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泽生:云南白药背后的传奇人物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云南白药~

“云南白药”大家都认识,但你知道“云南白药”的主原料是什么吗

你好:\x0d\x0a云南白药,具有止血镇痛、活血散瘀、消炎消肿、防腐生肌之功用。近年来研究证明,云南白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广泛,除用于治疗刀、枪、创伤出血及跌打损伤、血肿疼痛等伤科疾患外,还可治疗多种疾病。\x0d\x0a1.内外出血及血瘀肿痛。对刀枪跌打诸伤,无论轻重,出血者用开水调服,瘀血肿痛及未出血者,用酒调服。重症量可酌加,但1次不宜超过0.5克。如遇较重之跌打损伤,亦可先用酒送服1粒保险子,但轻症及其他病症不可服。\x0d\x0a2.妇科各症。宜用酒调服,惟月经流血过多、红崩者,用开水调服。\x0d\x0a3.毒疮。毒疮初起,除内服外并以少许用酒调匀涂擦患处。但如巳化脓,则只能内服。\x0d\x0a4.肿痛咯血。取白药1瓶,食醋适时,调成糊状,贴双足涌泉穴,连敷24小时。\x0d\x0a5.溃疡性结肠炎。按常规剂量服药至大便脓血消失。\x0d\x0a6.慢性胃炎。每次0.25克,每日4至6次,温开水冲服。\x0d\x0a7.宫颈炎。取云南白药、氯霉素等量,加凡士林调成膏,局部用药,每天治疗1次,效果十分显著。少则用药3次,多则10次可治愈。但重度宫颈糜烂疗效较差。\x0d\x0a8.肋软骨炎。用云南白药外敷有较好疗效。每次取0.5--1克,用白酒或75%酒精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并用氧化锌胶布或伤湿止痛膏固定,每2--3天换药1次,2—4次可痊愈。\x0d\x0a9.带状疱疹。取白药药粉(用量视皮损范围大小增减)用白酒适量调成糊状(也可用麻油),涂敷患处,每日3--5次。同时内服。1--3天开始结痂,3--8天痊愈。\x0d\x0a10.复发性口腔溃疡。用白药药粉吹敷滞疡面,每日2--3次。用药1天,症状即可明显减轻,3天溃疡面愈合。\x0d\x0a11.秋季腹泻。用云南白药1克,加医用酒精调成糊状,敷于脐窝,并用伤湿膏固定。每隔6-8小时,将脐部药物加酒精湿润,每1--2天换药1次,连用3--4天。有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者,给予补液。体温超过39℃者服退烧药。\x0d\x0a12.冻疮。治冻疮有奇效。将白药药粉均匀撒于冻伤部位溃破处,以溃破面全部盖上药粉为适度,再用消毒纱布包扎。溃疡面较大者多撒药,以防结痂粘连纱布。未溃破者用酒调白药外敷。治疗中注意保暖,用药2--3次可愈。

