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历史典故有

来自:水果健康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商朝的历史小故事,谁有?~

1、灭夏建国
汤以德立威,厉兵秣马,使临近部落纷纷归附。商族在灭夏前尚处于氏族社会末期。此时商族内部的不平等、奴役和剥削等现象亦早已产生,但相对于夏王朝的统治来说要宽松、缓和得多。汤亦注意取得国内的拥护和支持。
灭夏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
2、武丁中兴
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
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

扩展资料:
商朝人遇到疑难困惑都去问鬼神,占卜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国人最熟悉的一片甲骨曾先后出现在历史教科书和邮票上,有意思的是,上面记载的卜辞只有问没有答。连续占卜11次,都是问同一个问题,“商王田猎有灾祸吗?”由于这片牛肩胛骨明显缺了右下角的部分,有专家推测,可能占卜结果是有灾祸,所以把答案切掉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朝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商朝人每天干点啥

文曲星君比干的故事 比干是商朝的大臣,纣王时辅佐国政,开始时纣王还听他的话,颇有政绩,后来受妲己的迷惑,沉缅于酒色,荒淫无道,百姓苦不堪言。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相继劝谏,纣王皆不接受,结果微子辞官而去,箕子也装疯罢官了。 最后只剩下比干一人,他认为人主有过失不劝他纠正,不是忠臣的表现;怕死而不敢说话,不是勇敢之举;如果进谏了,人主不听,那是他的问题,但作为人臣,就应该要尽职才对。 纣王变本加厉地建鹿台,作酒池、肉林……日夜寻欢作乐,国势危如叠卵。比干想到自己是国家元臣,责任重大,决定不顾生死强谏,以挽救国家于危亡。 比干接连三天三夜不离宫廷,还斥责妲己祸乱朝廷,并要纣王改过自新,以振朝纲,他对纣王说:“不修先王的典法,而用妇言,大祸不远矣!”纣王闻言后大怒道:“你凭恃什么能够这样?”比干回答说:“善行仁义,所以自恃也。”妲己说:“妾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比干自诩为圣人,剖开比干的心看看如何?”纣王听从妲己的话,杀比干剖其心,还用火焚毁比干的脸。 此事吕氏春秋评论道:“纣心不通,安以为恶,若其一窍通,则比干不杀矣!”意思是说:如果纣王的心通了一窍,就不会做出此种糊涂事了。 噩耗传到比干家中,怀有身孕陈氏知道纣王一定会来追杀,便连夜出逃,在郊外树林的石室中隐藏,将孩子生了下来,因为生的是男孩,故取名为坚。比干遇害后葬于殷畿牧野,后人哀其忠谏而遭剖心,便把人们在比干墓地守墓而形成的村,称为“比干村”。 周文王时用姜子牙想要推翻商朝,但因比干尚在,不敢轻举妄动。比干死后不久,周武王就出兵伐纣,商朝至此灭亡。比干夫人陈氏及遗腹子坚作为商朝名臣之后,得到武王的礼遇。武王因坚生于树林之中,特赐姓为林,此为林姓的由来。 周武王伐纣成功后,比干被追封为“文曲星君”。传说中的文财神很多,比干是一位较著名的文财神。

  检举1 商族的历史与夏同样久远,传说简狄吃了玄鸟的卵而生了商的祖先契。从契到汤共传了十四代,恰好与夏相始终。商经过五百年而强大,最后经鸣条之战灭掉了夏。

  商汤之后,由太甲到太龙,是商朝巩固和发展时期。汤的孙子太甲在位时还发生过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此后商的统治很稳固。

  盘庚在位时曾几次迁都,最后定都在殷,所以商朝也叫做殷朝,迁都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商朝基本上是王位世袭制,从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到商后期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也是后来周朝宗法制的重要基础。同时,商的占卜也很出名,现存的甲骨文便是占卜的记录。商王的统治仅仅限于狭小的
  中央地带,四周及边缘地区是王室诸子及各族的领地,中央集权还没有形成。

  商朝的矛盾在中期后加剧,王权的争夺尤为激烈,同时还有奴隶的反抗斗争。纣王时用武力镇压,但最后引火烧身而灭亡了。商共传十七代,三十五王,存在了约六百年。
  商朝(前562年?—106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盟国,翦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娀之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成汤回师毫邑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

