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寻草》自序的作品赏析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帮忙翻译一下啊 《秋寻草》~

我赴朋友孟诞先的约会,才有这次寻游,这时候是秋天,所以叫做“秋寻”。

秋天,草木稀疏而不多,山川安静而不媚俗。秋和春相比,就好像舍弃佳人而遇到一个高僧在洗衣刷钵一样;秋和夏相比,就好像是舍弃无官职的王公贵族而与高雅的书生在结伴去追寻清澈的泉水洁白的玉石一样;秋和冬相比又好像以贫寒无依靠的寒士为耻而在夜雨中稀疏灯火之下显露英雄气概。上天在这个时候更新它的位置,洗去它的烦恼污秽,等待游人来到,而游人不能自己使自己的心胸清洁来寻求秋所在的地方,却动不动就说“悲秋”。我曾经认为宋玉有悲情,所以悲秋。后人未曾有悲情却悲秋,不相信自己的胸中的真情却去相信纸上的东西,我对这些悲秋的人感到悲哀啊。

天下山水多了,我不能够明了其中的一半,却总是在耳目步履之中得到一块小石一潭清泉,留恋难以离开。进入雷山猛然领悟,进入洪山猛然领悟,进入九峰山猛然领悟,为什么领悟得这么多呢?既然这样,那么是我的胸中或许本来就有一个“猛然领悟”,这样一来山山都像是我的知己了。我趁着秋而出来,又在秋之前而回家。我家有五个弟弟,成年的有四个,都能凭借极其奇异的性情补充我不能达到的地方,养花的大棚,长满小草的小路,柳树映衬下的堤岸和瓜架之间,也都有快乐啊。

说“秋寻”,又因为除了会见秋以外我都是在家里的,诞先说:“你在家里写诗少,寻秋时写诗多,我给你刻写一篇《秋寻草》”

《秋声诗自序》全文

彻呆子当正秋之日,杜门简出,毡有针,壁有衷甲,苦无可排解者。然每听谣诼之来,则濡墨吮笔而为诗,诗成,以秋声名篇。适有数客至,不问何人,留共醉,酒酣,令客各举似何声最佳。一客曰:“机声,儿子读书声佳耳。”予曰:“何言之庄也?”又一客曰:“堂下呵驹声,堂后笙歌声何如?”予曰:“何言之华也?”又一客曰:“姑妇楸枰声最佳。”曰:“何言玄也?”一客独嘿嘿,乃取大杯满酌而前曰:“先生喜闻人所未闻,仆请数言为先生抚掌可乎?”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
-------------------------------------------------------------
张潮的评语,说:“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读竟,辄浮大白。”

