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雨果公开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抗议信,表达了雨果怎样的感情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现形式不同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
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常识性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在今天仍旧耐人寻味。
只要稍稍深究一下历史就会发现,这是一条人类理性划出的非常粗糙的线。不能说它没有反映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大致趋向,但是,历史遗弃了一些极为宝贵的东西。在这里,我要特别说到美国人卡尔顿•约•海斯、帕克•托马斯•穆恩、约翰威•韦兰合著的《世界史》一书,我不是要强调从中学习历史,我是想通过这部历史教科书看一下什么是典型的历史叙述方式。
它以《石头的故事》为题开始了叙述:“人类在学会写字之前,曾有一段漫长的时期,使用石头制造的武器和工具。因此,假如我们要知道人类在那遥远而浑沌的过去的任何事情,我们就必须研究石头。……当一只饥饿的野熊向一个人家的营地拖着脚步走来的时候,也许这家的父亲迅速地抓起一块石头,并用全力向那只野兽掷去。在另一只熊没有到来之前,这个人大概收集了很多大小合适的石块,堆积在一个他可以即刻取用的地方。当他外出猎取野兽和鸟类作食物时,他无疑地是用石头向它们投掷,不久他便学会投掷得准确。假如他找到一些硬壳的甜果实,他便用石头把它们敲开。在挖取可食的根菜植物如胡萝卜和马铃薯时,他无疑地使用了一根棍子或一块尖石头。……因为(他们)使用的武器和工具都是石头制成的,所以我们称其为‘石器时代’。我们必须依石头给我们讲述遥远过去的故事。”
至于那个用石头狩猎和生产的父亲姓甚名谁,他有怎样的感情生活,他在那个蛮荒的世界里怎样感受痛苦或幸福,他的婚姻生活是否完满,他对子女抱怎样的希望等等一切我们所关心的内容,都消失在历史博物馆那几块经过打磨的石块之中了。可见,石头讲给我们的故事构成的仅仅是历史发展的主线,而且经常是被人用主观删削过的主线。那么,这种状况是不是在人类有了书写文字之后就有所改善了呢?《史记》是这样开头的:“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从这里,仍然看不到被描述者的情感历程,看到的只是一种“势”,是推动着人去做什么和怎样做的情境力量。我不是在责怪历史,我想说的是,历史提供给我们的和我们所关注和极为想了解的中间隔一个巨大的空白—指出这一点至关重要—这个空白像宇宙一样空虚和浩瀚,面对着它,就连最没有想象力的人也会感受到一种冲击。
我非常欣赏德国历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面对他称之为“史前”时期的历史时所发出的唏嘘:“当我们一眼看到它时,它就对我们勾魂夺魄,使我们只能翘首以待某种非凡之物。无论我们怎样屡遭失望,我们永远不能从史前的魅力中脱身而出。”接着,这位为历史疏理出基本流向的伟大的历史学家也不禁像我们一样发问:“我们来自何方?我们进入历史时是何物?在历史之前,什么可能已经消逝?人通过在那些时代里发生的哪些深刻过程,才成之为人并拥有了自己的历史?那里有什么被遗忘的深奥之物、‘原始的启示’和没有向我们显示的洞察力?在历史的黎明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语言和神话是如何产生的?”
当然,雅斯贝斯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我们还是稍有差别的。事实上,我们对于历史的责难同时也包含着对于雅斯贝斯的责难。一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也许可以使我们在历史面前产生的迷蒙烟消云散,但是,不能不说,所有的历史学著作在前面说的那个巨大空白面前都绕道而行了。这是无过的过失,是必须遗漏的遗漏。历史不承担情感记述的责任。于是文学产生了。
最初文学与历史是纠缠在一起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希腊波斯战争史》还是中国的《左传》、《史记》之类,都同时肩负了文学和历史的双重重任:在纵向上它是历史,在横向上它又是文学。这当然很好。但是,人类在自己设立的学科上总是趋于精细,这样,在以后的岁月中,文学与历史就渐渐分离了。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历史之树更为精悍,除却了可疑的枝条和花朵,二是文学也获得了独立的品格,可以在想象的空间里恣意驰骋。我们今天读到的现当代历史著作已经没有似是而非的历史传说了;而我们的文学也不再为历史所束缚,即使名之为“历史小说”,也获得了更大的想象自由。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历史和文学的功能已经有了明确的区分,从而避免了某种程度的混乱。现在我们一般不从文学中了解历史了,同样,我们也不从历史学学著作中品味文学的情感意味。这是一个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前面对于历史提出的责难似乎有些不讲道理,但是,这是必要的。
如果把历史作为“势”来把握,那么我们可以说它着眼于宏观。这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文学只是一朵或几朵浪花,它是微观的、纤细的……但是,恰恰是文学,使我们看到了人的情感和心灵,看到他们在历史事件中的状态,看到他们的悸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所具有的独特功能是任何别的学科不能胜任的。
更为重要的是,历史往往是胜利者的历史—由胜利者决定哪些需要被人记住,哪些需要被人遗忘—所以,历史的不可靠性要远远大于文学。当然,我这里说的是具有独立品格和人性深度的真正的文学,而不是那种被强权强暴、失去童贞的文学,更不是那种不屑于社会正义和人类良知的消费文学。这样的所谓文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实在是太多了,几乎把我们淹没了,以至于我们很难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学。

