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居家期间你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疫情期间的心理变化?~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一些人不免出现恐慌、焦虑、紧张等情绪,你是否也被这种负面情绪包围了呢?有什么样的心理调适方法能够摆脱负面情绪?下面,小北来传授你一份“心理秘籍”。

适度关注疫情,提高控制感和信任感
虽然我们会通过收集信息来减少不确定性以提高控制感,但疫情早期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过度关注只会适得其反。网上夸大或不实的信息传递更多的是恐慌,让人更加焦虑、更加感到失控,受到次级伤害。
要学会信息管理:一是要信任国家和权威,关注官方平台发布的信息;二是要对疫情关注适可而止,可增加对其他感兴趣信息的关注或增加活动;三是要理性甄别信息,提高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更不要随意传播无法确定真实性的信息。

识别、面对和接纳负面情绪
在疫情影响下,我们会出现负面情绪十分正常也可能是必要的。例如焦虑、恐惧的情绪可以使我们提高警惕、避开危险、预防威胁,但我们应留意和识别负面情绪的失控。
如果我们的抑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持续存在而难以调整,甚至不断加重、泛化而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就需要重视这些负面情绪可能在向疾病方向发展,此时我们要直面、接纳而不是否认、忽视这些负面情绪,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

接受疫情所致变化,关注积极方面
疫情不仅影响我们的心理状况,也切实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很多人因疫情导致生活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原本比较固定的工作和学习方式受影响较大,有人也会因变化而不适应。其实,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变化是普遍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及时调整原来的节奏和计划来适应变化,并积极做好这种改变在将来一段时间都持续存在的准备。
另外,有的变化本身是中性的,只是打乱我们原本的习惯而使人感到不适,要学会发掘和关注变化中的积极方面。毕竟危机也是机会,我们可借此重新安排生活,让生活更加丰富、更有意义。

积极寻求资源
在疫情的压力下,我们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政府和社会机构也提供重要保障,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维护心理健康、保持平衡的重要资源。当我们有负面情绪或有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要积极向他们需求帮助。
如果我们心理受到了严重影响,可以向专业机构寻求心理援助,目前全国各地已建立起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援助系统,可关注国家或当地的心理干预网络平台和热线电话,也可直接去医院专科就诊。