  成汤在位十二年而死,死后由外丙即位。自外丙经仲壬至太甲几代执政时间都很短,商朝的大权实际掌握于伊尹手中。太甲即位后,不遵先法,胡作非为,伊尹便把他放逐到桐。及至悔过,伊尹又亲迎太甲回来继续执政,商的统治又呈现出清明气象。

  太甲死后,传位于其子沃丁,其后历经太庚、小甲、雍、太戊四代,商朝统治曾一度衰落,直至太戊执政期间,商朝才再度兴盛起来,出现了继成汤之后最好的政治局面,故商人称太戊为“中宗”。

  商朝中期的几百年间,历代统治者由于朝廷内部的分争及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曾多次迁都:仲丁自毫迁于嚣;河檀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奄;盘庚自奄迁殷。自盘庚迁都到殷起,商朝的国势又开始上升。武丁即位后,大力选拔人才,任用傅说、甘盘、祖已等贤能志士,征服了周围的各方国,大大的扩充了商朝的疆域和人口,为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段时间,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达到商朝后期的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之后的商朝,开始逐渐走向了衰亡。武丁之子祖庚、祖甲相继即位后,在政治上没有才能,又荒淫无道,致使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而自祖甲之后的六个国王(廪辛、康丁、武已、文丁、帝已、帝辛)则比祖甲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帝辛(商纣王)时,商王朝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爱美女妲己,将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废除贬斥,将政务完全交给费仲等弄臣。为此,不仅朝中大臣、贵族反对纣王,而且诸侯和各方国也于商王朝离心离德。公元前一零二七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领导下,在牧野一举击溃商军,从而结束了商王朝六百多年的统治。

  商王朝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在政治、经济以及科学等各方面都比夏代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我们考古出土的殷墟遗址来看,商朝已完全脱离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由游牧而改为定居。在殷墟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占卜龟甲及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物品。其中,在安阳发现的“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这说明商朝的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以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在占卜龟甲上发现的甲骨文,被普通认为是商时代的文字,这是我们今天可以识别的最早的中国象形文字,为我们今天研究商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商王朝共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约四百九十六年。
  商朝 公元前 1562 年 -- 前 1066 年

  2 商人传说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於商,开始兴起。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到成汤时,已经成为以毫为都城的强大方国。在伊尹的辅佐下,成汤首先争取众多方国的支持,征讨不归顺的方国,最后兴兵伐夏,鸣条一站,夏桀兵败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

  商汤用武力消灭腐朽、暴虐的夏王朝,建立新的统治,是历史的进步。新建立的商王朝,虽然在社会型态上与夏王朝并无区别,但是他的诞生,毕竟给古代社会内部注入了新的活力,健全了古代阶级社会的机制。所以古书对商汤伐桀灭夏一事作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

  商朝共三十主、十七世。由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1066年。(商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此为一家之说)商的继统法,是采兄终弟及制,无弟然后传子。商汤的孙子「太甲」在位时无道,伊尹把他放逐而由自己摄政。三年,太甲悔过,又迎归复位、勤俭爱民、诸侯亲附,社会安定,被称为守成之主太宗。此后,一直到第九位天子「太戊」,是王朝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在第八代商王「雍已」时,曾发生过有诸侯不朝的情况,太戊继位,在「伊陟(音「智」zhiˋ)」和「巫咸」的辅佐之下,殷道复兴,诸侯归附,太戊被称为中宗。

  从第十位天子「仲丁」开始,商王室出现混乱。其后五代九王,多次发生废除嫡子而另立弟弟或庶子,以及弟弟、儿子争夺王位的权力斗争,并且多次迁都。先是帝「河亶(音「胆」danˇ)」迁都於「相」,然后是帝「祖乙」迁都於「邢」。「九世之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力衰败,诸侯不朝,各种矛盾交错,危机四伏。「盘庚」为了挽救王朝的危机,将都城由邢邑迁至殷,并进行改革,推行成汤的政治,革除奢侈恶习,关心百姓,使局势得以安定,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迅速发展。史称「盘庚迁殷」。第二十二代商王「武丁」自幼在乡间长大,了解民间疾苦和稼樯艰难。他从奴隶中慧眼提拔「傅说」为相,任人唯贤,大力改革政治,使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并多次出兵平定了土方,鬼方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大规模地对荆、楚用兵,商王朝的的势力远及四方,发展到鼎盛。

