科学研究,撰写了二十余种科技类著作,在天算、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黄宗羲的天算研究主要集中在鲁王监国时期,最足见造诣的是他对元代郭守敬《授时历》所作的深入研究,著有《授时历故》、《春秋日食历》、《回回历假如》、《气运算法》等。黄宗羲在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起步甚早,创修了《四明山志》,顺治十七年撰成《匡庐游录》,康熙三年写成《今水经》。他倡导走出书斋进行实地考察的科学研究方法,与顾炎武同开一代新学风。在黄宗羲的科技思想中,主张“推物理之自然”,从自然本身去寻找物理,反对祥异神化的瞽说,这些建筑在科学基础上的无神论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州先生,余姚黄竹浦(今明伟)人。黄宗羲是明清之际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与自然科学家。

黄宗羲自云其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黄宗羲生长于书香小康之家。父亲黄尊素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1616),明熹宗时的御史,东林名士,因弹劾阉党魏忠贤被害。年仅十九岁的黄宗羲,袖藏铁锥,孤身赴京为父讼冤。当时,崇祯即位,阉党失势,黄宗羲在刑部大堂当场锥刺魏忠贤死党许显纯等,其事轰动海内外。

在同社会恶势力的殊死斗争中,黄宗羲初步察觉到明朝封建统治的丑恶本质。因此他淡泊功名,孜孜追求经世致用的学问。开始,他遵照父亲生前嘱咐,用三年时间,“自明十三朝实寻,上溯二十一史”,全部阅读完毕。之后,他便有计划地研读六经、历史、哲学、天文、地理、历算、音乐、数学等方面的书籍。他还拜浙东名儒刘宗周为师。刘宗周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对黄宗羲影响极大。黄宗羲学业上进很快,二十多岁时已誉满东南了。

甲午之变后,黄宗羲高扬民族气节,投身于武装抗清的斗争,并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抗清失败后,黄宗羲以清醒的头脑对国家兴亡、历史变革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反思。康熙三年,五十四岁的黄宗羲在十年前撰写的《留书》的基础上,又完成了一部启蒙主义杰作《明夷待访录》。这本书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断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提出“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批判了传统的农本工商末的观点,全书闪耀着民主主义的光芒。黄宗羲一直隐居乡间,清廷诏征博学鸿儒,聘他预修《明史》,他三次坚辞不就,致力于探讨经国济世的实学,整理和研究祖国文化遗产。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在哲学的本体观上,致力于阳明心学的总结、修正和改造,明确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气一元论”,这是他最可贵的贡献。作为一位哲学史家,黄宗羲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概括:“一本万殊”。这在他七十五岁时完成的学术巨著《明儒学案》中得到充分体现。这部著作对明朝三百年间各个学派的学术思想作了系统的、完整的介绍和评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学术思想史的大作。黄宗羲八十四岁那年,《明文海》问世,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部著作,共四百八十二卷,参考明朝各家文集二千多种,费时二十六年。黄宗羲著作极为宏富,据统计,他一生的著作有六十余种,一千三百余卷,数千万字。黄宗羲努力著述同时,还在宁波、绍兴、海昌等地讲学、培养学生,是浙东学派的创始人。清朝著名学者万斯同,万斯大,阎若璩等,都是他的学生。

黄宗羲一生长期坚持自然科学研究,撰写了二十余种科技类著作,在天算、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黄宗羲的天算研究主要集中在鲁王监国时期,最足见造诣的是他对元代郭守敬《授时历》所作的深入研究,著有《授时历故》、《春秋日食历》、《回回历假如》、《气运算法》等。黄宗羲在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起步甚早,创修了《四明山志》,顺治十七年撰成《匡庐游录》,康熙三年写成《今水经》。他倡导走出书斋进行实地考察的科学研究方法,与顾炎武同开一代新学风。在黄宗羲的科技思想中,主张“推物理之自然”,从自然本身去寻找物理,反对祥异神化的瞽说,这些建筑在科学基础上的无神论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万历年间生于一个中小地主官僚家庭,他父亲黄尊素,是有名的东林党人。

黄宗羲从小就好学深思,厌恶做八股文章,喜欢看诸子百家的书籍,更爱读历史小说。他母亲发现儿子喜欢看杂书,就告诉了他父亲。黄尊素却说:开卷有益,让他去看吧 。

黄宗羲青年时代师事明末大学者刘宗周,又承袭东林遗风,砥砺名节,关心时政,主张博古通今,经世致用。他一生留下了许多着作,重要的有:《南雷文》、《南雷诗历》、《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匡庐游录》和《思旧录》等。

后来他的父亲被阉党杀害,为替父报仇,他身藏铁锥怀带状纸,只身到了京城。其时,魏忠贤阉党被打倒,在审理的厅堂上他猛刺杀父仇人,打得奸臣遍体鳞伤,他为国除奸的勇敢行为传遍北京城。

黄宗羲60岁以后,主要从事史学的研究,66岁时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学术史《明儒学案》。