自宋玉写悲秋以来,文人墨客多是胸中无悲秋之意,笔下却有悲秋之作,言不由衷,舞文弄墨,玩文字游戏而已。谭元春这篇散文,反其道而行之,写的是乐秋,以表明自己决不做耳食之士,要写就写出自己的主见,使文章有真景的灵魂之气,有真情的灵性之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先表明自己对秋的主观感受:草木、山川、空气是“不积”、“不媚”、“不燥”。这三个“不”,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全然没有杜甫“万方多难此登临”的悲情,更没有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慨叹。宋玉和杜甫的时代,有着其悲愤的理由,如果无悲却硬要写悲,就会有无病呻吟之嫌。这里,三个“不”,尽洗前人悲凉之秋的衰气,而易之以峻远之秋的清谈灵气,给人以耳目清新之感。接着,作者不故弄玄虚,不矫揉造作,用整体是排比、局部是比喻的句子,分别从高僧式的清净、韵士式的雅致、英雄式的高昂三个不同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陶醉于秋色之中的快乐之情,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秋景是清新中的淡雅和别致中的高洁,可与杜牧率直地将喜爱秋景之真情融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山行》媲美。
作者认为,秋景是“洗其烦秽”之景,是上天赐予人类的高洁之景,有超凡脱俗的灵性美。如此胜景,游人须有清新而不俗的胸怀才能赏玩。如果有游人囿于先人悲秋的思维定势,那赏秋只能是在秋色中寻觅和验证先人的悲情,而不是在发现和体悟秋色的真正意味。所以,作者“悲夫悲秋者”,旗帜鲜明地对那些相信书本而不相信自己,缺乏独立思考“未尝有悲而悲之”的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后的秋景,是怡情之胜景,也是给人以感悟之胜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勾勒了自己因“一石一湫”而“徘徊难去”的情景。这种因喜爱自然景色而流连忘返的人物心理描写,衬托了自然秋景的美丽和怡情,也说明用心去发现,哪怕是“一石一湫”也是美不胜收的。“于耳目步履中得”的经验之谈,既强调了生活要亲身体验和用心感受,也强调了写作要摹写真景和抒发真情。作者其后不厌其烦地写自己对诸山的“恍然”,由点及面地反复铺陈渲染,都是为了说明赏秋是心灵与自然的交流过程,而非简单地以耳食的悲情来看待美好的秋天。作者充分地利用“一石一湫”的自然细节来展露心迹,透析情感,陶冶情操,提升自己品位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自然有灵性,能给人以感悟,但要人们用真情去发现和体悟。“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作者虽然生活在人们习以“悲”为常的秋天,但其求真求实、求异创新的精神和主观的快乐无处不在,笔下的自然灵性也无处不有。
人乐景则乐,人悲景亦悲。物我合一,是文章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这篇文章告诉读者,作家诗人只有亲自去寻秋,才能写出真正的秋景,只有不人云亦云,才能发出真心的感悟。真景与真情的完美统一,才能感染读者。文中充分表现了作者重视从实践中感悟自然,重视用真情去赏景,重视用真情为文的生活和写作态度。




《秋寻草》自序的作品赏析视频

相关评论:
  • 19514287782帮忙翻译一下啊 《秋寻草》
    衡甄琬说“秋寻”,又因为除了会见秋以外我都是在家里的,诞先说:“你在家里写诗少,寻秋时写诗多,我给你刻写一篇《秋寻草》”参考资料:http:\/\/blog.zhyww.cn\/group.asp?gid=1&pid=17219

  • 19514287782《秋寻草》自序的作者简介
    衡甄琬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号鹄湾,明代文学家,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1574—1624)同为竟陵派的创始人,世称“钟谭”。1627年(天启七年)中举人。著有《岳归堂集》十卷和《谭友夏合集》二十三卷。

  • 19514287782秋的作文用文言文怎么写
    衡甄琬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秋寻草自序 谭元春予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 是时,秋也,故曰《秋寻》。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结束凉而不燥。 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绽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而侣韵士于清泉白石也...

  • 195142877821、秋寻草、期山草得作者是谁? 2、自称是“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美...
    衡甄琬作品名称:《秋寻草》《期山草》创作年代:明代 作者:谭元春 自称是“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美婢...”的作者是张岱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他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如他在自作《墓志铭》中说:“少...

  • 19514287782秋天伤感的文言文
    衡甄琬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秋寻草自序 谭元春予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 是时,秋也,故曰《秋寻》。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结束凉而不燥。 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绽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而侣韵士于清泉白石也...

  • 19514287782描写秋天雨声的文言文
    衡甄琬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秋寻草自序 谭元春予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 是时,秋也,故曰《秋寻》。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结束凉而不燥。 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绽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而侣韵士于清泉白石也...

  • 19514287782秋寻草自序中写了哪两种不同的乐趣
    衡甄琬秋天漫步于山野之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自然的变化,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一种心灵的洗礼,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2、读书乐趣,秋寻草自序中还提到,读书是一种独特的快乐,能够给人带来知识和智慧,也能够带来心灵的安宁和满足,在山野之间读书,能够享受美景和读书的乐趣。

  • 19514287782秋寻草写了什么
    衡甄琬因为作者的秋寻诗写得多,友人孟诞先要为他刻《秋寻草》集,所以作者写下了这篇自序。

  • 19514287782描写秋天结束文言文
    衡甄琬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秋寻草自序 谭元春予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 是时,秋也,故曰《秋寻》。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结束凉而不燥。 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绽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而侣韵士于清泉白石也...

  • 19514287782古代用文言文来描写秋天的文章
    衡甄琬秋寻草自序 谭元春 予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结束凉而不燥。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绽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而侣韵士于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