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好墓出土的钺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妇好墓出土一件带有“妇好”铭文的武器“钺”,“钺”在古时意味着什么?~

钺是一种大斧,刃部宽阔呈半月形,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人们将石头磨成带刃的圆片,捆绑在木柄上就可以进行劈砍。由于钺威力大,后来演变为武器,最后成为权力和威严象征的礼器,酋长、部落首领所占有。在祭祀祖先或进行巫术及重大活动时,部落首领手持石钺舞动,以示庄重威严。


2011年,在山西羊头山炎帝祭坛附近山坡,发现了距今约7000—5000年的石钺。南方良渚文化也发现了石钺。
石钺后来,古人制作了玉钺,比实际用的石钺个头小,上面装饰精美。玉钺在夏朝二里头遗址,良渚文化遗址都有返现,是古代象征权力的瑞器。
玉钺夏商周时期,制作出青铜钺。这一时期钺的地位非常重要,大钺是当时处决犯人砍头的刑具,同时是王权和兵权的象征。商代王后妇好的墓出土两件青铜钺,一件龙纹大铜钺重8.5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9公斤。
青铜钺夏商周时期采用战车和步兵配合作战,战车通常四匹马,每车载甲士三名,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长,称“车左”;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名“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战车后面步兵跟随作战。

指挥作战的君主或者统帅位于指挥战车上,站在左侧位置,手持黄钺指挥作战。黄钺其实还是青铜钺,青铜刚铸造出来是金色,生锈以后才变成青绿色。相传商汤伐夏桀时,“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武王克商之时,周武王在牧野会合诸侯盟誓,发表战前动员讲话的时候就手持一把金灿灿的大铜钺。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开始广泛使用,青铜器到汉代逐渐被取代。汉代以后,斧钺开始分家,铁斧代替钺成为了砍头的刑具和作战破甲的兵器。
钺退出了实际使用功能,成为专门象征王权的重要的礼器,只有贵族和官员才能使用。汉代官员出行的时候,仪仗队里需要配备钺车。

钺车汉代到唐代,皇帝出行的仪仗队里都有钺车,皇帝的钺车中使用的是黄钺。皇帝为了表示自己对某个大臣的信任,会赐给他黄钺,被称为假黄钺(假即借用之意),可以暂时代替皇帝行使权力唐朝以后一直到清朝,钺还是代表皇权,由皇帝的仪仗队手持斧钺,成为专用的仪仗用具。

  钺(yuè; 音同“越”)是中国先秦时代武器,为一长柄斧头,重量也较斧更大,早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中,已发现玉制的钺,在当时具有神圣的象征作用。但因形制沉重,灵活不足,终退为仪仗用途,常作为持有者权力的表现之用。
  兵器
  简介钺[3]作为一种兵器,由青铜铍头、长柄构成,铍头尖锋直刃、扁茎,穿透力很强,很可能是由扁茎短剑 钺
  发展而来。它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大量使用。至于斧钺,由于其杀伤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时期实战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于仪仗、装饰之需,以作为军权的象征。   钺的形成与斧的形成属相同的时代,钺的式样与斧相同,惟较斧为大。钺比斧头大三分之一,杆长一尺半。钺杆末端有钻。钺在斧头之上加有突出之短矛,长约六寸。使钺之法合斧、矛、枪三者为一体。其用法除有斧、矛和枪之外,还有刺、拨、点、追四法。钺有长杆之钺和短杆之钺,如八卦掌拳派所用的子午鸳鸯钺,就是一种短双器械。[4]   由来   銊为斧之由来,以时代论则为同时,以形式论亦正仿佛;书曰:「王左杖为銊,注銊大斧也。」按此可见斧銊本无甚巨大之分当,惟銊与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径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为銊,此显见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銊头较斧大三之一,杆端比斧多一矛头,长约一尺六寸,故銊杆长于斧杆者亦尺六七寸;斧杆末端无钻,故三十六法中无点逗各法也;銊则亦如枪杆,末端有三尖之钻,以备匆忙时作点格之用;至其余之搆造,则完全与斧相同,重量亦仿佛。斧之与銊,亦犹枪之与矛,箭之与弩,形式之不同者,仅毫厘问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别,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銊斧可并用也。[4]   分类   1、玄钺(即铁钺)。裴《集解》载,“宋均曰:‘玄钺用铁,不磨砺’”。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云:“金斧,黄钺也;铁斧,玄钺也。”陆机《江陵侯陆公谏》称:“金钺镜日,云旗降天。”李白《赠张相镐诗》云:“拥旄秉金钺,代鼓乘朱轮。” 玉钺
  2、黄钺(饰以黄金之钺)。   3、戚扬(斧钺),《毛传》道:“戚,斧也;扬,钺也。”   4、双钺。由长柄钺演变而成,钺身一面为扇形刃,刃阔约13厘米,锋利无比;另一面为长方形钺背,上有竖孔,安装钺柄;柄端装有铁剌,状如枪头,把端有牙形护手柄,长约53米。   5、子午鸳鸯钺,是武术短双器械,状如日月相叠,形似鹿角立竖,前后左右皆是刃尖,共有四尖八刃,锋利无比,握把于日月相交月弓处,用棉布丝绳缠绕以便握持。此器械小巧玲珑,变化多端,利于近战,以短取长,专破长兵利刃。它与古代之钺相差甚远,无论从形状上或技术特点上,已无多少相同之处,而成为武术运动中八卦门专门器械之一。其基本技法为拉割挑扎,身挂擒拿,撩裹劈剁,削抹攉带等。基本招式有狮子张口,海底捞月,蛟龙翻身,仙人指路,金鸡独立,双手推月,玉女纫针等。[5]   技法   钺的基本技法有劈、剁、刺、搂、抹、钩、云、片、斫、撩等。[5]
  礼器
  从商周时期,钺作为兵器的同时亦作为仪仗礼器使用,钺为王者专用,王者用钺,以征王权。《书 史前钺
  经》云:“钺以金饰,王无自由之理,左杖以为仪耳。” 史载:“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另又说武王伐商,誓师牧野,既“左仗黄钺,右秉白族”。古代国王赏赐大臣青铜钺,有着赋予军权和征伐权的意义,而绝非一般氏族贵族所能享有,当是高于一般氏族贵族的王者所有。至魏晋南北朝时,重臣出征往往加有假黄钺的称号。黄钺,以黄金为饰,古代帝王所用为仪仗。以示威重,有代表皇帝之意。《晋书.职官志》:“魏文帝黄初三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又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则总统内外诸军矣。”《通志.职官略六》:“江左以来,都督中外尤重,唯王导等权重者乃居之。宋氏人臣无居者,唯江夏王义恭得假黄钺。”故钺是象征征伐权力的权仗,也是统帅权威的象征,同时又是执行最高律令的法器刑具。[6]    种类对钺古代长兵器。杆长一丈,杆两端各有一钺。   二钺:下端又各有一只小钺与其杆垂直。其主要击法与钺相同。   两头钺:杆长八尺,杆两端均有一钺,其杆两头可用。其主要击发如钺,惟比钺更为灵活多变。    虎纹钺
  铲钺:其一端为钺,另一端为铲,故得其名。具有铲钺的功能,其击发与铲、钺相同。   单钺:其钺形似月牙铲,柄下端有一三棱形铁钻。