责无旁贷与乐于助人的精神
抗疫战役的阶段性胜利依赖于全民的同心协力,不论是一线奋战的英雄,还是捐赠防护用品的热心民众,乃至注意佩戴口罩、认真汇报行程的你我,都在为疫情防控贡献一份力量。
正是这种责无旁贷的抗疫精神,使我们有最终战胜疫情的底气,而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使我们对生活的体验更有价值和意义。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生活开始回到原有的节奏,针对广大普通人群复工后可能会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的心理专家有以下建议。
1
Q:
复工后对工作提不起兴趣、不想开工怎么办?
A:
对工作提不起兴趣、不想开工是拖延的表现,是把重要的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时间去做的不好习惯。为了克服在职场中常出现的拖延行为,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1)增强对未来的实感
人们对于未来的时间是没有实感的。但如果换一种计时方式,可能会让人们更好地体会时间的流逝,用“天”来衡量时间,会让人觉得未来更加紧迫。因为天比星期,月或年更短。因此,也有研究者建议用倒计日甚至是倒计钟来帮助人们更好的体会时间的流逝和任务的到来。
(2)克服失败恐惧,实践“立即行动”哲学
拖延有很多原因,比如逃避压力、害怕失败的焦虑、认为不是最好就是失败的完美主义。“立即行动”哲学,就是以合理的方式、合理的时间去做合理的事情,拒绝那些拖拉冲动,找出容易做的事立即行动。
(3)挑出最重要的事情
一般来说事情都是由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决定的,把这些因素挑出来,可以让你的决策既快速又有效。同时你也可以为每一个小任务的完成设定小奖赏。但这个奖赏也必须要分清楚,是不是对自己已完成的成就的过度满足。
2
Q:
因疫情影响担心今年业绩受影响怎么办?
A:
首先,疫情对今年的业绩会产生影响,而且不同行业和领域差异较大。国家及各省市出台了延期复工、限制人员流动等一系列政策,确实对企业短期业务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这是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必须的措施。对此,任何企事业单位都应该响应国家号召,合理应对特殊时期的具体情况。其次,凡事要看两面,福祸相倚,在全国各行各业普遍面临疫情挑战之时,新的变革和机遇或许也蕴藏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
3
Q:
回到单位,感觉和同事比以前疏远了怎么办?
A:
有这样的感觉,并不是因为彼此之间有了间隙,而是疫情中隔离措施造成了同事间的人际距离增加。同时,工作场所的防疫措施(戴口罩、工位隔离等)会进一步增加人际距离。除此之外,由于担心疫情而产生的焦虑、无助等消极情绪,也会削弱人际交往的意愿,让我们与同事之间的人际距离更加遥远。人际距离的增加会让同事之间产生一种疏远感,过于远的人际距离会削弱员工的工作热情,造成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下降。
与同事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增强人际信任感,从而抵御人际距离增加导致的消极影响。在与同事沟通中,以下方法可以有所帮助:找到共同关注的话题、模仿对方肢体语言、掌握倾听的艺术。
4
Q:
为什么有些同事看起来很平和,而我却总焦虑、烦恼?
A:
这次疫情影响范围广,让我们许多人感到焦虑、烦恼,甚至无心工作,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而身边有些同事却可以很平和地应对,令人羡慕又疑惑。这些同事,是真的没心没肺,不关心自己的和他人的安危吗?当然不是。这一现象源自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又称为心理弹性,是指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所表现出良好适应的能力。简言之,心理韧性强的个体,能更好地应对应激性事件,通过自身的保护性因子,获得良好的适应,保持身心健康。相关研究指出,心理韧性是个体的天生潜能,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挖掘和培养的。主要有以下策略:
(1)“我有”、“我是”和“我能”策略
由国际心理韧性研究计划提出。其中“我有”是发现自己拥有的外界支持与资源,发展安全感和受保护的感觉;“我是”是发现个人的内在力量,包含个人的感觉、态度及信念;“我能”是发现和培养人际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如创造力、恒心、幽默、沟通能力等。
(2)情绪控制和表达策略
一方面,可以通过回避、注意转换、认知重评等方式,控制自己对应激性事件的情绪反应,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如:少看或尽量不看疫情相关的报道(回避)。另一方面,可以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自我反省;或者通过唱歌、听音乐、跳舞、画画、诗歌、哭、跟朋友聊天来表达情绪,舒缓自己的心理压力。
(3)运动策略
日常生活中,可以坚持体育锻炼,比如慢跑、游泳、瑜伽、太极拳等,一方面强身健体,另一方面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此外,还可以和家人、同事、朋友一起参与一些集体运动的项目,培养彼此间的默契,增强自己的安全感。
(4)建立支持系统策略
首先,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家庭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和积极的互动;其次,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同事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培养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最后,可以寻求社会上相关组织、机构的支持和帮助,进行心理疏导,提升自己的应对能力。
5
Q:
疫情导致工作改变所引起的焦虑需要治疗吗?
A:
疫情导致很多人的工作受到明显影响,如推迟上班、返工后面临工作任务的加重,这些影响均易导致产生对工作的焦虑。这些焦虑情绪需要评估后决定是否给予治疗。根据现实事件对当事人的情绪反应、行为、认知、社会功能、持续时间各个方面的影响,评估其属于正常反应还是病理性反应。如果是正常反应但当事人有情绪困扰,并愿意主动求助,可寻求心理咨询帮助释放情绪;如果评估结果是病理性的,则需要心理治疗,甚至药物治疗。
素材来源 | 健康南京
编辑 | 冯秋璐
发布 | 徐雅莹、游堃
审核 | 王馨



