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心理学感知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来自:社会风气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举例说明~

一、运用科学的感知原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觉受到一定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主客观因素构成了感知觉原理.小学生的 感觉和知觉处于初步发展的时期,他们的感知发展有其年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了解有关的感知规 律,应用科学的感知原理设计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1.利用对象和背景关系的原理 在任何情景中,当许多事物作用于我们感官时,可将其分为两类:对象与背景.对象和背景差别越大,对 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教学中利用这一原理呈现学习材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例如:讲解“求正 方形ABCD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边长为4厘米)(图1)这道题时,先启发学生作出EF、GH两条辅助 线,并有意识地把扇形BOG和COH画上浅色斜线,使之隐退为“背景”,用深色斜线突出阴影部分AOG和DOH.再启发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使他们发现阴影部分AOG和DOH之和等于空白部分BFO与C FO之和,进而发现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与长方形BCHG的面积相等,即等于长方形ABCD面积的一半,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4[2]÷2=8(平方厘米).这样利用色彩加大了对象与背景的差异,使学生 从较复杂的图形中,获得了有用的清晰鲜明的图形形象,进而迅速解答此题.此外,还可利用对象和背景的动 静差异强化感知,活动的教具,旋转的抽拉片、电视片可化静为动,使学生的注意较易集中于感知目标.特别 是计算机进入课堂,以其更新更优的动态演示愈加突出了感知对象. (附图 {图}) 2.利用感知觉的对比原理 两种不同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可提高感觉能力,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更能清楚地被感知 .例如:在教学“农场有两块麦地.第一块2公顷,平均每公顷产小麦5000千克,第二块3公顷,平均每 公顷产小麦6000千克,这两块地平均每公顷产小麦多少千克?”时,一位学生回答说:“(5000+6000)÷2=5500(千克)”.这种错误具有一定典型性,如果仅用求平均数应用题的一般数量关系“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来说明学生的错误,学生只能知其错,不知其所以会错的原因,于是便可运用对比 原理,出示下面的示意图(图2): (附图 {图}) 通过图形对比,使学生明确,用(5000+6000)÷2,不能使每公顷产量变成一样多,补救方法 是:(5000+6000)÷2=5500(千克),5500+(6000-5500)÷(3+2)=5600(千克).再与一般解法比较,(5000×2+6000×3)÷(3+2)=5600(千克) .图形与列式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两块地公顷数一样时,用前一种解法较简便,反之,则用一般解法简单. 上述教学安排,借助示范图在是与非的鲜明对比中突出了正确解法,使学生建立起对平均数数量关系的清晰感 知,不仅及时充分地纠正了错误,还使认识得到深化.再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为让学生建立起圆面 积的正确概念,防止与圆周长知识混淆,一位教师安排了这样的对比感知环节,逐步出示(图3): (附图 {图})通过图形对比,使学生明了地感知到圆的面积是以圆的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的π倍, 不同于圆的周长,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π倍,半径的2π倍.这样的对比感知使圆的面积与周长的知识得以 精确分化,较好地加强了感知印象. 3.利用感受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德国著名学者费希纳在研究中指出,刺激量与感觉是 成正比的,刺激量增减十倍,感觉量增减一倍.为了提高感知效果,需适当增加刺激的强度. (1)增强符号信息的强度.即用彩色粉笔及画线等方法突出所讲内容的重点,如讲“分数除法法则”时 为突出“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的两变一不变的重点,教师用彩色粉笔重重的 将运算符号、除数及它的倒数描一遍,再在被除数下面画上线.这样教学无疑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重点的感知 . (2)增强语言信息的强度.为让学生听清教学内容,捕捉重点,在数学课上还可利用提高声调或变换声 调的方法使讲授内容抑扬顿挫、生动引人,提高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感觉能力. (3)增强直观信息的强度.数学教学中使用的挂图、直观教具、幻灯片等设计要简单醒目、轮廓清晰、 色彩鲜明、重点突出,以突出感知目标. 4.运用对象间组合与协同的特点 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相近的刺激容易被感知为一个系统与整体.如下面两幅图 □△□△ □△□△ (附图 {图}) 在感知时图4容易将线段间接近的归在一起,把这八条归为四个对象各自分开:图5则容易将形状一样的 归为一组.根据接近与相似组合的原则,感知对象应力求在时间、空间上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或有规律的系统, 易于感知.例如:分析“每人种4棵树,3人一共种多少棵?”这样一道应用题,在摆或画图时,要注意每份 的4棵之间的距离应相对近些,使之被感知为一个对象,而3份间的距离应相对远些,这样才能得到合乎题意 的正确感知(如图6). (附图 {图}) 如若棵与棵之间的距离同于或大于份与份间的距离,便不可能建立精确的感知.再如,在教学“乘法分配 律”时,有一道例题:“如果做一张桌子需要10元,一把椅子需要5元,算一算做下图7的课桌椅一共需要 多少元?为得出(10+5)×4=10×4+5×4的结论,一位教师根据接近与相似组合的原理设计了两 张投影片. (附图 {图}) 图7每套桌椅成为一个整体,每套之间拉开距离,根据这幅图,学生便可列出(10+5)×4的正确算 式.图8中4张桌子与4把椅子分别相对成为一个整体,而桌子与椅子之间拉开距离,根据这幅图,学生便可 列出10×4+5×4的算式.接着小结,这两种算式算法不同,结果相同,都是求一共需要多少元钱,因此 可以用等号连接.然后,教师隐去实物,出示两排数: 10101010 5 55 5提问,如果把“10+5”看做一份,共有这样的几份?怎么列式 ?如果把4个10与4个5先分开算,再合起来,又怎样列式,并随之在两排数上添上红、蓝两色的集合圈: (附图 {图}) 最后得出,两个算式求的都是这8个数的和,可以用等号连接,即(10+5)×4=10×4+5×4. 上述教学,教师较好地运用了对象间组合与协同的规律,在实体图像感知的基础上,利用不同颜色的集合 圈呈现数学图像,数形结合,寓理于形,为引出抽象的运算定律,奠定了牢固清晰的感知基础. 此外,多种感官间的协同活动可取得较好的感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单靠视觉一般能记住25%左右 ;单靠听觉可记住15%左右,而视听结合,则可记住65%左右.为此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动脑 、用眼、用耳、用口多种感知渠道进行综合性的信息传输,以收到最优的感知效果.