妇好铖细部妇好墓出土的象征兵权的大钺。从钺上两虎扑人的画面,可以感受到王权的威严气息(上)。盛有人头骨的青铜觑(右)。问是否要将祭物放在鼎中祭祀祖先。商王看过h辞后认为需要用鼎,而且还要另加香酒祭祀包括王亥在内的先祖。让后人更为信服的证据是殷墟出土的两片人头骨刻辞。两片刻辞均为人的头盖骨的一部分,其中一片上写“方伯用”,原来的内容可能是“方伯用作xx”,当然是用于祭祀目的。另一片上可看清的共五个字,写的是‘方伯,祖乙伐’。方伯指的是敌国首领,其全文应该是指用方伯来祭祀祖乙。方伯们被擒杀后,剥去头皮,再在头颅上刻字。如此血淋淋的做法,在后人看来十分残忍,但在殷商时期,这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战争仪式,它每每让我们这些商朝战士热血沸腾!说到打仗,不能不提一位特殊的将军。在商朝五百年历史中,除了商王之外,众多威武的将军都没有留下姓名,只有一位有名有姓,还是个女将。考古学家在甲骨文中发现有关她的诸多记载,她的墓葬在1976年被发现,轰动一时。她叫妇好,商王武丁60余位妻妾中的一个,有人说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将军,也有人说她是中国最早的女祭师。由于生前深得武丁宠爱,伴随她的香躯埋入地下的,仅青铜器就重达1.6吨,此外还有玉器755件,宝石制品47件。她的墓中有大量的青铜兵器,其中包括两件象征手握重兵的青铜大钺。在我们等级森严的商王朝,这些随葬品真是让人瞠目结舌啊,要知道,一个平民死后的随葬品也就是个陶罐之类,可见妇好万人之上的尊贵地位。据说商王武丁在位59年,曾有60余位妻妾,妇好是他最宠幸的一位。她死在丈夫之前,因此武丁将其厚葬。据甲骨文显示,她不仅曾经协助商王主持过祭祀,而且常常伴随武丁外出狩猎。更重要的是,她多次带兵作战,为维护商王朝的国家完整和在诸侯中继续享有盟主的地位立下大功。出土干殷墟、但后来流失到英国的一片甲骨记录了妇好征兵打仗的事迹。该片h辞说,被称为辛巳的这一天,占h是否派遣妇好已有的三千 

http://www.gotoread.com/vo/5663/page596895.html




妇好墓出土的钺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