长期处于疫情之下,会让我们总是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难免会对我们的生活和心理造成影响。
一、容易产生哪些心理影响呢?
1、会让我们变得多疑,总是担心自己会被感染。就比如说我同事,她一感冒就会把自己的症状和感染者症状对比,发现有相似情况,就会怀疑自己被感染。
2、容易让人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去关注各种相关信息,会担心疫情是不是蔓延到自己身边,是不是又有感染者流入自己所在的地区,时刻在想疫情什么时候能够结束。
3、长时间处于疫情管控之下,可能会让人产生抑郁情绪。疫情开始后,我们就不能像之前那样到处游玩,疫情严重的地区,都只能待在家里,时间长了会精神不振,对生活也会变得没有激情,从而产生抑郁情绪。
4、可能会出现强迫行为。比如有些人就会反复地洗手,勤洗手肯定是对的,但是一直不停洗手,总觉得不洗就没有安全感,那这就是出现了强迫思维了,严重地可能从强迫行为变成强迫症。
二、怎么疏解这些心理问题呢?
1、我们要改善自己的认知。多了解重大疫情出现时正常的心理反应和躯体反应,情绪与躯体症状的关系。同时多关注怎么更好地做好自我防护,提升自己的免疫力。
2、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问题。虽然疫情给我们造成了很多苦恼,也让很多人只能长时间待在家里,但这不也是一个和家人好好相处的机会吗,平时忙于工作,可能陪家人陪孩子的时间屈指可数,不妨把这当成一个机会,好好陪伴家人,增进感情。
3、学会过滤出正确信息,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那些不实的夸大的消息,只会让我们更加焦虑,会让我们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得好好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要徒增自己的不安全感。
4、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我们得学会接纳现状,不能与朋友去外面聚会,那就网上多交流,不能出去上课,那就在线学习,面对不同的处境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提升自己免疫力的一种方式。
5、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心理健康是离不开身体健康的,所以,我们可以规律我们的生活习惯,多锻炼自己的身体,虽然不能外出锻炼,但是在家锻炼身体的方法也有很多,身体健康了,我们抵御疫情的力量也会更强。

疫情期间,宅家久了,心理上肯定是有变化的,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变化。下面是详细说明。首先要肯定你的是,你这种不适感是正常的。如果没猜错的话,在疫情期间,你的类似表现应该比这要严重,也就是不适程度会更高一些,也是正常的,疫情对于人们来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是非正常时期,面对危机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一些类似恐慌或担忧、焦虑,都是属于人类在非正常时期的正常反应,是人类面对危机应激反应的一种。

现在现在出门看到电梯按钮和门把手有点不适感也是在后疫情时代的正常反应。你能意识到它,能觉知自己的感受,这是很棒的。

那么,疫情中,人们的反应到底有哪几类呢?人们的表现有很多,大致可以归为3个区域,或者说3个象限。第一是恐慌区;恐慌区的表现是:囤积过量的食物,厕纸和不必要的药物等;传播恐惧和愤怒的情绪;不停地抱怨;转发所有的疫情信息;高度防备,疑神疑鬼;情绪很容易失控。

第二是学习区;学习区的表现是:不理会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放开要控制一切的态度;停止消耗会伤害自己的东西,包括新闻和食物;能看到自己的情绪和状态,不断寻找机会;能觉察到周围的状况并思考如何采取行动;理性分析信息而不是到处传播谣言,并学习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学习防疫知识;认可大家都在尽力让疫情好转,肯定别人的付出。

第三是成长区。

成长区的表现是:

对自己和他人充满同理心感激欣赏,内心充满感恩;
反思生活价值观,保持平静和耐心,改善人际关系;
保持积极的情绪,传播正能量;
仔细观察他人的需要,替他人考虑,发挥自己的优势,想办法帮助别人;
想办法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提升创造力;
明白这就是“人生”,活在当下,关注未来,清楚下一步该做什么。