  表达了雨果先生对侵略者的谴责和对人民的同情。雨果把英法联军比作两个强盗,把圆明园当作夏宫。雨果谴责了英法联军销毁圆明园,并掠夺圆明园财富的罪行。体现了雨果“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没有狭隘民族主义的精神。

  雨果的原文中文译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最早翻译时把『圆明园』翻译作『夏宫』,人教版改作『圆明园』,是同一篇文章。

  雨果先是化大为小,把英法联军比作『强盗』,揭露了英法联军侵略者的强盗行为,再以小见大,谴责了侵略者卑劣,无情掠夺财富的本性。

================================

雨果简介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一篇选自《雨果文集》第11卷的文章,程增厚译。



有一天,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看来,胜利女神可能是个窃贼。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由两个战胜者分担。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中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注定又会使人想起帕台农神庙。从前对帕台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致荡然无存。如果把我们所有大教堂的所有财宝加在一起,也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园中不仅有艺术珍品,还有成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口袋,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我们是文明人,中国人对我们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将会叫法国,另一个将会叫英国。我先要提出抗议,感谢你给了我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一半的胜利果实,今天,帝国竟然带着某种物主的天真,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陈列出来。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赃物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一次偷窃行为,有两名窃贼。维克多·雨果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信末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这封信写于1861年,当时正是路易波拿巴在位的法兰西第二帝国。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一: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找出代表性的句子

答:艺术有两个原则:理念和梦幻。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幻产生了东方艺术。如同巴黛农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的代表。它荟集了一个人民的几乎是超人类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与巴黛农不同的是,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如果梦幻可以有典范的话。

二:雨果的评价包含着他怎样的思想

答:雨果的评价包含着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圆明园被毁的惋惜。

三:他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有什么看法包含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雨果的评价包含着他对英法两国的强盗行为的愤怒。

四: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答:(由于年代久远,我已经忘记当初老师是怎么说的了。请楼主自行作答。)

五:从文中可以看出雨果是怎样的人

答:从文中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位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人。(从这篇文章的言辞可以看出。)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6582179.html?si=8

雨果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揭示了侵略者的强盗本质,表达了对侵略者的非人道的强盗行径的强烈不满,及对其的无情鞭斥,和对和平的渴望

愤怒的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揭露了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雨果对中国人名的同情和敬重。

表达了雨果对英法联军的痛恨和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雨果公开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抗议信,表达了雨果怎样的感情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