要想使直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应遵循感知觉的规律.
1.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声音要洪亮,语速要适中,板书要清晰,要让全班同学听得懂、看得见.教师在制作、使用直观教具时,也要考虑到直观教具的大小、颜色、声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学生清楚地感知.
2.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
当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时,知觉的对象容易被感知.如讲课时,对于重要的知识,可以反复几次,可以提高音量;板书时,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点、画线,可以用彩色粉笔;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教具;使用挂图时,可以将其中不需要学生看的部分遮住;制作教具时,要注意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上突出出来等.
3.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性对象易被感知的规律
我们知道,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学中使用活动性教具,演示实验,放幻灯片、教学电影或录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如果把心理过程比做一艘航船,那么注意不仅掌管着起航,还负责领航、护航,也就是说注意贯穿于整个心理过程的始终。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了解小学生注意的特点。
  一、小学生注意的特点
  (一)由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动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不断成熟,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协调起来,同时,由于教学提出的要求和教师的训练,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起来。
  (-)对直观形象的事物的注意占优势,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在发展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言语水平很有限,具体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因此,具体生动的、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学生对具有一定抽象水平的材料的注意也逐步发展起来。
  (三)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小学生由于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内抑制能力尚未充分发展,一个兴奋中心的形成往往波及其他相应器官的活动,面部表情、手足乃至全身都会配合活动,所以注意表现出明显的情绪色彩。
  二、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效 学习
  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否则会使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在教学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要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
  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本身,离开儿童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动员儿童的注意。
  2.激发学习动机
  要让儿童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最有效的手段。当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被肯定,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学习活动。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能高度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做注意。注意是有效地进行学习和劳动时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十分强调注意在教学中的作用。他说:“注意正是那一扇从外部世界进入到人的心灵之中的东西所要通过的大门。”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如果把心理过程比做一艘航船,那么注意不仅掌管着起航,还负责领航、护航,也就是说注意贯穿于整个心理过程的始终。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了解小学生注意的特点。
  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转移注意而少惰性。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解决。任务既可以结合课程,也可以是纯训练性的,教师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问题。小学生不可能对枯燥无味的简单任务保持长时间稳定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为完成一定的目的任务服务的,因此注意的核心是讲求实效,而不是追求貌似注意的状态。
  (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怎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
  三、采取多种策略。促进高效学习
  (一)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习动机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密不可分。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集中注意力,推动他们兴致勃勃地去进行学习。因此,以兴趣来抓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是集中注意力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已经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启发谈话法等。
  (-)把握一堂课最佳时间,集中学生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指向和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注意集中,大脑中只有—个兴奋中心,并且兴奋中心有稳定的节奏。对儿童的研究表明:7~l0岁儿童连续注意约在2o分钟,10—12岁儿童连续注意时间约为25分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连续注意的最佳时间,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习高效的实现。
  (三)明确教学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1.要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抓住教学切入点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堂课的开头,应当突兀有新意,出人意料,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很好地进入课文。一堂课的开头,是随便不得的,所以,要避免思维耗散,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寻找可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兴奋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新颖的刺激,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将注意力集中过来。
  2.采用多种形式,引发学生的注意,突出形象感知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被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有许多教师让学生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进行表演,这种方法对于叙事类文章的内容、思想乃至艺术性的学习、品味、体会都是很有益处的,因为叙事类文章都有较丰满的人物形象,学生理解、把握起来并不太难,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语文教师其实并不缺乏引发学生注意力的形式,只不过是要多动动脑筋,多想想办法,多改改花样,多变变口味,一切为了学生而设计,不要总是居高临下看待学生。换一种姿态教语文,教师会发现学生是多么喜欢语文,在他们心里,语文是多么新奇、多么充满诗情画意、多么富有人情味的一门学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教师睿智的开启下,学生会对语文永远保持最浓厚的兴趣,对语文给予最强烈的关注。
  3.利用媒体工具,激起无意注意
  无数事实证明,运用形象化的教具,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创造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催化知识的巩固与吸收。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各地教育教学的投入也相应加大,多媒体教学正逐渐被广大教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合理地运用好这些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语文课堂上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更浓厚的语文氛围、更动人的情感震撼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一篇很好的文章,无不是思想感情及语言艺术融为一体的典范。有时,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是很难达到这一目的的,所以,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充分领悟文章所传达出来的美。
  4.设计操作性强的练习,使学生保持稳定注意
  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把注意客体变为活动对象,能够使人保持稳定的注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明确目标是唤起和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许多有志者在这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改革,积极地推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目标越具体,任务越明确,越有利于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不停给予评价,维持注意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括两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就是指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核对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合适,分析、概括得是否正确等,同时有利于调动对学生知识的反馈和总结。例如,朗读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运用,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的教学和评价来检查学生听课的注意力,而这个过程正是学生听课注意力的延伸和巩固。
  当然,培养小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其具体实施方法也不尽相同,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使其日臻成熟。总的说来,运用注意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力求使教学各环节科学化、条理化、趣味化,就能够使学生增加对语文学科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大大拓宽语文视野,催化对知识的巩固与吸收,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有效导引下,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实现更高效的达成。