疫情期间,大部分人都经历了从“ 恐慌区—学习区—成长区”的转化过程,不过每个人在每个区的表现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恐慌较来得,成长较少,疫情后的后遗症也就严重些,有些人则相反,较少恐慌,却多了很多思考的时间,做了很多以前没有做的事,改变了一些习惯,也培养了一些习惯,疫情结束后反而在各方面都得到了一些成长。



1.由于活动空间、运动减少,快乐激素或神经递质多巴胺分泌减少,人的快乐感将会消失。

2.交流对象变得少了,没有居家隔离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和别人交流,而居家隔离后,每天都是一小家人在一起交流,时间一久,家庭矛盾增加,引起情绪起伏,喜怒无常。

3、信息来源不详细、混杂,比如微信、抖音等媒体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由于信息混杂缺乏了信任,再加上长时间居家的隔离,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心理上就会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绝望等情绪。

4、由于空余时间充裕、娱乐渠道单调了,引起生活周期紊乱、兴趣丧失,经常有一点小的症状,就怀疑自己患了新冠。

首先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是抵抗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俗话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进化过程的自然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得病,由于长时间的居家隔离,打乱了生活规律,从而产生了一切心理问题;保持一日三,均衡饮食习惯,杜绝暴饮暴食。

激活快乐激素,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运动,而运动可以激活我们快乐激素和神经递质多巴胺,多巴胺的升高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增强抗病能力,由于居家空间小,女性可以做瑜伽、男性可以打太极拳,如不会太极拳可以原地踏步跑,原地踏步跑,完全能满足我们身体的锻炼。

填满空余的时间:居家隔离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空余时间多,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空余时间来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化画、练习写字等,或者读一些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安排居家可完成的工作。



疫情居家期间,许多人的心理上都经过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有四点变化过程。

首先就是疫情发生的时候,特别的茫然和恐惧,也特别的担忧,不知道以后的生活怎么办?

房贷,车贷,还有各种生活花费,感觉到压力山大,如果赚不到钱了,自己所有的一切也许将不复存在,家庭破裂,孩子没有办法上学,老人没有能力去照顾,但是自己又无能为力,只能呆在家里。

这时候就会特别的恐惧,担忧和焦虑,整日惶恐不宁。

接着也慢慢的平静了下,因为经过两周甚至一个月的隔离,自己才发现,无论自己的多么着急,也没有办法,心情平静了下来,也坦然接受了现状。

方法总比困难多,出现了特殊情况,人们可以互相体谅和照顾,慢慢的也接受了现状。

第三阶段就是慢慢的适应了新的变化,能在手机上干的工作,自己先干,也会和朋友们主动的去沟通和交流,适应出现了新生活,希望疫情能够过去,自己的生活出现转机。

现在除了一些重要的职能部门,大部分行业现在都出现了停摆,经济无法循环,收入直线下降,开始很崩溃,慢慢的也就接受了,只能耐心的等待了。

最后就是不断的突破自我,寻找新的机会,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风雨雨。

人的一生,许多事情都要经历,痛苦和挫折有时候也会让自己更快的成长,思想也变得更加现实和成熟。

从抗拒担忧,到坦然接受,最后到积极的去努力改变,每个人都经历了这些心理变化。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是否觉得自己很孤独无助呢,尽管小区里依旧有零星的灯火,但是那些光亮却离着这么远,无法照进我的心里。人生有很多困难要面对,当孤立无援的时候,出现心理上的压力很正常,只是我能否化解这份压力呢?

而这些问题会不会随着疫情增加阴霾呢,新冠很容易被发现,但是新冠下的心理问题,可能很难被正视,纵使没有疫情,很多人可能也很难看到自己受伤的心。

我觉得治愈心灵最好的办法是倾诉,当我倾诉完了,自己会很舒服,当别人看了我的倾诉,也许会产生共鸣,发现那个同样需要关心,疗伤的自己。我属于疫情期间至少不愁吃穿的一类人,所以不能矫情的说自己境况严重,但是心理健康也可能会成为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多时候,心理问题被认为脆弱,交情,闲得无聊,那也许就是很多人难以启齿的秘密,只能自己承担这份煎熬。也许这次坚持过去了,可是问题并没有解决,长时间积累下来,这些问题可能就在某一天爆发了。所以请珍惜关心你心理健康的人,了解的人本就不多,愿意关心的就更少了,但是也许就是这样一份关心,救人于无形的水火。


