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生字之前有两个读音,后来改革就只有一个读音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中文的拼音是怎么来的。~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
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应用他和另外几位传教士拟订的用罗马字给汉字注音的一套方案写了4篇文章,送给当时的制墨专家程君房, 由程君房编入所著墨谱《程氏墨苑》中。4篇文章的前3篇都宣传天主教教义,由教会单独合成一卷,取名《西字奇迹》,复制本现存罗马梵蒂冈教皇图书馆(在中国,习惯上把上述 4篇文章称作是《西字奇迹》
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又名“小儿经”、“小儿锦”)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

扩展资料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现代标准汉语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撰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语拼音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又称“反”、“切”、“翻”、“反语”等。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
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应用他和另外几位传教士拟订的用罗马字给汉字注音的一套方案写了4篇文章,送给当时的制墨专家程君房, 由程君房编入所著墨谱《程氏墨苑》中。4篇文章的前3篇都宣传天主教教义,由教会单独合成一卷,取名《西字奇迹》,复制本现存罗马梵蒂冈教皇图书馆(在中国,习惯上把上述 4篇文章称作是《西字奇迹》
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又名“小儿经”、“小儿锦”)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
中国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欲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在1951年,毛泽东就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他曾经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泽东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

扩展资料: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
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音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
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现代标准汉语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撰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拼音

有个术语,叫“统读”,即把原来有多个读音的字统一为一个标准读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收了这些字,可以在《语言文字规范手册》一书中查到。太多了,没法给你一一输入。比如:
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异读词,异读词是指同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读音,而这几个不同的读音表达的完全是同一个意思,例如有的北京人把“波浪(bōlàng)”说成“pōlàng”,把“机械(jīxiè)”说成“jījiè”,把“比较(bǐjiào)”说成 “bǐjiǎo”。异读词给学习普通话增加了负担,所以从1956年开始,国家就组织人员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审订,给大量异读词确定了规范读音,排除了其他读音。1963年将审音结果合编成《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公布(以下简称《初稿》),1985年又公布了经过修订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因此,现在异读词的读音应该以1985年公布的《审音表》为准。 在学习《审音表》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音表》在许多词的注音后面都注了“统读”,这就是说:此字经审订只保留这一个读法,无论在什么词中,再无其他读音(轻声变读不受此限)。在学习《审音表》时,要注意学习这些“统读”词,因为这些“统读”词的相当一部分,与《初稿》的审音结果有所不同,例如:“从”在《初稿》中有cóng(从属)和 cōng(从容)两个读音,《审音表》只保留了cóng 一个读音;“框”原来有kuāng(框框)和kuàng(框子)两个读音现在统一读kuàng;“哮”在《初稿》中取“xiāo”音,现在统读为“xiào”,“驯”原来取“xún”音,现在统读为“xùn”。《审音表》公布后,一些辞书因为来不及改版,异读词 仍按《初稿》注音,所以许多人仍将异读词读成原来的音。现在改版后的辞书(如《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异读词已按《审音表》注音。我们在学习《审音表》时,应该特别注意它与《初稿》读音的不同之处。 2、审订异读词时,常常会涉及某个字的不同读音,所以《审音表》也出现了一部分字的多音问题。凡是字后没有注“统读”的,即表示此字有几种读音,《审音表》只标明有异读的词语的读音。例如“矜”字后面未注“统读”,注音是jīn,举例是“矜持”、“自矜”、“矜怜”,说明这些词中的“矜”曾经有异读,所以《审音表》加以审定列出,至于“矜”在其他词语中还可读guān(同“鳏”)、qín(矛柄),因为这两种读音无异读,《审音表》就没有列入。另外还有一些未注“统读”的字,审音后在不同的词语中有不同的读音,《审音表》按照审音结果将不同的读音分别列举,例如:“翘”原有qiào和qiáo两种读音《审音表》按口语音和书面语音不同的原则,把两种读音的不同用法分类列举:在口语词“翘尾巴”中念“qiào”,在书面语词“翘首、翘楚、连翘”中念“qiáo”。 3、《审音表》中有些有几种读音的字,在不同的注音后面分别注明“文”或“语”。“文”即“文读”、“读书音”,是书面语的读音,一般出现于复音词或文言成语中;“语”即“白读”、“口语音”,多用于口语中的单音词及少数日常用的复音词中。例如“给”在《审音表》中有两个音,读gěi时是口语音,一般用于单音词,读jǐ时是书面语音,用于“给予、配给、供给”等词语。 4、《审音表》主要是审订普通话异读的词和有异读的作为“语素”的字。尽管一些有异读音的字实际上就是多音字,但因为审音表是对异读词的审音,所以往往不列出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当多音多义字在某个词语中无异读时,《审音表》均不涉及。所以,《审音表》只能作为学习普通话异读词的规范,它与一般的字典、词典不同。要掌握普通话多音多义字和其他一些词语的读音,还得借助《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

不知道呐,貌似网上都查不到的,可能要去教育网啊这种找找文字修改的历史吧


那些生字之前有两个读音,后来改革就只有一个读音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