  教学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心理因素的运用,要教好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军事课也是这样。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


如何运用心理学感知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视频

相关评论:
  • 15196819781如何运用感知规律促进学科知识的有效获取
    褚话鬼如何运用感知规律,促进学科知识的有效获取如下:1、强度律是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象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强度低但较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的言语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落。2、...

  • 15196819781如何从心理学角度提高课堂效率
    褚话鬼谭教授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审视课堂教学。自然、幽默、风趣的讲座让我对枯燥乏味的教育心理学重新燃起了火花。作为一线教师,认识不同学生的特征,更新教师自身的魅力,改进教学策略,对于课堂有效教学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要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

  • 15196819781如何利用感知的基本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褚话鬼可以利用感知的基本规律,采用如下途径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但是,这一结论只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在具体的教学中,先进行模象直观,在获得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比一开始就进行实物直观的学习效果要好。(2)...

  • 15196819781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褚话鬼例如,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做化学演示实验时,不仅让学生用眼睛仔细察看两种物质化合分解反应,还要让学生嗅嗅气味有何变化,以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的精确性。二、运用感知觉的心理学规律,有效地开展直观教学.直观教学能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教学主要是借助于直观教具而...

  • 15196819781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褚话鬼要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必须掌握和运用以下感知的规律:(1)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2)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在直观教学中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具备三个规律:第一,差异律。第二,活动律。第三,组合律。(3)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更精确、全面。(4)知识...

  • 15196819781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褚话鬼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运用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同样如此。4、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单纯运用某种感觉器官,会降低感知的效果,如果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协同活动,就能提高感知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多...

  • 15196819781心理学中感知觉在教学中怎么应用?
    褚话鬼教师在讲课时,声音要洪亮,语速要适中,板书要清晰,要让全班同学听得懂、看得见。教师在制作、使用直观教具时,也要考虑到直观教具的大小、颜色、声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学生清楚地感知。2.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 讲课时,对于重要的知识,可以反复几次,可以提高音量;板书时,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

  • 15196819781如何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褚话鬼如何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如下:1.利用图片、图表、动画等视觉工具进行教学。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2.利用实地教学和实物展示。带学生去实地考察,观察真实的事物,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理解和记忆。3.利用音频、视频...

  • 15196819781论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进行教学?
    褚话鬼1,根据感知的规律强度。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4根据知觉的理解性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

  • 15196819781如何运用感知觉规律进行教学
    褚话鬼2、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当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时,知觉的对象容易被感知。如讲课时,对于重要的知识,可以反复几次,可以提高音量;板书时,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点、画线,可以用彩色粉笔;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教具;使用挂图时...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