1、对未来的恐慌
在诸如战争、疫情、经济危机、灾害来临时,人们都会未来充满恐慌,这就造成了潜意识里,对未来和自我的否定。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这样的情绪,但不得不否认,有一部分人,首先就会出现恐慌的情绪,且随着上述环境时间加长,这种恐慌的消退时间也越长。恐慌本来也是正常反应,但如果长期无法抑制的改善,那么就会激发后面的问题。
2、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
比起上层的恐慌,这种打击就是针对个人的,当大环境不好,且自己深受其害,那么自己是否能够接受这种伤害呢,我想,大部分人短期很难接受。那么在原本恐慌的情况下,这样的伤害就增加了心里的痛苦。


3、生存问题受到影响
当自己活着都很难了,又有多少人能乐观面对呢,但是当活着都有问题了,谁还能顾及心理上的问题呢。不过这些问题并不会随着你的生存环境改善,而全无踪影,它只是在内心留下了烙印。


不管是年轻人,老人,还是青少年,甚至孩子,在特殊情况下遇到的心里问题,都值得去关注和关心,也许真的没有这个精力再关注这个,但是依然希望有需要的人能相互取暖,让自己走出一个又一个心结。



长期居家隔离,容易出现哪些心理反应?(这里指的是心理反应,而不是心理问题,也不是疾病症状。)

在疫情隔离期间,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网络。我们通过小小的电子屏幕关注疫情的各种消息,导致焦虑、紧张、忧虑、烦躁、愤怒等多种负面情绪,进而会影响到人的整体。这种影响包括心理、行为和生理三个层面:

心理上:处在这种情绪下,会让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对外界过于敏感,时常陷入对患病和死亡的恐惧感中。

行为上:会限制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处理日常生活事务的行动能力。

生理上:会导致心慌心悸、躯体肌肉紧张、头痛、失眠等反应。其次,有些人独居被隔离,容易产生过度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严重的甚至会发展成抑郁。

另一些人与家人一起隔离,虽然日常很热闹,但过近的距离也会引发焦虑。我们需要人与人亲密的链接,但也需要保持适当的空间感和距离感。然而在疫情防控之下,我们的人际距离不再有任何变化,要么时刻待在一起,要么一直忍受孤独。

那么,如何在居家隔离时,保持健康的心态和活力的体魄?想要从一个沉浸的状态中走出来并不容易,找到启动的源动力,迈出第一步是最艰难的。但只要你开始认识到这一点,改变就已经开始了。

01分散注意力

我们都知道,当处于失业、居家隔离或者社交隔离的时候,脑海中反复出现的负面想法是很难被驱逐出去的。这时候可以通过专注一些其他有趣的事情,帮助自己打破这个循环。有什么东西是你一直想学习的,比如素描、编程、一门新的语言或者是学习厨艺?哪怕仅仅是很小的一个目标,都能帮助你从负面的状态中走出来。

02有限度的摄取新闻

人天生就偏爱接收负面讯息,所有好事的总和,都不敌一件糟糕的事带来的坏心情。网络上众多耸人听闻的新闻,博人眼球的营销号报道,只会增加负面情绪。如果你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被网络消息所左右,请有觉知地控制自己查看网络新闻的频率。

03保持稳定的作息

居家隔离会严重影响正常作息,长时间待在家中,会失去对时间的感知,再加上其他诸如核酸、凌晨抢菜等因素,也会影响睡眠时间。作息不规律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到情绪状态,甚至加重抑郁。每天安排固定的锻炼时间、用餐时间、与家人朋友交流的时间、入睡时间等,都可以帮助我们活在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中。




疫情期间居家期间你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