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要活得幸福,我们应该相信幸福的可能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有人觉得是功成名就,世人景仰;有人觉得是淡泊宁静,无欲无求。 也许,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是幸福,也许,努力能有回报就是幸福。

幸福的感觉总是因人而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幸福,浪迹天涯自由自在也是一种幸福;追逐成功获取地位是幸福,安贫乐道恬然自足也是一种幸福,没有一种状态是能让所有人都感到满意满足的,有时候甚至会是此之蜜糖,彼之砒霜。

但是,对于 社会 来讲,致力于让每个 社会 成员的幸福值最大化,应该是整个 社会 组织的努力方向。



据说,有一个叫霍华德·金森的人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做了两次有关于幸福的 社会 调查。

第一次的调查中,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的安贫乐道者,工作和生活平平淡淡,但很享受自己的生活状态。另一类是所谓的功成名就者,在 社会 的顶端,享受财富和荣耀,更为志得意满。两种人的比例大致相当。霍华德金森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淡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建功立业的杰出者。如果你是平凡的人,你可以通过修炼内心,减少欲望来获得幸福。如果你是杰出的人,你可以努力拼搏,成就自我来获得幸福。



第二次的调查是在二十多年后,霍华德金森联系了曾经那些声称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结果是,那些安于平淡的人,依然觉得自己很幸福。那些成功人士,有一些一帆风顺的,仍旧感到幸福。有一些止步不前的,开始觉得烦恼。有一些事业受挫的,破产或降职的,会感到痛苦。还有一些为了莫名的原因,感到非常痛苦。后一次的调查结果令霍华德金森深思,他最终认为:

所有依靠物质或外界评价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会因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身心愉悦,才是真正的幸福之源。



霍华德金森的结论不能说有错,只是,心灵的淡泊宁静,也还是有前提的。

人可以不去追求住别墅,开游艇,吃山珍海味,飞来飞去世界各地去旅行,到处享受鲜花掌声。却一定得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有受教育的机会,有 娱乐 自己的条件,假如想看球赛演唱会,要有余钱去买票,哪怕省吃俭用一年半载的也没有关系。假如不幸生了病,总不至于因为没钱看病而活活等死。

如果这些都达不到,而仍能感觉幸福,恐怕没有谁能够做到。

有一些对于人们来说,属于生存保障、安全保障的东西, 社会 能够提供,人们就容易觉得幸福;没有这种保障,人们就失去幸福的可能。


人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定的,有秩序的世界,而非危险的丛林。人们都希望努力就有回报,播种就能有收获,人对生活的信心,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拥有这样的信息,即使有时候面对世事无常,人也能平静接受,毕竟,有一些东西是恒常稳固的,当有一天,失去了恒常稳固的感觉,人就与幸福无缘了。譬如灾难中,战乱中,颠沛流离时,不会有幸福的人。




威尔·史密斯主演过一个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改编自当今美国黑人投资专家 克里斯·加德纳(Chris Gardner) 真实经历,说了一个通过个人奋斗终于取得成功的美式英雄的故事。凭借威尔·史密斯的优秀表演,影片获得2007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不走运的医疗仪器推销员,生活潦倒,每况愈下,几乎朝不保夕。妻子失望远走,他带着年幼的儿子,住过 汽车 旅馆,教堂的收容所,甚至地铁站的卫生间。蹲过监牢,卖过血,总之历尽各种艰难,但他还是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赢得了在证券交易所实习的机会,并在实习过程中做出了优秀的成绩,最终打动了各位股东的心,获得了股票经纪人的工作。之后又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故事很动人,很励志。我们大可以佩服男主人公的勇气,他的信心,他的机智,他的百折不挠和辛勤付出。我们却也不得不羡慕,他获得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先要有土壤才行。影片中,支撑主人公信念的是《独立宣言》中的一句话,

他相信这句话,而重要的却是,他所相信的东西,其他的人也在相信。欧文说: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

会有不计其数的人愿意为人生幸福而付出努力,哪怕无比艰辛,在这种情况下,幸福的前提其实就是,没有人会封堵你努力的道路,阻止你敲响幸福的大门。


如果千辛万苦找到了打开幸福大门的钥匙,不被阻止开门,也是天赋人权。



说到 社会 ,这话题就有些大,很难说清。

社会 太庞大,个体太渺小。所以说起 社会 环境, 社会 风气, 社会 问题等等,人们总习惯用一种无奈的态度,把一切看起来很糟糕的东西,归结到文化,归结到体制,归结到他人。

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形成了 社会 习俗,被裹挟的同时却也在推波助澜。

相对于 社会 的庞大,个体的渺小也许不是真正的渺小,真正的渺小是自以为渺小,自以为无能为力,自以为除了随波逐流,别无选择。

人们总习惯诉说 社会 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很少讲起自己对 社会 的责任。我想,很有可能,不屈从于世俗和风气,坚持了人性中固有的真和善,个体的力量也会变强大。很有可能,坚持自己的人多了,就扭转了风气,让一些事情向好的方向去发展。文化的去粗存精,体制的改良,公序良俗的形成,难道不需要所有人共同去努力?

当然,所有人纳税给它的国家机构,应该率先去努力。这是它的责任。



列夫·托尔斯泰说: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他说:为了要活得幸福,我们应当相信幸福的可能。


我一直觉得, 幸福是每个人的心灵感受,它和物质不绝对相关。但也并非毫无关联。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把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即使再怎么澹泊寡欲,这些需求也都是常人所必有的。

当最最基本的,如空气、饮水、吃饭、穿衣、性欲、住宅、医疗等等生理需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等安全需求,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人很难会觉得幸福。

求安宁而不得的时候,人不但不会觉得幸福,反而会一直伴随着烦恼。正如,今年的疫情当中,当人们行动受到限制,心里感觉危险的时候,甚至不幸感染的时候,快乐幸福其实是一种奢望。更不用说洪水肆虐时那些受灾的人,生命和财产都受着威胁的人。



年轻的一代当然可以像克里斯·加德纳那样,坚定地对自己说,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做好了准备去奋斗。却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可以推开窗就呼吸到没有尘霾的空气,随便就能喝到无污染的水,不必担心食品安全,不会因为生一场重病就破产,不会因为暂时没房没车就无法步入或维持婚姻,不会因为用大半生的时间去还房贷而压力山大……。也许,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才有可能在某一天能够像克里斯·加德纳那样告诉自己, “我人生的这个阶段,叫做幸福。”





为了要活得幸福,我们应该相信幸福的可能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