这部书,将明代三百年的学术史作了有系统的排比,简明扼要地说明各家的学术思想,并加以评论。这样就明晰地展现了这个朝代学术的发展脉胳、学派间的师承关系和变异状况。

《明儒学案》一书的编纂,不仅为学术史的研究开了先河,而且创立了一种新的史体 学案体,在中国史学史和思想史上都具极为重要的地位。

黄宗羲还历时8年,选辑成书《明文案》217卷。他一反以往选文之成例,从史学角度出发,而不津津于文辞之华丽,在《明文案》编选完成后,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编辑《明文海》。

经过18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在84岁那年,完成了482卷的《明文海》编辑工作。

黄宗羲的一生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就是读书。从其一生经历来看,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哲学家和学者,是与他勤奋刻苦的读书分不开的。

黄宗羲是中国明清之际一位伟大的爱国学者,杰出的历史学家。他那具有民主性的政治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那众多的各类学术着作,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尤其是他在史学方面的成就,直接影响了清代的史学发展。


黄宗羲是谁?视频

相关评论:
  • 13327435378针对中央集权制度,柳宗元和黄宗羲二人的看法有何差异
    强英扶当时宰相制度已废除,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因此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批评皇帝制度是为满足君王“一己之私”,政事的处理完全依凭皇帝一人的意见与好恶。两人虽均对中央集权制度发表意见,但立论却完全不同,主要是因为两人所处时代背景的差异,因而有不同的见解与主张,不能说谁是谁非。

  • 13327435378黄宗羲定理
    强英扶分类: 商业\/理财 >> 贸易 问题描述:什么是黄宗羲定理,谁能解释一下~谢谢~解析: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思想家,而‘黄宗羲定律’则是清华大学的秦晖教授在一篇论文中概括出来的。黄宗羲指出,封建赋税制度有“三害”:“田土无等第之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积重难返之害。”这段话翻译成现代...

  • 13327435378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谁?他们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强英扶王夫之,其著作宏富,思想博大精深,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我国学术界有很深的影响.黄宗羲:浙江省余姚人,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顾炎武,原名绛,清兵攻破南京后更名炎武,因逃避迫害,也曾化名蒋山佣,字宁人,号亭林,学者多尊称为亭林先生...

  • 13327435378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分别是谁?
    强英扶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的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明亡,他在衡阳起兵抗清,败后退至广东肇庆,在南明桂王政府中任职;桂林失陷后,长期隐藏在湘西地区的苗瑶山洞,自称瑶人。直到康熙八年(1669)才在石船山麓定居...

  • 13327435378黄宗羲与理学史体系之建构
    强英扶黄宗羲显然是以宋元理学家为学统的正宗,并以他们区别于其他学者和文章家的。这里他将学统和儒家的道统等同了,补足了他关于理学之儒的观念。黄宗羲晚年撰著的《明儒学案》和《宋元儒学案》,正是依据其儒学观念阐述理学宗传的学术渊源,并由此建构理学史体系。 清代康熙十五年(1676)黄宗羲完成了《明儒学案》六十二卷...

  • 13327435378黄梨州的主要事迹
    强英扶两逆斩首之日,黄宗羲偕同被害朝官子弟,设祭狱门,祭奠忠魂。一时间,香烟缭绕,哭声震天。黄宗羲把众狱卒召集一起,晓以大义,然后问道:“你等作恶,虽属受人指使,但罪责难卸。只要你等讲出谁是杀害黄尊素的凶手,其余免究!”众狱卒见问,便把两个吓黄了脸的狱卒推了出来。颤声道:“是叶咨和颜文仲亲手用毒药害死...

  • 13327435378农工商皆本是谁提出的
    强英扶这个观点是由明朝末年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的。黄宗羲在他的著作《明夷待访录·财计三》中提出了这个观点,他认为工商业与农业同等重要。他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个观点实际上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一种挑战,他...

  • 13327435378工商皆本是谁提出的?
    强英扶黄宗羲。“工商皆本” 最早是由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提出。在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在此背景下,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的观点,他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欲求,商人使其原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也就是说,此时商业已从“...

  • 13327435378黄宗羲为什么是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强英扶黄宗羲是十七世纪启蒙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撰写的《明夷待访录》被近代启蒙者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称其为“启蒙之书”。在《明夷待访录》中,黄宗羲继承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并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比如“天下归谁所有?”“治法先于治人”,“公天下是非于学校”等等...

  • 13327435378金庸书中被黑过的历史人物有谁?历史上的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强英扶3.顾炎武、黄宗羲 在小说《鹿鼎记》里,顾炎武、黄宗羲这样子的汉人智囊团出场次数虽然不多,但是给人的印象就是顾炎武、黄宗羲成为了不切实际,为了反清复明而只会空想的无用书生,竟然将反清复明的大任,寄托于小混混韦小宝身上。其实可以这么说明末清楚顾炎武、黄宗羲再加上王夫之,绝对是当时甚至可以说...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