  自二十四代王「祖甲」以后,社会矛盾加剧,殷王朝逐渐出现衰乱的景象。第二十七代王「武乙」无道,以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名为射天。后来他在河间打猎时,遭电击而死。到第三十代王「纣」时,王权与贵族权势的斗争发展到了鼎点。纣王自持聪明,刚愎自用,文过饰非,淫虐无比,奢侈无度,醉生梦死,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纣王设炮烙之刑,大肆残杀王公贵族。滥施酷刑,加重聚敛,使得诸侯、贵族和小民都相与反叛。纣王在危机日益加深时,还大规模地对周边部族用兵,平定东夷,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西方的周人乘机发展起来,终於灭掉了殷商。

  商王朝王系表 (1766 B.C. -- 1122 B.C.)

  成汤->太乙 -> 太丁 -> 外丙 -> 中壬 -> 太甲 -> 沃丁 -> 太庚 -> 小甲 -> 雍己 -> 太戊 -> 中丁 -> 外壬 -> 河亶甲 -> 袓乙 -> 袓辛 ->沃甲 -> 袓丁 -> 南庚 -> 阳甲 -> 盘庚 -> 小辛 -> 小乙 ->武丁 -> 袓庚 -> 袓甲 -> 廪辛 -> 武乙 -> 太丁 -> 帝乙 ->帝辛 (纣王)

  后,妃 商王武丁妃 : 归好,商纣妃:妲己

  功臣名将 伊尹

  政治制度:

  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於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音「田」tianˊ)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

  商代在实行贡纳制度的同时,还有劳役租「助」,就是要求农人助耕公田(籍田),收获皆为统治者所得,其比例约占农人收获的十分之一。殷纣王加徵赋税,用以充实鹿台和钜桥。

  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权观念笼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统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则,就是依据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国家。

  经济文化:

  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一农业为主的民族,商汤曾派毫人帮助葛人种地。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在畜牧业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并且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开始了人工养淡水鱼。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巨,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尤以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高峰。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徵。而且商朝人已经发明了原始的瓷器,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丝织物有平纹的纨,绞纱组织的纱罗,千纹绉纱的縠,已经掌握了提花技术。

  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牵著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裏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饭。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於农、牧ˋ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相传为商汤的乐舞,为大臣「伊尹」所作。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巫见)、音乐奴隶和「瞽」」三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科学发展:
  天文: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闺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数学: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位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