提到国宝“云南白药”的创始人,或许有的人只知道是曲焕章,而不知另一位创制人曾泽生。近日,笔者独家造访了新中国成立前昆明公生大药房创办人曾泽生的后人。生于医学世家的曾泽生自幼热爱中医草药,经过长期探索和反复尝试,研究出名震海内外的云南白药,行销80多年而不倒。此外,曾泽生一生酷爱诗文,我从他的作品不单可以了解曾泽生的思想境界,更深深体会他对妻子的情深谊笃。 辛亥革命后社会崇尚“坐官为荣”,曾泽生的父亲要他去学习法律和政治,但曾泽生对政治不感兴趣,只是父命难违,惟有利用闲暇之时钻研医药。 跌打消肿 白药奇效 从法政学校毕业后,曾泽生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父亲好友之女卢泽若结合。婚后的四年间,他在云南各县先后担任四次公职。 父亲去世后,曾泽生立志要行医济世决然弃法从医,便辞职返昆,一心钻研医药。他研究的是伤外科,旁及妇科、眼科。 他在《本草纲目》和《溪南本草》中查到一些行之多年的配方,结合本地特点,随方加减。空闲时他常常上山采药,遇到不常见的就亲口尝一尝。有一次,他尝了一种草药后,喉咙被锁住,涩得几天说不出话来。 <br> 同时,他还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向摆地摊的草药医生请教,经过长期的求索,他发现有的草药消肿效果很好,有的草药止痛有奇效,有的草药生肌作用显著。经过反复试用,终于制成了一种对跌打损伤有特效的白色药粉。这就是“白药”的雏形。 筹集资金 开设药房1920年,曾泽生对原创“白药”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白药膏”、“万应治伤膏”、“眼药膏”、“妇科圣药”等一批药品。 曾泽生通晓医理药理,不但是位好大夫,而且还是一位精通商道的商人。他见到自己研制的“白药”疗效肯定,深受患者欢迎后,大胆地把白药定了个名,装贮在药瓶里,印制“仿单”(说明书),公开销售,并筹集资金开设药房。 就在曾泽生研究医药初见成效时,其妻的一位广东远亲黄公度到昆明做生意,并结识了曾泽生。黄公度看了曾泽生屋内堆积的医书和药物,为他研究医学废寝忘食的精神所感动,加之其亲身感受过曾泽生所制“白药”的特效,于是他建议由他出资,曾泽生制作,合伙开设药房销售“白药”,药房的名字取二人名字中各一字合称“公生大药房”。 云南白药 行销国外 1931年,曾泽生开设了有五间铺面的药房。药房主要销售曾泽生自己配制的“白药精”(寓意为各种伤科白色药粉之精华),这就是“白药”二字作为成药名的最早注册。 由于曾泽生和黄公度对“白药精”的宣传,加之很多患者服药后屡见奇效,销路逐渐打开,药房规模不断扩大。曾、黄俩先在四川、贵阳设立分号,后又在汉口、天津、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增设分号和代销点。此外,黄公度又委托熟人,在东南亚一带广为宣传,“云南曾泽生氏白药”开始行销国外。 1936年,经当时民国中央卫生署批准并颁发执照,把原来的“白药精”改名为“云南曾氏白药”。从此以后,“白药精”从仿单到外包装均改用“云南白药”及“白药精”字样。1948年,经当时民国中央卫生署换发执照,公生大药房开始沿用“云南曾泽生氏白药”名称。 军中至宝 抗日立功 1937年10月5日,云南省政府自筹粮饷,组建的“民国革命军陆军第六十军”在昆明巫家坝举行“誓师大会”,曾泽生怀着“兴亡原是匹夫责”的豪情,当场捐献曾氏白药十斤装三千多瓶,全力支持了缺医少药的抗日军队。当时,第二陆军总司令官薛岳题赠“军中至宝”。 1951年6月14日,曾泽生为支援抗美援朝,向“中国人民志愿军”捐大瓶“白药精”500瓶;另一次在1952年2月27日,捐大瓶装白药900瓶、中瓶装1100瓶。 严格配制 诚信于人 1948年初,黄公度回广州。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公生大药房公私合营,并入广州马百良制药厂。黄公度离昆后,曾泽生独自经营,并出资对药房进行扩建,将原护国路公生大药房由两层扩建为四层,并在望云岛(现昆明海埂公园)筹建制药厂。 1950年后,公生大药房继续生产销售“云南曾泽生氏白药”。以“精选原料、严格配制、诚信于人”的经营理念,深受海内外民众的赞誉。随后,公生大药房由护国路64号搬迁至民权街47号。 1956年,公生大药房在公私合营时,其房产、土地及生产设备等实物资产并入原昆明市联合制药厂。经人民政府安排,曾泽生及其长子曾炳华、大儿媳金芬华进入联合制药厂工作。1971年,在原联合制药厂址建立了云南白药厂,同时生产云南白药、白药精和百宝丹。 <br> 1964年,曾泽生于云南白药厂退休。1974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其好友曾作诗以怀念:“曾氏白药海宇夸,济世仁术儒医家。儿孙绕膝期颐寿,乐天垂钓细品茶。” 甘于淡泊 诗书为友 美好的生活愿望和追求,是曾泽生诗文的泉源。他虽非布衣出身,在亲友中不乏达官显贵,长期从事医药经营收入丰厚。但并不随波逐流,仍保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甘于淡泊,认诗书为至友。他在诗中写道:“人有心兮桃有仁,仁心即本见天真。仁无霉坏堪为种,心不丧亡始是人。矫枉真当对厥弊,追源也要存天伦。”曾泽生的追求,是“优游更自乐山川,浮云富贵等闲视。”他不仅仅是酬唱而已,更不是自我标榜,而是身体力行。 钓鱼是曾泽生的另一个嗜好。在一群群钓者竿下,池塘里的鱼已是“大难”临头固然惋惜,然而其“贪谗”也是可恶的,他用调侃的语调这样写道:“一线一竿尽巧谋,愿他贪饵来吞�。负鱼在我都不问,只要厨中添美馐。”实际讽喻生活中某些人的贪心及其可笑的下场。“勿须虎啸始生风,自在吾人掌握中。”燠热季节里的纸扇,本是添凉的工具,在他的心里却有着一种寄托。“吩咐山君莫乱吼,凭兹不用尔称雄。”写来饶有风趣,令人回味。 鹣鲽之情 刻骨铭心 曾泽生陶醉于昆明山光水色,动情时不免提笔作诗。今天,尚能读到的是曾泽生的重孙曾国浩珍藏多年的手写线装书。虽然封面的锦线失去了光泽,纸页发黄,时隔已三、四十个春秋,翻阅起来仍觉新鲜亲切,恰似池塘小草、河沿杨柳的春梢,充满着生命力。 曾泽生对夫人平素如宾,情深谊笃,诀别之时忆起妻子生前曾言“死要在夫先”之言,悲痛欲绝,先后撰写悼诗十余首。“忆昔发明白药精,累卿卅载共经营;岂期昼夜无偷息,半世辛勤莫可名。”写不尽的绵绵之情和永久的遗恨,只期望梦里再见求得解脱∶ 返魂无求梦中寻, 恼煞连宵梦未临。 夜夜子规啼不断, 频摧悲泪湿衣襟。 也许是“诚则灵”吧,不久果然“昨宵忽见梦中来,清容不减旧时态。”哀婉凄绝,更表现出曾泽生对妻子刻骨铭心的爱。


曾泽生:云南白药背后的传奇人物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