  光学知识在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伯夷叔齐礼让为国
相传商朝有个小诸侯国——孤竹国,它的辖区在今卢龙县西,滦县北,迁安县东。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叫伯夷,三子叫叔齐。
孤竹君想立三子叔齐为继承人。等到孤竹君死后,叔齐不当国君而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对叔齐说:“让你继位是父亲的命令。”于是他出走了。叔齐也不肯当国君,也出走了。孤竹国只好让国君的次子继承君位。伯夷和叔齐都不肯当国君的政治原因是因为对商纣王的统治不满,不与之合作。当初,伯夷为逃避商纣王曾隐居于渤海之滨,以等待出现清明的政治。孟子曾说“伯夷,圣之清者也”。因此夷齐庙又称“清圣庙”。后来,听说周文王在西方强盛起来,伯夷高兴地对叔齐说:“我听说周文王是善于招贤纳士的人,我们何不归附到他那里去呢?”叔齐也说:“我也听说西方有个似乎是行人道的人,咱们试探着去看一下吧!”兄弟二人所敬仰的是实行禅让制的神农、虞夏时代,所以他们对周文王所施行的仁政倾心向往。二人经过一番商量,便长途跋涉来到现在陕西省歧山县东北的歧山之南。周武王听说伯夷、叔齐来见父亲文王,便派周公旦去迎接。周公旦与伯夷、叔齐见面后便盟誓说:“给你们二人加封的奉禄为二等,封与此相当的官位”。说完便用牲口的血涂在盟书上,埋在盟坛之下,向神表示忠信。伯夷、叔齐二人相视而笑,说:“嘻,奇怪,这不是我们所说的人道啊!”于是二人想躲避周武王。三人通过在路中所见所闻,已经了解到周武王正在制造舆论,争取民心凭借武力,准备灭亡商朝了。这使他们大失所望。当二人到达西周的时候,周文王早已去世,周武王已继位11年了。周武王用车载着他父亲周文王的棺材,号称周文王东行伐纣。伯夷牵信武王的马劝阻说:“你父亲死了,不去安葬,而动用武力去打仗,这能称得上是孝吗?你是纣王的臣子,以臣子身份无能为力征杀国君纣王,能称得上是仁吗?”周武王左右的人听了很生气,想杀死伯夷。周武王的谋士姜太公劝阻说:这是讲义的人,不能杀,便将伯夷扶走来,让他走了。等到周武王讨灭了商纣王,天下由周朝统一时,伯夷、叔齐二人以武王所做所为为耻辱,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归隐到首阳山上,采野菜为食。周武王听说他们二人都是不记旧怨前仇的人,就想求得他们的谅解,派人去请他们出山,并主动要把天下让给他们。可是他们二人仍不放弃“隐居来追求气节,做忠义的事来达到理想”,坚持不改变志向,拒绝了周武王的请求。有一天,他们二人正在山间采野菜充饥,碰到一位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为了坚守志节,不吃周朝的粮食,那你们现在采摘的野菜也是周朝土地上生长的草木啊!”二人从妇人的话中受到启示,于是绝食。绝食7天后快要死了,他们唱了一首歌,歌词说:“登上那首阳山啊,采食山上的野菜充饥。用暴虐代替暴虐啊,还不知道错在你自己。神农、虞舜、夏禹的盛世,忽然间都已消逝无迹,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哎呀,我们要死了,商朝的天命已经衰息。最终二人饿死在首阳山上。周武王很钦佩他们的气节,按将军的规格把他们二人安葬在首阳山下”。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的气节曾受到许多人的称赞。孔子说:“人民到现在还称赞他们。”司马迁说:“让国饿死,天下人都称颂。”唐代宰相诗人韩愈曾作“伯夷颂”赞美二人。然而鲁迅却把二人作为道家表象加以批判和讽刺,以古讽今,针对当时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面对黑暗和国民党反动统治而逃避斗争,加以批判。毛泽东主席曾说:“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鲁迅和毛泽东主席的话无疑是正确的。但从中国文化总体上考察,伯夷、叔齐让国的故事,对形成谦恭、谦让、忠孝、廉洁、崇尚气节等民族传统还是有过重大作用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在滦河西岸建一座夷齐庙(滦县油榨镇孙薛营村)。今滦县、卢龙、迁安仍流传着夷齐庙的栋梁是一根巨大鱼骨做的传说。(注:清初顾炎武在《营平二州地名记》中考证,孤竹城在“肥如(今卢龙)南十二里,水之会也”,即指今滦县油榨镇石梯子、于家合东之滦河于青龙河交汇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后话)
梅伯受醢
成语: 土崩瓦解
http://wenwen.soso.com/z/q145422692.htm
戮力同心
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讨伐夏朝的事情。
商朝“纵酒亡国”的典故
商朝“殷道复兴”的典故
典故“酒池肉林”
苌弘化碧
“问鼎”的典故
炮烙之刑

商朝历史故事很多,举个例子。
一狐之腋:赵简子是春秋时晋国的上大夫.他有一个家臣名叫周舍,喜欢直言进谏.周舍死后,简子每次听朝,总是不怎么开心,大夫们请罪.简子说:“不是你们的过错.我听说一千只羊的皮毛还不如一只狐狸腋下的皮值钱.诸位大夫上朝,我只听见一大片唯唯喏喏的回答,再也听不见像周舍那样的谔谔直言,我因此而伤心.”后比喻珍贵的东西。更多历史故事http://www.xueshiboke.com/post/10.html我觉得很不错。

武丁中兴。盘庚迁都。


商朝历史典故有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